微信公众号
注册 登录

北森云计算:毕业生素质参差不齐时 HR如何做个好伯乐

chinahrd 2017-03-14 15:32

作者:北森王丹君

招聘中,不管在什么岗位,人岗匹配永远很重要。就像大家经常开玩笑的:宁可招一只松鼠,也不要招一只火鸡然后教它爬树。平时聊起来都懂,但是真正到做招聘或人事决策时,还是很难下定决心。要知道,我们做的所有评估,都是为我们能够做成功决策而做的准备。

你想吸引到什么样的人,就要传达出什么样的信号


 

从前两年开始,毕业生面对公司各种变化被要求有很好的应变能力。我们统计了这个数据,适应转变这样的胜任力被提到了企业比较重视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但是每个学生投入什么行业,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其实跟他对这个行业的印象是有关系的。


 

金融行业是一个多金的行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TA所了解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身边的意见领袖,比如父母、老师、朋友,然后才会寻找外部的宣传或企业网站。在上了年纪的人心里,他们觉得金融业好,当然他们可能分不清楚保险、银行和信托有什么差别,但是在他们看来都不错,如果学生有条件(尤其是专业还对口),就肯定会鼓励TA去投简历,所以最好的学生都去了金融行业。


 

互联网是一个画风清奇的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它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包容性很强。像产品经理岗位,它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敞开大门。大家觉得互联网的未来很好:国家大力扶持而且也蛮多金、门槛又没有那么高、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所以选择互联网的学生很多。


 

与金融业和互联网对比,制造业在大家心里就不那么受欢迎。一说起制造业,就是很苦的状态。其实制造业也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也是很“高大上”的。但是对学生来说,还是觉得制造业不如金融业,再加上父母、朋友的“建议”。然后我们发现,投递制造业学生的素质,就没有金融那么好。

所以,吸引不到学生的原因,跟大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有很大关系,就像穿着暴露的姑娘总会抱怨男人只看外表,看不到内心,那是因为她散发出来的只有外表。

所以,雇主品牌要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也就不言而喻了。比如房地产在社会认知中的形象是多金,那么怎么扭转大家对他们的印象呢?有些房地产企业已经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做一些尝试,这是它们的积极转型,但是这些变化对学生来讲是没有感受到的。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做校招时,不管做宣讲还是用各种方法做宣传,都需要把企业有一颗应对未来变化的心、有变化的计划传达出去,让学生看到这个行业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那这时那些求新求变、愿意挑战自己的学生也许就会投奔你而来。

当毕业生的能力出现鱼与熊掌时,怎么办?


 

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非同一般,HR们在面试时会筛选各种能力,如互联网行业要求抗压能力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但是有时候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就拿抗压能力来说,阿里巴巴对校招生提出了新的人才观:非凡人做非凡事。人才观里非常重要的是皮实、抗压能力好、有很好的自驱能力。

但是有些毕业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抗压能力却不太好。那就要看你想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了,如果是创新能力,那么就让他们入公司后进行更多的培训,提升一些抗压能力,同时HR还要改变工作方式、工作氛围以弥补毕业生的抗压能力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TA追求卓越的驱动和抗压能力不太够时,对他的上级,甚至是公司的一些业务流程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给他树立更好的目标,让他能够主动追求目标,把事情做得更加出色;如果在组织里建立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追求创新,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那么抗压能力也就不再重要了。

其实很多时候抗压能力都是反映在一些小事上,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有时候我们发现学生感到备受压力,很多问题让TA很困扰、有挫折感。其实有时候是源于他们对透明、公平文化的渴望,尤其是90后、95后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氛围诉求比80后、70后多很多。你发现同样的事情在70后、80后身上不会起什么波澜,但是到了90后身上后,影响就会扩大。

所以我们看到,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除了给候选人更好的待遇,在公司里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外,他们也一直致力于创造更平等、更透明、更结果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对于应聘者而言,别人的话不是你的繁荣地。,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很多毕业生来说,投递简历时,虽然学校做了很多职业规划方面的工作,但是很多人还是没有看得那么清楚。为了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真的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开始,了解这个行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了解你自己很重要。

不要把自己置于无谓的竞争里,比如:因为家人说你一定要进银行,这个行业特别多金,你就挤破脑袋进银行,但是你自己没有兴趣,或是你的能力不匹配,那么这个GAP还挺大的。

抛开具体工作,一个学生进入职场的前三年是非常重要的,这三年是整个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三年,如果这三年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愿意为之努力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企业,或者进入某个特定的领域,对后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的,都很不错。许多HR看简历时,不太喜欢老跳槽的,尤其是半年、一年就跳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半年、一年就换工作的特别多。这个很大一方面原因来自于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这个部分HR很难把握。HR可以通过工具、方法尽可能识别出适合的、愿意来企业奋斗的学生,但是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跟职位匹配,一定要做好前期的交流。

所以,在校招时,尽可能展示最真实的样子。对学生来讲,找到自己真的感兴趣的、适合的方面,为之去努力,并展示最好最真实的自己;对企业而言,展示自己想要什么、真实的发展前景、企业状况等。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学生个人,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