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主题:因势而变,严冬生存之道——2009招商银行人力资源策略调整思路
演讲嘉宾:王万青先生 招商银行总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王万青:各位嘉宾上午好!应中人网的邀请,也是多次给我打电话,因为最近年底确实比较忙,何总几次三番跟我说这个事儿,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感到很荣幸。但是我觉得这么多人力资源专家、学者、教授在场,同场交流,本人感到一个人力资源的新兵感到非常惶恐和不安。刚才主持人说了金融危机的事儿,我终于有点明白何总为什么安排我第一个讲,主要是想说一下严冬的生存之道。因为我来自招行,讲得更多的可能是招行的事情,我讲两个部分。一是大家关心的当前的形势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二是我们怎么过冬。
何总给我出了这个题目确实是很难,因为我一直在出差,昨天夜里一点我才从香港回来。刚才主持人说了08年确实是极不平凡,我们也认为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天灾人祸,天灾,包括汶川大地震,人祸包括毒牛奶事件。但是我们也有可喜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的奥运成功地举办,但是最大的影响我觉得就是大家现在还非常关注的百年金融危机。最近金融系统在看一本书叫《黑天鹅》,08年这么多的"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认为09年的形势非常严峻。刚才奚总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再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是这么一个过程,整个次贷危机是房贷产生的,美国现在的利率又降到0左右,当时的利率非常的低,几乎是零利率,所以这些贷款公司不仅仅是银行,还有一些专门的贷款公司,就给那些不具备还款能力或贷款条件的人去贷款,而且去忽悠他们,因为银行去放贷有很多的条件,但是这些公司因为利率低,而且房价又不高,赶紧买了房子住,这与当时的克林顿政府想提高美国的自有住房率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比例确实是提高了,但是十年以后引发了这么一场危机。从次贷优级贷款到次级贷款,次级贷款就出问题,如果仅仅是这些贷款公司做这个事也就罢了,问题是最后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评级机构等等全都介入,最后为什么形成次贷危机,美国人做了很多的衍生产品,不断地去包装,把住房贷款的一个品种不断地包装,我们通俗的讲法平方、立方什么都没了,最后你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卖向全世界。所以最后没人知道里面到底原始的产品是什么了。实际上美国人自己的损失并不大。当然他引发的整个体系的振荡还是很危险的。这个不详细去说,这里面原因很多,既有它本身的一些原因,也有监管的原因、创新过度的原因,也有评级不负责任,等等。
应该说这个次贷危机暴发已经接近两年时间,一个美国局部的信贷危机能扩展成为全美的金融危机进而扩展为全球的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大家很关心对中国的影响,等会我会说一说,应该说现在进一步地升级为全球的金融危机。从目前的状况看,这场危机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巨浪。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去年12月份的非农就业岗位创造了34年以来的最大减幅,超过了6.7%的失业率,为15年来的最高点。美国供应管理学会发布的制造业指数目前已经跌到26年来的最低水平。日本26年来首度出现贸易逆差,日本央行认为日本经济已经呈现出不分行业和规模的集体性崩溃趋势,欧元区的经济已经陷入15年来的首次衰退,英国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创近10年来的新高,欧洲经济的龙头德国预计今年GDP将下降3%,迎来了二战以后最为严重的经济收缩,联合国也预测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率可能不会超过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今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将下滑到负0.3.发展中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速将放慢5%左右。摩根士丹利的罗奇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的后经济时代,至少到2010年才可能有缓慢复苏的迹象。
我举这些数字就是想跟大家说一下金融危机的形势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测和判断。去年11月份,我随我们总行行长马蔚华去纽约参加我们纽约分行的开业酒会,这个酒会也邀请了很多的嘉宾,包括政府的监管官员还有一些同业。在这个会前实际上马行长也会见了很多的名流,包括奥巴马下一任的财政部长,现任的纽约联储的主席,因为他是美国处理这次金融危机的三人小组之一,很年轻,才四十多岁,他就说如果在现在根本不会让雷曼破产。为什么不救雷曼呢?实际上美国人一直崇尚布什,学经济的,但是被认为最不懂经济,自由经济嘛,他一直在倡导这个事儿。雷曼跟他的总体大势判断确实有关系,雷曼的CEO在华尔街的名声也不怎么好,现任的鲍尔森于公于私都不会救他,因为对后面的影响巨大,他们确实没有判断好。
我想冬天确实已经来临,但并不是像我们诗人所说的那么浪漫,我们判断它是一个漫长的而且是严酷的冬天。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发生了一些影响,大家非常关心为什么对中国的金融业影响不大,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那是我们参与国际化运作的程度不高。各大银行的数字都有一些雷曼债券,但是都不多,损失都不大,因为你参与国际化程度不高,所以你这次可能躲过了一劫,但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它是通过影响实体经济,最后可能要反过来影响金融业,因为中国的金融业跟中国的实体经济很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信贷。
我们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出口、消费,现在那两架应该可以说运行不正常。因为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美国人讲究环保等等,把污染都放到第三世界。我们称之为来自天堂的甘露,现在这个甘露没了,他不买了。我们上次去了纽约的五大道,冷冷清清,那天也特别冷,我们刚下飞机穿的很少,进去也只是取取暖,基本上没什么人,中国人多一些,中国游客购买力还是强一些,一个人进去,好几个人为你服务。连那头牛拍照的都没有那么火爆了。所以出口不行了,从全球的消费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消费目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大的指标就是房子的交易,当然最近深圳有所回升,在国家经济的刺激下有所回升。
刚才主持人问我对去年的感受我用了五个字,叫冰火两重天。上半年是骄阳似火,为什么呢?很多的政策,从实体经济到金融经济,各个地方政府都是你要增长15%我就要超过你,包括一些省会城市,我们到内蒙、呼和浩特,到重庆,15都低了。上半年我们的信贷政策是紧缩的,实际上宏观调控还是在规模控制,给每个行下规模,你不准超过多少。下半年我们认为特别是进入到9月以后形势急转直下。GDP的增速一季度10.6,迅速下滑到三季度的9%,因为中国的GDP下降零点几个点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每下降一个点,我们原来统计是800万人失业,现在远远不只这个数,广东省政府有个数字可能今年有2000万人。所以四季度的数字还没有出来,对经济敏感的人会知道10月份的数字到现在都没出来,为什么?主持人刚才点了东莞、温州,也是代表深圳经济对发达的区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区域,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是出口导向型。出口的增速从前几个月的20%降到11月份的负的2.2%,为七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工业增加值从13.8%迅速回落到5.4%,创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刚才我说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最近我们银行也对全国做了一个调研,选了几个地区,包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有深刻的感受。
应该说,从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东南沿海区域已经扩散到外贸依存度较低的内地的边缘地区,从出口导向型的传导至出口相关的原料、加工、运输、物流等等行业。从中小企业已经波及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我们判断,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迈进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最困难的、最为艰难的关口。要不然温家宝总理不会放那样的狠话,胡锦涛主席也不会说"三个不".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国内银行业可谓是一夜北风紧,开门雪上飘。我们认为有几个挑战,六个方面,一个是有效的信贷需求不足,现在不控制规模了,国家鼓励你放贷,但是银行不敢贷,企业的有效需求不足。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这是毫无疑问的。招商银行的信贷资产经过这么多年的控制、管理,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在1.2%.但是我们判断可能在节后这一段时间会有所反弹,不良率会有所反弹,因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下行期,企业经济下滑,这些对银行的前期经济上行周期放出的借贷是一个考验。
第三是流动性风险压力增强,央行不断地调息,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放宽信贷规模的控制,等等,流动性压力已经得到了缓解,但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不断地蔓延和恶化的,国际资本市场加剧动荡,国际资本通过变卖资产从新兴国家抽走资金的迹象非常明显。原来国家是控制进来,现在我们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外币流出。
第四是对银行的收入结构而言。第五是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难度加大,因为原来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做战略转型,特别是客户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及收入结构等等都做了很多的调整,但是这个形势一变可能至少从策略上要回归到以前的做法,比如存贷款,比如我们的零售,原来就是储蓄存款,我们已经改为管理客户总资产的概念,以前的存款银行也不怎么提,现在从监管的角度来讲,重申存款银行的问题。
第六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都对商业银行的收入问题,特别是高管薪酬问题有很多的议论,当然有些也是非议。议论到最多的就是中国平安这一块,他们打了头阵。去年哪一家的净利润增幅都在100%以上,09年可能是一个挑战,很可能就是负增长。有很多因素,一个因素就是人民银行1.08个BP,这次调了27个基点,那就影响了我们10个亿的收入,现在存贷款之间的利差越来越窄,我们原来为什么要调结构呢?不能靠银行利差,但是在中国还是以利差为主。
这些形势都给我们银行的内部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经营环境日益复杂,风险隐患加速暴露,还有我们业务拓展、盈利增长都面临巨大的考验,银行内外部的矛盾都将日益显现,所以我们的压力不断增大。老子说过一句话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我列了十大机遇,我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时候带来了日本汽车业的腾飞,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带来了韩国三星电子的崛起,这都是一些例证,就是危机未必是坏事,危中有机,怎么抓住这些机遇。一个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民生共存、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中间四大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这将极大地刺激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也孕育着巨大的信贷需求。
第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微观经济主体,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多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力度之大、优惠政策之多也是近年来所罕见,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意识到了不下猛药不行了,不仅是国家在出台很多政策,各级地方政府都在想办法,应该说这些措施将大大增加企业的御寒能力,积极引入银行服务。
第三是企业加快调整的转型步伐,纷纷优化产品结构,实施技术改造,开展战略并购和升级创新这也会产生一些金融需求。
第四是产业加速的区域转移,在成本增加和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之下,沿海地区的产业向内地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我们经过实地的了解也确实是这样。
第五是市场出现重新的洗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企业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并购重组的浪潮。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前一段时间的调整已经很多,我相信政府还会让一部分企业死掉,一部分企业活得更好,有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
第六是企业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对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等需求迅速增加,客户的理财需求、财富管理的需求仍然旺盛。一段时期内,大家都存款,但是热情还是很高涨。我们行前一段时间出了几款理财产品,一抢而空。
第七是同业调整客户结构,我们各家银行都在调整,有保有压,有进有退。
第八是持续降息,促进货币市场流动性不断释放,为银行进一步优化人民币的债券投资组合,提高投资组合收益率创造环境。
花旗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帝国,原来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在它的市值已经缩得不如我们招商银行,那么大一个饼现在就缩到中间一个核了,缩水很大,他们也面临巨大的危机。那天他们董事长参加我们的酒会,这位老先生也非常镇静,当天的股价已经跌到5块钱以下,但他还一直陪我们到九点多钟,第二天美国财政部宣布给他200亿美金,等于是救助他。
我们的态度,提振信心,因势而变,抓住机遇,挑战严冬。美国的救市方案,包括中国政府的4万亿投资的信息,这些好的消息出来对股市影响不大,好消息、坏消息都没有多大影响,为什么?信心受到重创,整个国际市场信心受到重创。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时候见底,专家认为09不是底。为什么这样说,什么时候是底,信心恢复就是底。
我认为有这么几个事儿,对银行而言,实际上对整个金融业而言,09甚至2010年,我认为是在雨雪冰冻天气里行车,既要把好方向盘更要控制好油门、刹车。为什么这么讲?也就是说既要直面挑战,又要把握机遇,我们的困难肯定很多,但是机遇也很大,怎么危中求机,趋利避害的问题,我们既要防范风险又要拓展市场,不能风险大就什么事都不做,我们叫防御中进攻,也许这个时候能找一些突破,但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突破这个风险的底线。
既要优化结构又要适度扩张,既要强化管理又要练好内功,强身健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我刚才讲这场危机给企业内部管理带来了压力,我想结合专业,我来的时间不长,但是我自己感受有这么四个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的调整至少是对招商银行人力资源的挑战,第一是激励资源受到刚性约束。为什么这么讲?我们预计09年商业银行的人均工资会面临着下降的趋势,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员数量刚性增长,要发展业务必须增加人,前两年增加了大量的人,因为业务飞速发展,所以我想新机构、新业务,这些对人员的需求也很旺盛。第二个最关键的因素是这场危机慢慢地会对银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通过影响实体经济来影响到银行。因为工资来自于利润,利润少了咱们的工资总额肯定少,这是不用多说的。
我认为第二个方面咱们的队伍结构不理想,前几年人太多,各个条线都是要人,增加了很多,年轻员工多,我们统计我们行新进来的年轻员工占比很大,占到全行员工接近70%,30岁以下的占到70%.进来的行龄,到我这个公司工作不满3年的员工占比很大,所以这带来很多的人工效能不高,还要培训,给他机会。当然大规模的增加人也带来了人力成本上涨。
第三是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和外部环境剧变带来的经营管理不确定性,一定程度凸显商业银行高素质、复合型、多元化管理人才的不足。我们也引进了境外或者海外的留学生,或者已经在金融单位工作的这些人来主动跟我们联系,而且要价已经没有以前那样高了。
第四,我相信跟在座一部分同志有关系,人才,特别是金融人才的竞争白热化。我在招商银行已经焦头烂额,谁都挖我们的人,都是你们推波助澜,但是我认为招行今年22年了,从蛇口一家小银行发展起来的,我也不怕挖,但是我的部门的任务就重一些,就得加速培养。
招行有个口号:对客户是因您而变对内部是因势而变。招行已经走过了21年,我们从1个网点到600多个网点,1亿资本金到15000多亿资产。队伍不断壮大,马行长提出来协调发展,也就是效率、质量、规模协调发展,这个理念还是一直坚持的。我认为特殊时期我们把它定位经济下行周期,我刚才讲了那么多,有机遇,银行按照人民银行主席的说法应该趟周期运行,所以这给我们提出很多挑战,招行还是负责任的金融企业,我们也是对员工负责任的企业,我们还是要同呼吸,共命运。刚才有嘉宾说了一般人过冬多穿衣服,我认为可能还要多运动,多运动强身健体。这里有六个字所谓的因势而变怎么变,我自己理了一下,一个是在流程方面我们还要做一些优化,这也是老问题,并不是金融危机来了我们才做流程优化。第二是组织架构可能会做适当的改变,有利于市场的拓展和高效的运营,我们会在组织架构上做一些改变。另外是绩效管理的问题,我认为这个事儿确实对招商银行有很大的挑战,招行成立二十周年,原来叫"六能机制",但现在渐渐弱化了,叫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我们准备构建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大家可能注意到招行董事会去年公告给员工做股权激励的问题,包括高管都叫停。第四还有培训培养的问题,刚才说了年轻员工特别多,来的人时间都不长,需要历练,我们原来已经做的几个人才培养的工程继续做好。第五是工作氛围的问题,去年我们做了员工敬业度的测评,出乎我的意料,招行这么一个企业员工敬业度并不高,管理层也吃了一大惊,我们也在分析为什么,但是相反的:满意度提高了,所以我们的挑战很大。
我们觉得目前危机形势下还是要有几种意识,我们在上次务虚会上跟管理层也讨论这个事儿,包括责任意识,人力资源管理者一直强调的每个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他自己管人、选人、育人、留人这些责任要担起来,特别是业务部门出现什么情况呢?没人找你要,人不好用再要一个,不怎么管,用做业务的模式去带队伍是肯定不行的。
第二是战略意识,党委组织会跟我是一个部门,我还要管一些干部,我一直倡导不是像中国移动的广告:我能。你应该有所不为,我记得有一句话叫伟大的企业跟优秀的企业是有区别的,优秀的企业是决定做什么,伟大的企业是决定不做什么。我觉得有所不为很难。成本意识、全局意识、效率意识,这些就不多说了,大家得可以理解。
给大家透露一个信息,国资委表态中国的大型企业不裁员,我们确实压力很大,我们管理层也跟我们说了要想尽办法努力不裁员,不裁员我们就往好里想,是所谓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也表明我们招行真正视员工为宝贵的财富。招行21年的发展都是一种欲望,都想做大做强;一种冲动,都想干事业,一支队伍,应该说在深圳产生了招商银行,招商银行的企业文化有一种血腥。所以企业精神就是拼搏、创新、奉献,把拼搏放在第一位。这个时候咱们还是要惜才,要尊重员工。当然不裁员也不是一个人都不走,我们在进人总量上肯定有控制,但是我们会通过调整结构,提升素质,盘活存量,但是也要通过绩效管理把一些不符合我们要求的让他逐步地调整下去。因为现在人多了。
最近网上大家都看到某一家著名的企业在裁员,员工在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企业董事长做了一个正面的回应,我觉得可以理解。见仁见智,就看你怎么去平衡好,我觉得人力资源最难的,我们老用平衡计分卡这个工具,我觉得我们最难的是平衡,平衡才是艺术。
危机还是蕴含着机会,矛盾推动调整,英国专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有"这是所谓的最好的时机、也是最坏的时机,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面临着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涵洞,我们招商银行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一个企业公民,将从各个方面来支持经济的复苏,也来支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也来与政府、与企业、与广大的居民、客户和员工一道同舟共济,不离不弃,共渡严冬,我想我们的艳阳天会即将到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