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伊始,企业要想“活下去”“保增长”,自然离不开高水平人效。人效虽火,但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效管理如何落地实施仍一头雾水,虽有不少企业“摸着石头过河”,却早已迷路,在错误的操作方法上渐行渐远。
穆胜咨询十年深耕人效管理,爆款产品“人效管理公开工作坊”持续大卖,通过全套系统方法论和指标库,把人效精准地“管起来、提上去”,助您成功避坑躲雷。
上期小编为大家回应了关于工作坊的常见问题,但是大家报名和咨询的热情实在高涨,很多企业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今天小编汇总了其中两个最常见的问题,希望助您快速了解并决策!
问1:你们是如何进行人力资源诊断呢?
答1: 我们所做的人效管理,是强调以人效为核心来诊断组织状态、制定战略规划、落地人力配置、优化人力职能,通过循环式的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人效。
在人效公开工作坊期间,我们会帮助企业进行组织与人力资源数据诊断,基于原创指标算法,以数据呈现其人效、队伍(组织+人才)、职能等维度的精准状态,对其表现水平进行判断,并形成人效提升的方向性建议。
简单来讲,我们的诊断流程分两个步骤,一是提供方法,二是进行点评。
- 提供方法——我们会讲授原创指标算法。各企业根据我们的算法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测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的咨询团队会进行辅导。
- 进行点评——各企业得出指标结果之后,穆胜博士会在工作坊现场对企业相关数据结果进行点评(如哪些指标高了,哪些低了,通过哪些指标的调整能够提升人效等),并为企业给出指导性意见。
我们之所以有底气做好诊断,是因为穆胜咨询长期致力于数据驱动人力资源效能提升的研究,有长期沉淀、几经淬炼的方法论体系。
我们的原创指标被不少HR所认可,例如,我们用人才成长指数,覆盖了选用育留等职能,量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再如,我们的扁平化指数,非常直观地量化出了组织架构的形态,可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冗余。
而基线和规律是通过大量数据测算出来的。一方面,我们长期做咨询项目,积累了大量一手的数据;另一方面,我们每年会进行两次大规模的企业调研,每次涉及有效企业样本800家左右。这些数据足以让我们判断基线,例如,我们通过测算得出扁平化指数小于1的企业存在组织冗余。再如,我们测算出激励真实指数小于5%的企业的考核是“假刀假枪”。
问2:最后输出的《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和《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我们拿回去能直接用吗?
答2:这两份文件是绝对有效的,应该能呈现落地文件的框架和60%以上的内容,但基于严谨性考虑,我们依然强烈建议企业再对这两份文件进行迭代。信息的获取、数据的精算、资源的盘点、行动的排期等,都是学员们回到企业需要进一步打磨的内容。
a.人力资源战略地图
我们基于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的框架(职能→队伍→人效)来绘制人力资源战略地图。这个简洁的框架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经营价值的基本原理,即选用育留职能影响队伍状态,而队伍状态产出人效结果。
框架相同,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战术却各不相同。在工作坊的场景里,穆胜博士会带来一系列的方法论,引导企业以终为始(人效→队伍→职能)层层推导出每个层面的“战略级操作”,例如,企业应该追逐哪种人效指标,应该补给哪类人才队伍,应该调整什么选用育留职能操作。不同维度的“战略级操作”之间都有逻辑传导关系,将其连接起来,才能形成一幅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地图。
b.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
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是在人力资源战略地图的基础上将每个“战略级操作”进行量化。这个指标体系以人效指标为核心,包含若干人效的驱动指标。通过监控这个指标体系,可以明确组织与人力资源工作的精确状态,进而调配资源、控制节奏、确保结果。其量化的是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要实现这种量化,同样需要IBR作为三大基础。
- I是指标算法(Indicator)——这个方向上考验的既是设计者的数据思维,也是设计者对于人力资源专业的理解。
- B是指标基线(Baseline)——即回答指标多少算高,多少算低,这让人力资源专业成为能够迅速自检和反映企业问题的雷达。
- R是专业规律(Rule)——即回答不同指标之间的联动关系是什么,例如扁平化指数对于人效指标的影响系数是多少。
应该理解的是,模型是用数据“喂养”出来的,数据越多,各个模型就会越精准,决策也会更高效。所有人都可以谈人效概念,但落到数据上,没有沉淀就没有发言权。而我们深耕于此,精于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