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开工大吉!最近爆火的《狂飙》都看了吧?今天这个案例来自真实事件改编,是穆胜咨询“人效管理公开工作坊”中的待选案例,看官们可以对号入座,寻找答案并留言给出您的解法。文末,我们送上一份有诚意的福利!
深夜,京海集团董事长赵立冬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灯下是一张神情凝重的脸。他的手上拿着一份2022年的财报,看着几个被标红的数字,实在是有点意难平。
京海集团是一家多元经营的大型民营企业,原来可谓是省内巨头,纳税大户,但在三年疫情和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打击下,集团内各个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日子也不那么好过了。
赵立冬明白,一座大厦的倾覆,很可能就在一念之间。曾经一起喝交杯酒的加印、靳东、成风……如今要么黯然退场,要么身陷囹圄,而过去的他们,那可都是全省响当当的商界人物。他们的失败,似乎都触犯了冥冥中商界的某种经营铁律,而这,也是赵立冬最害怕的。
当下,京海集团的各个子公司也不都是一蹶不振,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产业相对成熟,原来顺风顺水,是集团的现金奶牛,但他们也是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减速冲击最大的。目前大多数挣扎于盈亏边沿,盈利的只是微利,但亏损严重的已经让赵立冬有点坐不住了。这类产业占50%。
第二类产业是初生的,这是赵立冬之前看准了的几个产业风口,亲自布局谋篇,落下的“巧棋”。这类业务市场空间巨大,受外部环境冲击较少,发展趋势良好,但根基尚浅,业务规模有限,盈利体量还上不了台面。这类产业占30%。
第三类产业是处于成熟和初生之间的壮年业务,这是赵立冬早年布局后的成绩。这类业务既受外部冲击较少,也形成了一定的盈利规模。但这类业务仅有20%。
目前,让赵立冬忧心的有三大难题:
一是战略布局问题。由于战线太长,资源有限,京海集团的资源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向了各个业务。一年年下来,三类业务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基本面的变化,仍然是沿着过去的路径发展,很难看到崛地而起的希望。
二是业务管控问题。三类业务的老大们深谙“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各有各的说法,要起资源来一套一套的。成熟业务说要保基本盘;初生业务说要扶持;壮年业务说要倾斜。有的要了“大资源”,却根本打不下来“大业绩”,小龙、小虎等业务老大们很轻巧地推说业务难度太大,自己已经尽力了。启强、启盛等业务老大们要了“大资源”,也打下了“大业绩”,但赵立冬怎么看怎么觉得他们是“伪英雄”。
三是干部管理问题。“伪英雄”们风风光光,但其他干部就心态失衡。有人说,不就是命好吗?凑巧拿到了好业务,不见得能力就有多强。还有人说,要都用这种方式分配资源,谁还敢去做新业务?谁做谁死嘛!本来就有非议,启强、启盛等业务老大们还嚣张得不得了,用员工的话来说,就是在集团内“横着走”。这样的干部队伍,还怎么带?
沉思中,王秘书端来了新泡的茶。闻着清新的茶香,赵立冬不经意地问了一句:
“现在的HRD老曹干了多久了?”
“领导,他在这个位置上三年多了。”王秘书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三年了,中规中矩,没有让我们看到太多的成绩嘛。他的副职是谁?”
“叫李响,是个年轻人。”王秘书嗅到了一丝风声。
“年轻人,有新思路,我看可以用用嘛。”赵立冬气定神闲,一锤定音。
……
如果您是新上任的HRD李响,请思考如下四个问题:
问题1:加印、靳东、成风……等触犯了商界中的何种铁律?也就是说,赵立冬最害怕触犯哪种铁律?
问题2:在赵立冬忧心的三大难题中,解题顺序应该如何排列?如何用一句话洞穿问题的病灶?
问题3:京海集团的资源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向了各个业务,如此没有重点的布局方式,是因为赵立冬没有战略思维吗?如果不是,那是因为什么?
问题4:如何让启强、启盛、小龙、小虎这类业务负责人与集团一条心?如何杜绝编造业务前景骗取资源后还不对结果负责的乱象?
若大家对以上问题感兴趣可以在评论区激烈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