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君子许诺的空间 > 博客
遍地“996”背后,不是时间不合理,而是目标有问题
2021-06-02 09:23:06 | 996 , 目标 , 企业文化 , 加班
来源中外管理  作者任慧媛

核心提示

热点:

《2021职场人加班真相调查报告》显示,80%的员工都存在加班情况,“大小周”“996”“007”“724”等加班模式已广为流传。但部分职场人貌似正襟危坐,其实已经飞入 “996”以外的世界。

分析:

1、“996”“007”的情况为何广泛存在于中国企业?如何避免和杜绝“伪加班”?

2、当一家公司在以状态上的繁忙来掩饰价值上的迷茫时,就会导致很多“996”实际上并不创造真实价值,同时也耗费了员工的时间和精力。

3、无论是有效加班,还是“摸鱼划水”,都不是时间不合理,而是目标不合理的问题,即给不了员工目标和理想。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责任编辑:辛国奇

解读嘉宾:

深圳百森智投创始人 冉涛

泰山管理学院创办人 马方

前不久,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发布了一份《2021职场人加班真相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只有21%的职场人表示自己基本不加班,剩下的大多数人只是在加班形式上各异,比如“大小周”“996”“007”“724”这些年被广为流传的加班模式。

智联招聘早在2019年也对1.1万余名职场人的加班情况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加班是80%办公室白领的常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职场人中,另一个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和我们理解的 “996” 打工人不同,他们在公司里“摸鱼划水 ”,下了班也不回家,看似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时,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他们在假装“996”。

多少加班“劳模”,在工位上,眉头紧锁,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但在屏幕上,是一个“ 996” 以外的世界。通过加班有人学会了调酒,有人听完了好几本恋爱指南。有大厂员工现身说法:虽然公司里有很多 90 后,但在上午的时候,看我们公司里,简直跟机关单位似的,大家像老干部一样,沏茶看新闻。其实“996”只是外界对我们的印象,很多时候,工作时间只是人为拖长的。

更有甚者,一些“人性化公司”还推出了晚9点以后打车报销,晚上11点下班可以免费领取公司食堂宵夜的“加班福利”,以此来诱导员工加班。

什么时候,加班和努力、上进、拼搏划上了等号?天天加班很可怕,而比加班更可怕的是,加班成为一个公司的 “企业文化”正渐渐被大众所默认。

遍地“996”“007”背后,

其实是缺乏创造力!

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人好像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都“不太相同”,总喜欢去抢着加班。要知道,欧美文化也推崇努力,赞赏多劳多得,只是制度更细致,更人性化。

比如,谷歌是非常推崇员工下班以后继续搞发明创造的,他们有一个名为“20%”的制度:员工要花费自己工作时间20%的时间,用于设计与本职工作完全无关的科技创意。谷歌的无人车、环绕地球的WiFi气球计划都是20%业余时间发明的产物。

“996”“007”的情况为什么广泛存在于中国企业?

“中国的公司不是以原创为主导的,基本上还是低附加值的流水线工作,有些所谓的工程师是码农,互联网大厂本质上也是互联网的高级工厂。没有原创就只能增加劳动量来创造财富。”泰山管理学院创办人马方直指问题的本质:密集制造业的工厂更为严重,比如富士康的工资,靠正常上班时间是挣不下钱的,员工挣的是加班费,也因为加班费高,所以大家愿意多干事。

也就是说,当原创技术不足的时候,一帮没有创造力的人想活下来,唯有靠加班加点,降低成本。诚然,靠加班可以创造财富,但企业会陷入低端无序的竞争,从而使企业更加没有创造力。

有创新研发能力的公司,有自己品牌的公司,利润获取能力比一般的公司都要厉害得多,所以,创新才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唯一途径。但中国的企业往往都是模式的创新,通过模仿、跟随商业模式,利用时空差进行所谓创新,并没有原创技术的创新。比如,拼多多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是技术的创新,如果短时间内不迅速扩大规模,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出现员工加班猝死的事件也并非偶然。在此背景下,“加班”逐渐成为了职场热词,很多不用加班的小公司,也会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让员工加班。因为这些老板认为,大公司发展得好,就是因为公司倡导加班,并且他们的员工愿意为公司加班,于是很多小公司争相模仿,想尽办法“消耗”员工,缓解自身焦虑,实际上并未学到精髓。

尤其,当加班与职务晋升、KPI考核过度挂钩,拒绝加班者面临被边缘化的窘境,加入形式主义加班“气氛组”,便成了隐形压力下的随波逐流。

“996”是否真的划算?

当一家公司在以状态上的繁忙来掩饰价值上的迷茫时,就会导致很多“996”实际上并不创造真实价值,同时也耗费了员工的时间和精力——这其实是一种双重浪费。

那么,长期加班或者长期“996”后果会怎样?显而易见,没时间学习新东西,会丧失创新能力;没时间照顾家庭,家庭矛盾;没心情工作;没时间运动、社交和娱乐,身体会发出报警,人生会变得索然无味……

但,工作赚钱的意义是什么?本来效率挺高的人,5天能够干完6天的活,但是干完也得耗着,索性慢慢干,长此以往,高效率的人都变得低效的了。所以,长期“996”会让个人和企业都陷入恶性循环。

职场中有这样一句话:“毁掉一个人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他忙得没时间成长”。员工对企业来说不是工具,是目的。企业真正的目的是把员工培养成才,而不是利用员工挣钱。

全球知名家居品牌无印良品自创建以来,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其产品从某种意义上也体现着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机制,在无印良品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规定,创始人松井忠三禁止员工无特殊情况的加班。

这样的规定让员工的效率更高,为了能保证不加班还要完成既定的工作,他们会合理的规划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间和节奏,进而松井忠三不断完善细化公司制度,用各种手册指导工作流程,让上班的每一分钟都有意义,有价值,并且保证准时下班。

针对中国存在的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制度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在今年的两会上已经表示,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

但同时,加班的背后其实也是公司和个人的选择,不少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活下来,所以就要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和奋斗,不得不“996”或者“007”。

对此,深圳百森智投创始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冉涛认为,主要还是看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比如一些特定的工作岗位或者公司发展的冲刺阶段,确实需要加班加点的往前拼,特别是中国的高科技行业,面对美国的“卡脖子”,很多地方都需要突破。大家也都愿意投入工作,但这种投入一定是阶段性的,不能长期如此(可以考虑调休)。

冉涛认为,这同时也是一个机制设计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做“有用的事”,让员工认为做手头工作是真的有价值,加班的关键是“合理化”而非形式化。

加班,不是时间不合理,

而是目标有问题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让加班“合理化”而不是为了加班而加班的形式化呢?

冉涛解读说,其实,针对加班现象,无论是有效加班,还是“摸鱼划水”,都不是时间不合理,而是目标不合理的问题,即给不了员工目标和理想。真正有目标的人,不用规定时间他也会全力以赴的。

所以,关键是应该让加班变得有意义,对于员工而言,应该加“学习”的班:8小时工作以后是复盘总结和学习提升的好时机,今天做错了什么,什么事情应该修复,应该怎么互相学习,企业不该让员工为了加班而加班,而要让加班变得有意义。

关于努力更加贴切的解释是有结果的竭尽全力,否则的话更像是一种感动自我的瞎用力。比起用伪勤奋来打造形象,用结果来证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因为勤奋是一种结果,不用通过伪装来证明,职场没有功劳簿,只有成绩单,好员工的标准不是加班,而是靠谱,把事情交给他踏实放心,并不是表面敲键盘私下摸鱼。

在冉涛看来,避免形式化加班其实就是一个目标管理的问题。在目标管理下,对结果负责,而不是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这其中的衡量尺度就是员工要按时完成分内之事。如果一个部门的员工长期处于加班状态,那就说明要么是组织能力不够,要么工作量确实太大,要考虑加人。核心强调的是员工应该对他的目标结果负责,而不是对他的过程和时间负责——这就是目标责任制。

冉涛告诉中外管理,至于目标制定怎样才算合理,首先可以跟往年的同期情况相比。其次可以计算人效产出比,人均产值增加,相应的,人也应该增加——其实这就是一个总量管控的原则,而不是精准到每一个岗位。“比如,1000人今年做到了5亿营收的规模,明年做6.5个亿的时候还是1000人,人效明显提升了,那么公司就一定要做一些相应的动作,比如流程梳理,系统升级,效率管理,组织优化,人员培训,知识经验分享等,否则就要补充人手。”

显然,很多工作需要组织能力、个人能力、流程能力、协同效率以及自动化程度的多维度提升,才能出来效率,不是光靠加班就能加出来效率的。

中国文化强调奋斗文化,但必须要看是不是真的“在奋斗”。冉涛指出,形式化加班的情况还与公司管理水平下的考核导向有关系,一个组织的最高领导,有时候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可能初衷是好的,当涉及管理的时候,到下面就被曲解了。但在目标责任制下,从来不会把是否加班作为考核标准。加不加班的最终核心是单位时间投入后的回报大小,即投入产出比。

过去,劳动密集型、发展粗放型的产业居多,不多干、不加班可能就没有效益;如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离不开奋斗,但更需要企业聚焦内涵式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水平。

“为了把工作做的更好,优秀的员工其实是愿意主动加班的,但作为公司,应该营造一个环境,让愿意成长的人,更好的成长。”马方总结道:以人为本,前提是尊重人性,而不是利用人性,诱导加班、强制加班就是在绑架、要挟人性,这个逻辑不能颠倒,否则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