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梁传勇的空间 > 博客
权利:怎样防止授权走样?
2020-04-27 08:34:24


前两天,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学生给我发微信,说她特别高兴,因为上级把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授权给她做,策划和执行方案都由她来决定,还给她配了两个人的团队。她说,公司里还从没有授权年轻人挑大梁的先例,所以很兴奋。

但是,我给她泼了一盆冷水。我问了她三个问题:第一,上级有没有明确规定你的责任边界?她说没有;第二,上级有没有给你提供必要的辅导?她说,没有太提供;第三,上级有没有说,失败了,风险和后果谁来担?她说,我们都觉得不会失败,所以也没说。当时我就想,这可能不是好事。

领导者为下属提供更多的自主权去完成任务目标,这是好事,组织行为学上称之为授权。但是如果做不好,就会走样,产生坏的结果。

授权走样会产生哪些坏的结果,组织又该如何预防?今天这一讲咱们就来说一说。

1.失败的授权案例

我给你详细讲一个案例,它几乎涵盖了所有授权不当产生的问题,后果也非常严重,请你边听边跟着我思考。

1995年2月23日,创建于1763年,拥有200多年历史,业务链条遍布全球的巴林银行倒闭了,原因是一名叫做李森的交易员做假账,数目极其巨大,以至于亏损被发现时已经无力回天。这一切是怎么一步步发生的?我们来看。

银行交易出错是难免的事,所以巴林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都设有一个清算部门。总部在伦敦,清算部门也在伦敦,这样处理全球分公司的事宜就很麻烦。总部就委派李森,我们的主角,到新加坡自行处理那里的清算工作,省去总部的麻烦。

结果李森来到新加坡之后,搞起了期货股权投机的买卖,简单说就是用公司的钱投资。因为他自己负责清算坏账,所以如果亏了钱,都可以巧妙地搪塞而过。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李森赚的钱开始掩盖不住亏损,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数额越来越大。但神奇的是,总部依然选择相信李森。巴林银行的董事长甚至说:“如果看看资产负债表就能了解一个公司,那真是幼稚无知。”

1994年底,李森的资产负债表上居然已经有5000万英镑的差额了,但是匪夷所思的是,依然没有引起内部的预警。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东京期货指数巨额震荡,李森被彻底击垮了。这也导致了公司的全面崩盘,1个月后,巴林银行倒闭。

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涉及个人道德的案例,而且公司的监控体系显然出了问题。但是多年后李森出了一本书,叫做《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许多细节被披露出来,人们开始审视这背后的授权问题。

首先,李森不是一上来就想搞垮公司的。他的第一笔损失只有2万英镑,前期加起来也不过170万英镑,比起最终亏损的5000万英镑来说是小数目。但是在这期间,总部没有给予李森任何关于能力上的指导和反馈。要知道,他在上任之前确实是一名业绩很好的交易员,但是对于管理分公司这么大的一个摊子是毫无经验的。

其次,巴林银行混淆了交易与清算两个角色,这是最致命的失误。李森被派去新加坡,担任的是期货交易兼清算部经理两个职位。请你注意,刚才我们讲了,派他去是为了清算坏账。但显然公司的高层偷偷在想,你要是能顺带赚点钱也挺好。这种权责模糊的状况自始至终,所以李森脑子里总有一根弦在绷着,就是赚钱。这也是为什么总部一直不理睬资产负债表的原因,他们默许李森在做的事。

这还没完,就在破产前的两个月,巴林银行居然在全公司的总结会上,把李森当成英雄,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因为他尝试为公司套利赚钱。但是据李森回忆,这种掌声让他极不自在,因为在虚荣背后,他一直搞不清楚,如果套利失败了谁来承担责任。总部从来没有明确告诉过他,只说努力干,干成了我们给你庆功。

这三项原因使得李森在面临亏损时,选择了隐瞒加继续冒险,最终东窗事发。他在书里写到:“我为变成一个骗子感到羞愧,但是我不知道他们(也就是公司高层)的疏忽与我的犯罪之间,界限何在。我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责任。他们的做法不可思议,而我则惶恐至极。”

2.心理授权

案例我们就讲到这里,它代表了最常见的一种授权走样,就是领导把任务委派给下属,然后放任不管。授权走样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领导管得太细,天天盯在你身边,嘴上说都由你做主,但其实根本不放心你。

这两种走样,本质上都犯了一个错误。不过我卖个关子,在说这个错误之前,先问你个问题。你觉得,李森真的得到授权了吗?

你可能会纳闷,李老师你什么意思?都把一个分公司交给他了,还不算授权吗?我告诉你,不算。这里给你介绍一个重要的概念。懂了它,你就能够理解授权产生作用的本质,也能理解为什么李森根本没有得到授权。

我们的研究发现,授权行为并不直接导致绩效结果,它们中间隔着一层,就是被授权者的心理体验,我们把这种心理体验称为“心理授权”,也就是个体感受到的被赋予权力的多少。

心理授权是很多结果的中间变量,它不仅可以提升下属的绩效,还可以提高很多指标,比如满意度、组织承诺,还有敬业度等等。但是,心理授权如果不高,授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心理授权和什么有关呢?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化、控制感和效能感。

我们再以巴林银行的案例来看这三个因素,它们正好对应了刚才我讲的,李森在书中披露的三个细节。

首先,目标的内化,也就是被授权的个体感受到清晰的责任边界。但是李森一直搞不明白,自己的责任到底是清算还是交易,他对目标的感知是极其混乱的。

其次,李森表面上在掌控自己的行为,但其实心理上一直有巨大的恐惧,因为他搞不清楚失败了谁来担责,那就只能理解为只许赚不许亏。我们都有类似的感受,就是领导说一句:都交给你干,怎么干我不管,但是一定要干成。在这种压力下,你可以问问自己,真的有自我的掌控感吗?

再说效能感,这个就更好理解了。李森没有得到任何培训,隐瞒行为的背后,是对自己通过正常手段弥补亏损的极大不自信,当然也就谈不到任何效能感了。

所以从我的角度看巴林银行倒闭这个案例,我反而同情李森。要是我的话,也同样感受不到任何被信任的感觉,我就是一个工具而已。心理层面的授权根本就没有发生,李森才会铤而走险,一步步让自己变成“骗子”。

我刚提到的另一种授权走样,领导在旁边步步紧盯,也同样缺失了这三个因素。谈什么目标、控制感、效能感,领导在旁边,都听领导的就是了。

3.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关键环节是让个体感受到心理授权,那组织该如何做呢?

还记得我刚才卖的关子么?授权走样本质上都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组织把授权的目的搞错了。在巴林银行的案例中,总部授权李森去处理麻烦的清算任务,它授权的对象是事。

可如果是这样,你自己去不就行了,你的能力肯定要比他强。你知道么,对于那些能力强的领导,授权是很痛苦的。因为他必须要眼看着一个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在那做事情,要看着他走弯路,甚至要看着他把事情搞砸。

如果授权的目的是办好某件事,领导者不必费周折,有时间自己解决就行了。但是领导者没有时间,他要让更多人都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授权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下属,授权的对象应该是人。

我们来看,如果巴林银行总部授权李森的目的是培养他,那你说,他们会不会给予适当的培训?会不会清楚地告诉他,去新加坡的目的是什么?会不会给他规范出清晰的责任边界?当然会,这些是培养人才再基础不过的前提了。

而关于另一种授权走样的形式。你可能会问,领导天天盯在旁边,他做错了马上指出来,这不正是在培养他么?不是的。如果你给了下属授权,反馈的就不应该是具体的做法,而是对他能力增长的评价。

举个例子,印度有一家非常著名的车企,叫塔塔。就是因为它,印度跻身到世界上有能力造汽车的国家行列之中。塔塔就采用充分授权的方式。如果你有一个创新想法,就可以自己立项,然后努力去实现它。

但是公司不会大撒手,也不会事无巨细地干涉你,让你施展不开拳脚。塔塔采用一种叫做“创新能力温度计”的反馈方式,把你的表现和能力成长挂钩。不直接反馈你做得好不好,而是反馈你的能力有没有提高。他们还把它做成直观的温度计形式,让每个人的成长都可视化。

你看,塔塔这样做,也是从培养个体出发,充分满足了刚才讲的心理授权三个因素。所以我们说,防止授权走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转变思路,以培养个体作为目的,那么你自然就会做好之后所有的事情。

转自:李育辉老师的《得到》课程《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