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城市猎人CEO的空间 > 博客
文学天才苏轼传之七:洛、蜀两派之争
2020-06-15 12:14:12 | 苏轼 , 才华

      

        元祐元年三月,御史吕陶上书弹劾范子渊:司农少卿范子渊,在元丰年间任都水监丞时牚管水利工程,耗费钱财数额巨大,护堤、修堤的人淹死了很多,而且防洪水利这事情没有办成,请求将他罢免。于是朝廷下诏书免去了范子渊司农少卿的职务,降职为峡州知州。苏轼受命起草范子渊的贬官诏书。其意是批评范子渊用国家有限的财力去做不成功的徭役,驱使无辜的百姓置他们于必死之地。这份诏书受到了广泛好评。四月,特进、荆国公王安石去世,享年66岁。王安石著有《日录》一书共有70卷,在书中王安石用文字诋毁韩琦、富弼、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范镇、吕诲、苏轼等一时的贤臣,晚年他居住在金陵,在钟山书室中经常写福建子三个字,是因为他怨恨被吕惠卿所误。六月,朝廷听从了王岩叟、朱光庭、苏辙、王觌的上书建议,贬授吕惠卿为建宁军节度副使,罚本州安置,不许管理公务。苏轼起草制词说:先帝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以孔子之圣,不信宰予。这意思是先帝像尧帝一样仁厚,所以把吕惠卿当成伯鲧一样去治理水患,结果没有功绩,现在朝廷如同孔子的圣明一样,不相信像宰予一样的吕惠卿。孔子评价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制词又说:尚宽两观之诛,薄示三苗之窜。这制词引经据典,比喻形象,批评了吕惠卿德不配位,只能得个流外蛮荒之地的下场。制词传播后天下人无不拍手称快。

      元祐元年九月。著名理学家程颐在经筵时,经常用到古代的礼节礼仪。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也就是程颐逢讲期入侍,为皇帝讲课。苏轼对程颐古板守旧、泥古拘方的行为方式看不起,觉得程颐不讲人情,比较憎恶,经常性地对程颐戏谑与不屑。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去世,跟王安石一样享年66岁。当时,刚结束明堂祭祀大典的群臣欲往吊丧,但是程颐借用孔子的语录:子于是日哭而不歌,岂可刚贺赦了,又去吊丧?百官中有坐客反驳程颐说:“孔子言哭则不歌,不言歌则不哭。”这个苏轼遂借机戏谑程颐说:“这是肮脏地方的叔孙通所制定的礼。”大家都哄笑起来。于是苏轼与程颐结怨,苏轼因这一句戏言得罪了程颐。程颐的不合时宜之处是参加明堂祭祀大典的群臣想一起齐去吊唁司马光,而程颐用孔子的日哭而不歌”的所谓“礼”来阻止大家去吊唁。“日哭而不歌”意思是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苏轼引起群臣讥笑程颐,让颐在众人面前丢了脸面。程颐属于洛党的核心人物,苏轼讥讽与戏谑程颐,实际上是结怨洛党一派了。

       孙升上奏说:“本朝前几任皇帝重用人才,如赵普、王旦、韩琦,这三个人,文章学问不是很有名气,然而观他们的德业(德行与功业)、器识(器量与见识)、功烈(功勋业绩)、治行(为政的成绩),近世宰相没有比得上他们三人的。王安石为一代文学宗师级人物,晋升为宰相的高位,实施的政策,都是出于个人的智慧。所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不是依靠个人的文章学问。 现在苏轼的文章与学问,中外都很服气,然而德行与功业、器量与见识有所不足,现在能晋升为翰林学士,可以是非常重用了,如果要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希望陛下以王安石为戒。”世人舆论讥讽孙升说了不当言论。

十二月,程颐的学生朱光庭上奏弹劾苏轼说:“翰林学士院苏轼在他的《试馆职策问》中提到:‘想要学习宋仁宗的忠厚,而担忧百官不尽职责,或者至于偷盗;想要效仿宋神宗的励精图治,又怕监司守令等官员不理解其中的意图,流于形式,做事刻薄。’文中又说:‘汉文帝刘恒是个宽容厚道的、德高望重的君主,没有听说过他有懒散、停止工作、没有尽职责的毛病;汉宣帝刘询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没有听说过他有督察过分的过错。’我以为宋仁宗深仁厚德,跟天一样广大,汉文帝也比不过他;宋神宗雄才大略,跟神仙一样不可以揣测,汉宣帝也比不过他。现在学士院考试官员不识大体,妄议君主以‘媮刻’贬义两字议论,请治考试官的罪。”朱光庭在苏轼文章中抠字句,想兴文字狱来诬陷苏轼。朝廷下诏书治苏轼的罪,准备放逐苏轼。苏轼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写奏书为自己辩护,于是朝廷下诏书收回治苏轼罪的命令。御史吕陶上奏章为苏轼说话:“苏轼所写的策题,造设此问题用以观察他是怎么回答的,并不是说宋仁宗不如汉文帝,宋神宗不如汉宣帝。台官与谏官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不可以用职权去打击报复跟自己有私人恩怨的人。议论的人都说苏轼经常戏谑程颐,朱光庭是颐的学生,故意公报私仇,朱光庭加害苏轼治其的罪,有什么手段不会使出来?现在朱光庭弹劾苏轼指出其的策问内容诽谤、贬低宋仁宗与宋神宗,恐朋党的弊端,从现在兴起了。”

元祐二年元月,王觌上奏:“朱光庭弹劾苏轼斥责他策问过失,吕陶尽全力为苏轼辩护,我认为苏轼的言辞不过就是失轻重之体。如果要深究,则会有两种分歧,两种不同的舆论会更大。一个学士用词不当,这事是小事,而使士大夫有了朋党之争的污名,这是大祸患。”太皇太后觉得王觌讲得有道理。当时舆论认为朱光庭因为苏轼与老师程颐有矛盾而弹劾苏轼的,而吕陶与苏轼都是蜀地同乡,遂有了洛党、蜀党两党相争的议论。吕陶,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程颐,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朱光庭,(今河南偃师市)人。

傅尧俞、王岩叟被太皇太后召去问话,主要是讨论苏轼的策题不当的问题。太皇太后说:“弹劾苏轼是朱光庭的个人私怨,你们跟朱光庭是同党呀。”傅尧俞、王岩叟同奏说:“我们蒙太皇太后召见,说我们结党阿附朱光庭弹劾苏轼,我们辜负了自己工作职责,更不敢去御史台供职,请求太皇太后斥逐我们。”过了几天,朝廷下诏书说:“苏轼所撰写的策题,既没有讥讽宋仁宗、宋神宗之意,然而,自我朝考试录用人才,也没有将祖宗治理国家体制进行评议的。只不过是一时失于查考,通知翰林学士院。命令傅尧俞、王岩叟、朱光庭速去继续本职工作。”这道“和稀泥”的诏书是朝廷采纳了吕公著的建议。苏轼两次遭遇仇家兴文字狱弹劾,第一次“乌台诗案”,苏轼被仇家找诗中的字句上纲上线扣上讥讽、诽谤朝廷的大帽子,差点坐牢,最后被贬官;第二次是“策题案”,苏轼被仇家从字句中找出跟宋仁宗、宋神宗有关的句子,上纲上线扣上讥讽、贬低先皇的大帽子,差点受处分驱逐离京。两次幸亏有人为苏轼说话、求情,才让苏轼躲过劫难。当然,朝廷对苏轼“乌台诗案”减轻惩罚与“策题案”免于处罚,主要原因是宋神宗与太皇太后高氏欣赏苏轼的文学才华的缘故。

 

作者简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作家。研究:历史、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