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团队引导师赵磊的空间 > 博客
赵磊:别让“限制”成为逃避的借口
2019-10-10 06:21:15 | 限制 , 管理 , 借口

如果引导或管理经验足够丰富,一定遇到过参与者在讨论过程中,提出很多影响问题无法解决的限制条件,其中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让你们放弃原来的目标。

我就经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参与者不认为今天讨论的问题,能够获得解决。他们说:咱们讨论这些没意义,只要领导重视,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国企管理者谈到员工激励经常会说:我们也没权利让员工离开,他做的再不好,我们也没办法;民企管理者则会强调,工资低压力大,根本招不来人。还有的伙伴会抱怨,时间太短了,怎么可能完成……

你会发现,很多观点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限制”,这些限制情境,大体可以归纳为“资源限制、方法限制、时间限制、条件限制”几类。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限制,才使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虽然很多时候,人们更容易迷失在这些限制中,面对这些理由,充满无奈和迷茫。

在问题研讨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基于过往的经验,下意识地规避某种情境的出现,比如他们经常会说:这不行、这不可能、在我们那里做不到、这种方式太麻烦了…….最终会发现人们陷入到不断地拒绝之中,但究竟是意愿、心态、动机还是方法影响了他们的决定,却是相对模糊的。

更为关键的是,当遇到限制性条件时,团队成员对于“限制”本身的认知和理解,不仅对思路、方向,更重要的是在情绪上会产生影响。因此,适时帮助参与者从意愿、心态、动机、方法等方面重新审视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通过上图,可以将团队对于挑战的看法,评估出在愿景、心态动机、方法等各方面的状态。用高中低的方式标示出来,即可以尽快明晰现状,同时也可以聚焦主要问题与挑战。显然,图中显示的结果,是意愿与动机很高,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缺失,那么研讨的重点就聚焦在方法上就好了。

前两天在一家银行做组织发展项目的调研,其中有一个话题是关于“ETC安装”的。在调研过程中,行长给我分享了刚刚发生了一件事。(如果有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一定了解当下这项业务的重要性)

为了达成ETC安装任务,行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决定动员全行力量,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在会议上,相关部门却明确表示无法完成任务。他们的理由是,他们曾经采取按数量、天数反推的算法,测算出为了达成任务指标,分行在未来一个月,每天需要安装并激活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ETC设备需要从省行配送速度的限制。负责人表示根据以往经验,从分行需求提出,到ETC设备划拔到位的周期大概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一个月内设备到位都堪忧,更不用说还要安装激活了。显然,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真的是这样吗?

在分行领导的强烈要求下,部门负责人与省行负责部门进行了沟通,获知在三个月前确实曾经发生过三十天供货的情况,但现在所有的供货时间都在七天以内完成。由于分行部门负责人没有掌握这个情况,信息还停留在三个月之前的经验上,险些耽误了整个计划的实施。

在这个事件中,配送时间险些成为阻碍项目实施的限制条件。表面上看,是负责人疏忽所至,但仔细分析下来会发现,我们口中一直坚持的、很笃定的限制性条件,其实并没有充分地被分析,甚至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限制条件,是依靠几个月前的信息得出的假设。

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比如,某个制造企业分析工艺一致性差的原因时,管理者认为是新员工操作水平不一致造成的,但真正原因却是因为三年以上的老员工不按操作规程施工所致。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会根据经验做出假设,并依据假设做出判断,却忽略了事实本身正在发生变化。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重大阻碍,毕竟方向偏差的情况下,用力越大越麻烦。

无论在工作坊现场,还是管理过程中,每位伙伴都需要认真思考,刚才所讨论的“限制性条件”,是基于事实的,还是基于假设,如何进行验证?只有把假设的外衣去掉,才能最大限度的了解现状,做出正确的决定。甚至,参与的人经验越丰富,越需要考虑验证假设的必要性。

只是,习惯于固有思维方式的人们,真的愿意这样做吗?

注:本文部分观点参考于《逆向创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