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林伟星博士的空间 > 博客
林伟星:全球人力资本流动性降低背景下的中国应对之道
2019-06-14 14:16:27 | 人力资本 , 可持续发展 , 战略

自去年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频频从学术交流、大学招生等方面限制中国人才的学习和流动。近日,美国能源部更是要求所有人员和几乎全部合同工披露参与外国政府项目(特别是中国)的情况,如果参与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项目,这些员工就必须切断这些联系,或者从能源部辞职。美国的举措可能引发其它国家的连锁反应,全球人力资本流动性因此可能降低。这对多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来说将形成一定挑战,我们毕竟在各个行业还没有足够多的“华为”。

南京大学人力资源产业教授、成功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林伟星博士认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会有跌宕起伏,个别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逆全球化的做法在近年来不断出现。从长远来看,要想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本战略和应对之道。

林伟星先生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主动出击建立新的学术组织和形成对话机制,打破西方学术垄断;

就在不久前,以IEEE为代表的国际学术机构曾做出过限制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的行为。面对新一轮近乎技术封锁的行为,中国应该如“一带一路”和“亚洲文明对话”倡议一样,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机制,让全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人才加入,继续推动国际化的学术研究与互动,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壁垒。

二、学习二战后的美国,营造更为友好的环境吸引全世界人才加入中国;

众所周知,二战过后,美国除了从战败国“抢”了很多科学家之外,当很多国家忙于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时,几乎未受战争破坏的美国,凭借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富裕的物质基础,吸引了全世界科技人才定居美国。今天的中国,在多年的经济发展后,已经有经济实力来为全世界的高级科研人才提供较好的物质和生活条件——华为能在全世界获得大量高级人才的支持就是例证,国家层面完全可以在此方面大有作为

三、校企合作不应该只在职业教育领域强调,更应进一步加大在有科研实力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毋庸讳言,中国的大学教育目前比较偏重理论教育。而面对新一轮科技竞争,应该进一步加强大学阶段的实战性研究和支持,鼓励师生以科研技术融入实业,实现研究和收益的双重提升,激发广大师生积极性,实现教育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在此方面,西安电子科大与华为的多年、多个实验室合作值得推广。

据澎湃新闻报道:华为与西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等领域的合作也由来已久,双方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多媒体联合实验室, 并在2011年签署了长期合作框架协议,此后先后成立了西电-华为翻译实践教育基地、 西电-华为终端天线联合实验室、 西电-华为网络空间安全实习实践教育基地、西电-华为企业智能联合创新中心、西电-华为无线技术与新业务框架合作研究中心等。从西电和华为的双方紧密关系来说,西电可以说是华为公司的“黄埔军校”。由此可见,加强深度的校企合作是中国人力资本提升最有效的突破口。

四、改革教育体制,大学考试中增加研究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考试。

中国的教育因其扎实的基础教育而闻名全球,但到了本应有所创造的大学阶段,仍然是偏理论学习,这可能不太适应未来的国际人才竞争态势。而且,近些年来一直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不少大学生缺乏拿得出手的核心技能也有着极大关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建议大学教育除了书本知识,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应该加入动手能力的考试,比如基础的电路、机械装拆、技术革新等 ,并以此作为参评包括奖学金在内的各类奖项的主要要素。

总而言之,面对当下的全球人力资本态势,中国需要以积极的姿态做出调整,从制度、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而迅速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本价值,才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不断向上游迈进,拥有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