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子其的空间 > 博客
台上台下
2018-12-10 17:04:52 | 演员观众
       因为组织部门工作的原因,这些年更多的工作任务就是为台上台下的不同对象准备材料,于是,便比常人更多的了解了一些台上台下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
    娱乐性活动,台上一般都是演员,台下都是观众。台上的演员憋足劲儿使出十八般武艺一展风采,以博取更多的台下观众的认同,台下的观众随着台上演员的演技喜怒哀乐皆有之。有句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开会的场面,主席台上坐的一般都是被称之为“官”的人物,当然也有特邀嘉宾之类的,台下坐的也是经过相关部门挑选的“听众”,这些听众的选择一般是根据台上“官员”的职务高低来分配的,譬如台上如果坐的是地师级,台下一般听众则是县处级;台上坐的是县处级,台下坐的则是乡科级或者是经过“钦点”的听众。
       曾经有过一些职工对我说,我什么时候也可以坐在台上呢?我说你以为坐在台上的人都是可以居高临下、受人尊重的吗?这些年查处的那一个贪官不是之前坐在台上的?
       在国企工作数十年,几乎没有坐在台上,要说这一生坐在台上的经历也就是十年前在民企外企做HR中高层时,但是即便那样,我并没有一些人所谓的那种“振臂一呼”“训民传经”“高高在上”的心理满足感和特殊的虚荣心,更多的体会则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开会时,台下一般坐前排的都是比较重要的听众,自然他们也是听讲最认真的一批人,有的全神贯注的注视着台上的官员表情,有的下笔沙沙,认真记录着领导的讲话内容。而坐在会场中间和后排的绝大多数听众不是漫不经心的望着坐在主席台的官员口若悬河般的七七八八训诫,要不就是似睡非睡的无精打采,要不就是偷偷地在下面玩着手机,更有甚者把会场当成了自家的卧室打着鼾声,留着口水大睡起来。有时候我的镜头对着他们时,我不得不尽可能避开这些不雅观的场景,有时候实在无法回避时,我只能悄悄的用脚踢一下,因为新闻视频不能出现这些有损整体形象的场景。
       遇到在台上作报告的会议相对来说是台上台下配合最默契与最和谐的场面,毕竟能上台作报告的人不是先进模范便是成功人士,这些人一般都有许多值得他人借鉴的东西,加之听众都有一种“猎奇”心理,所以这样的会议无论是拍照和摄影都是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裁剪的。
       说到台上的“官员”大小级别,看过《七品芝麻官》的都知道,在我国古代九品官吏设置中,这七品芝麻官也就是县太爷,是官场中级别较小的“官”了,用我们现在的通俗称呼也就是县处级一级,至于那些众多的科级干部,则完全不能称之为“官”,顶多只能叫做“吏”。我国自隋以后,官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也就是说,官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
       不过,在当今社会,“官员”的定义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刚到村里任职的大学生被媒体称为“村官”,政府事业单位企业那些正科级、副科级被称为“科级领导”,就连一些科级助理也被老百姓称为“官”。
       在组织部门十年,不仅耳闻目睹了身边许多人“由民转官”的全过程,也遍观了他们在台上的一次次精彩的“演出”。民间有句话“人一当官X就变”。有些人,在未当官前,与人和善友爱,“同吃共住”,一旦当了官就不知道自己姓氏名谁。原来对你称兄道弟的,变得形同陌路;原来性格温和的,脾气渐渐见长。台上唾沫星子乱飞,台下毫无原则的满嘴乱喷;原本积极上进钻研业务的,也开始研究其官场“厚黑学”。更有个别者见了老百姓不是拉着一幅“驴脸”,便是说话吹胡子瞪眼睛,好像老百姓欠他家“两斗高粱米”,而对上级却点头哈腰,奴颜婢膝,一副十足的奴才相。
       作为一名台下的观众,每次大小会议静下心,可以仔仔细细的观察台上台下人物的一言一行,有很多次我都被进入镜头的个别人的行为弄得不知所措,准确地讲“官无官相,民无民相”“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完全不顾及新闻媒体播出后的大众效应。有时开会前我想让主持人提醒一下当工作人员的摄像头对准某某时,稍稍配合一下,但是想想这样不合适。
       无论是文娱节目、还是大小会议,或者是培训讲座,或者是演讲作报告,台上与台下说白了就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在台上你只管专心做好你的“演出”就是了,至于台下的“观众”是给你喝倒彩,还是给予你鼓掌,那就看你的表演才能与艺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