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竹子-广州的空间 > 博客
杀死ofo的一票否决权,掌握公司控制权的9大骗局
2018-12-26 22:12:43 | ofo , 控制权 , 票否决权

上周ofo的消息满天飞,竹子花4天收集资料写这文章,不是为了八卦或鸡汤,只希望分析他人的经历提升自己的水平,不犯他人犯过的错,将他人的失败变成自己成功之母。

 

注:本文资料来源于各媒体报道,不一定准确。我们无法核实,只希望从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好。

 

由于媒体报道有些相互矛盾,我们取舍的原则:采访戴威或其他人实名所说的优先相信;因经纬从B轮开始投资ofo,所以经纬创投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内容我们也会相信;其他内容则结合逻辑分析有选择性的采信。

 

由于ofo可能已在201610月塔建VIE架构,而且采用的是非典型VIE架构,国内查到的资料不一定能准确体现ofo的股权结构。

关于VIE架构,可看竹子之前写过的文章。

 

 

最近的报道说,ofo排队退押金的人超过1200万人,欠押金在10-20亿元间。

而早在20184月就有文章说,ofo的负债接近65亿元,已有多家公司起诉ofo

由于近期的押金挤兑风波,媒体上的文章不再是ofo还能撑多久、ofo会走向何方等等,而是谁杀死了ofo等话题。

 

一、ofo被否决权杀死?

否决权的意义是:不管持股比例多少,只要有否决权的股东不同意,事情就无法通过。

 

1.1 否决权杀死ofo

20181220 ,马化腾在朋友圈留言指出,ofo溃败的原因在于否决权。

 

而欢聚时代董事长兼CEO李学凌转的观点说:

Ofo的真正死因在于“一票否决权”,目前,戴威、阿里、滴滴、经纬都拥有一票否决权。5个一票否决权,啥事都不通过。很多创业公司不太注意法律的设定,留下很多的法律漏洞,这样的情况下对公司来讲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胁。国内的律师事务所一般都不太专业,所以也是一个非常头疼的原因。

 

曾经的Uber中国高级副总裁、现今日头条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柳甄说:错不在于一票否决权,而在于谁有否决权?

 

1.2  掌握ofo否决权的人

有媒体说,在ofo董事会中,最初有一票否决权的是四家:戴威、滴滴、经纬、朱啸虎。

 

朱啸虎退出后,在ofo董事会中,管理团队有五个席位(戴威行使全部投票权),滴滴两席,阿里一席,经纬一席。戴威、滴滴、经纬拥有一票否决权,阿里是否拥有一票否决权无法确定。

有媒体说,朱啸虎退出时否决权转给了滴滴,也有媒体说转给了阿里,而阿里曾否认有否决权。

 

1.3 被否决权左右的ofo

戴威的创始人团队拥有多数董事席位,如果董事会的决策是按一般的人数过半规则,理论上戴威方可以控制董事会。

比如赶走滴滴派驻的三名高管,戴威决定后并没其他方股东出来否决。

 

但是,投资人的否决权可能是在融资方面,融资如果不经有否决权的股东同意,就算获得超过2/3投票权的股东同意也无法进行。

具体还要看他们的公司章程或协议如何,否决权不一定是什么事都可以否决,也可以规定否决权的具体内容。

 

下面是传言影响ofo命运的几次关键否决,但我们无法核实真假:

 

1)戴威否决ofo与摩拜合并

随着共享单车烧钱不断,投资人越来越不满,20179月朱啸虎喊出“ofo与摩拜只有合并才有出路”的话。

 

ofo第一大股东是滴滴,摩拜的第一大股东是腾讯,而腾讯又是滴滴的股东,在朱啸虎的撮合下,201710月摩拜与ofo坐到了谈判桌前。

 

合并方案是:合并后由滴滴任命董事长,公司设立联席CEO制度,由摩拜CEO王晓峰和ofo创始人戴威分别担任。

也有传言说:合并后由滴滴任命董事长,摩拜王晓峰任CEO

 

不管是联席CEO还是王晓峰任CEOofo和戴威的命运都不难预料。

戴威将丧失控制权,可能被出局,阿里也将彻底与单车赛道第一梯队无缘。

戴威多次强调方案对ofo不公平,戴威在内部讲话中表示:就算合并也是我们合并摩拜。

 

报道说,ofo的大部分股东支持合并,但戴威激烈反对,最终否决了合并。

传闻说:戴威否决与摩拜合是得到阿里了支持,阿里不希望重蹈滴滴与快合并的覆辙,更不希望共享转投入腾讯阵营。

 

合并不成后戴威说:非常感谢资本,因为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20183月张颖和戴威的对话中,戴威仍回答:合并概率小。

 

2)滴滴否决阿里的投资

阿里与滴滴的纠葛,也许在滴滴与快合并时就埋下了吧?

20177月,阿里领投ofo7亿美元融资,据说这笔融资曾短阵受阻,最后放行,不知道是否与滴滴有关?

 

20179月,朱啸虎开始放风:ofo与摩拜只有合并才有出路。

而此时ofo联合创始人杨品杰表示,ofo拟进行新一轮融资,金额将超10亿美元。

据说此次融资是阿里领投,融资的钱可用于回购主张合并的老股东股份(有人说是指滴滴)。

 

报道说,阿里不希望“滴滴快的合并”的案例再上演,希望拿到OFO的绝对控制权,希望借此机会稀释滴滴的股权,并拿掉戴威的一票否决权。

为此,阿里曾拿出方案希望对滴滴的股份进行回购,同时变更董事会关于融资的规定,砍掉 “一票否决权”。

 

传言说:此次融资被滴滴否决,这笔由阿里领投的10亿美元融资最终流产。

滴滴方表示,滴滴从未在ofo融资方面行使过一票否决权。

有人说:滴滴不会直接否决或不签字,就是说我们再评估一下,打电话不回或者称在忙其他事情

 

 

而在阿里领投的7亿美元之后,同在20177月传出滴滴帮ofo引入软银18亿美元融资。

同时滴滴派三名高管入驻ofo4个月后的201811月,戴威发怒将滴滴系高管赶走。

201712月,传出软银放弃投资,传闻说与滴滴的阻挠有关。

 

阿里领投的10亿美元融资流产、ofo与摩拜的合并被否、软银的18亿美元融资也流产,戴威赶走滴滴派驻的三位高管,ofo与滴滴的矛盾公开化,差不多都发生在这段时间。

但这段时间ofo却在疯狂烧钱扩张,比如花2000万元给卫星冠名,花1000万元请鹿晗做代言人,开展免费骑、一元月卡等活动。

疯狂烧钱却融不到资,也许是实在撑不下去了,就有了20182ofo绕开滴滴、抵押共享单车向阿里借款17.7亿的事。

关于此事件的分析,可看竹子之前写过的文章。

 

 

3)阿里否决滴滴收购?

20184月,滴滴高层推进收购ofo的谈判,据说最快可于6月官宣。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8月时滴滴与ofo一度已经谈拢,只差最后签字,最终是阿里系与滴滴未能达成一致。

 

还有传言说:之前戴威能这么硬气地赶走滴滴派驻的三个高管,很可能是得到了阿里的某些承诺。

 

但阿里方说,他们没有否决权。

传言说:当时阿里购买朱啸虎的股份,滴滴利用了一票否决权否决了阿里获得一票否决权。

 

阿里有没否决权?是否用过?我们无法知道。

但到20184ofo愿意与滴滴谈收购后,形势已非常不乐观,ofo已没有了谈判筹码。

 

二、ofo由盛转衰

ofo曾成为发展最快的公司,201710月,ofo的日订单突破3200万,突破3000万订单ofo仅用了两年。

而淘宝从成立到2011年日订单量突破千万,用了八年;滴滴从成立到2016319日快专车订单量达千万级用了三年半;美团用了三年。

 

2017年胡润百富榜显示,戴威以35亿身家成为首位上榜的90后。

戴威创办的ofo获得了互联网史上最快最炫目的“融资加速度”,共享单车席卷全球,成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戴威曾说:终有一天, 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20183月,ofo以估值30亿美元(近200亿人民币)融资。

而早在20164月时,ofo的估值仅为1亿人民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ofo的估值翻了近200倍。

但次融资估值与20177月的融资估值相同, ofo的顶峰已停留在2017年?

 

2.1 创业初遇天使

20154月之前,戴威他们还没做现在的ofo,还在做其他项目。

当时资本市场很火,戴威用三个月聊了几十家投资机构,没有一家肯投钱,当时只剩下400元。

 

20155月,决定转型做共享单车,但大部分人都不认可,找了之前项目的天使投资人,他二话没说借给100万,当时非常感动,所以戴威后来说很感谢天使投资人。

 

2.2 早期不受资本待见

20159ofo正式上线,上线第一天就涌进200多个订单,上线10天后,单量达到1000多,当时戴威的第一反应是:“这事靠谱了”。

 

但购车、开发、技术、运营等高额成本随之而来,100万天使融资很快就用光了。

四处碰壁也没融到钱,最后是东方弘道投了300万的pre-A轮才挺过来。

戴威说:整个2015年几乎都是在借钱中度过的,直到金沙江创投的A轮融资进来。

 

2.3  ofo被朱啸虎看上后转运

2016129日,ofo日峰值订单接近两万单,一个自称是“投资人”的人打电话到ofo客服,后来才知道那个人是金沙江创投的副总裁罗斌。

当时戴威已对融资丧失信心了,打算春节后再启动融资,以为罗先生是骗子,抱着怀疑的态度回了信息,“感谢关注,有机会上门拜访”。

意外的是,对方秒回:明天早上10点,国贸三期56层。

 

去金沙江创投面谈之前,戴威并不知道会见到朱啸虎。

见面介绍时说对方是Allen,谈完出来查资料才确定刚才见面的人是朱啸虎,是投了滴滴的著名投资人。

回到公司,戴威又咨询了当时在机构实习的大学同学,得到的回复都是:金沙江是你们这个阶段能找到最好的投资人。

 

第二次见面后,双方签订了融资意向,朱啸虎投了1000万元。

戴威说,金沙江创投最初给的估值并不高,当时预期是1亿估值,最后打了六七折的样子。

 

 

2.4  滴滴犹豫后入局

ofo扩张的同时,20164月摩拜单车正式在上海试运营,8月开始在北京投放,扫码、无桩、电子锁等设计引爆媒体,共享单车的概念在街头巷尾被热议。

摩拜的高调亮相,让ofo走出校园的脚步瞬间提速。

 

一位投资人说:当时滴滴犹豫要不要自己做,资本市场的观望情绪比较大,投资人分别见了ofo和摩拜,但都不敢出手,投ofo的最大风险是滴滴投资摩拜或者滴滴自己做共享单车。

 

作为程维和戴威“红娘”的朱啸虎说:当初投ofo时跟滴滴说好,因共享单车和滴滴的业务有相关性,先做早期布局,等时机成熟了滴滴再进入。

终于在20169,滴滴和戴威在金沙江创投办公室敲定了融资意向,战略投资数千万美元。

 

在接下来的几轮融资滴滴继续跟投,2017年上半年滴滴已跻身ofo第一大机构股东,拥有近30%股份、两个董事会席位、一票否决权。

 

2.5  滴滴投资后ofo受追捧

在滴滴投资ofo敲定后,其他投资人迅速跟进,ofo的估值一下子从此前的1.5亿美元上涨到3亿美元。

半个月后的10月份,ofo又进行了新一轮融资,投资人阵容豪华,包括: 美国对冲基金Coatue、小米、中信产业基金领投,经纬中国、元璟资本、滴滴、金沙江等跟投。

据说机构的体量都很大,意犹未尽,几家机构的高层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再多投一点?

有投资人说:如果你人不北京,基本上就投不进去了。

2016年底,ofo完成了五轮融资,背后站满了重量级的投资人。

 

2.6 阿里进场

20173月,ofo与芝麻信用合作,开始在上海地区试行免押金骑行服务。

20174月,ofo获得蚂蚁金服数千万的战略投资,双方将在支付、信用、国际化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但由于烧钱太快,到20176ofo已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当时的ofo应付账款是22个亿,账上却只有5个亿,供应商说:今天不付款,明天就要上新闻。

 

本来已谈好阿里领投的7亿美金融资,但在董事会层面上被卡住,无法进入。

20177月终于通过这笔7亿美元的融资,由阿里、中信产业基金、弘毅投资联合领投,这轮融资后ofo的估值为30亿美元。

戴威说,拿了这笔钱,到2017年底ofo计划服务全球200个城市,进入20个国家和地区。

 

这笔7亿美元的融资曾受阻,也许是ofo发生纷争的前兆吧。

可在中国基础还不牢的情况下,ofo要大规模向全球扩张?戴威是不是也太乐观了?

 

2.7 软银变卦、与滴滴反目

在滴滴与ofo的蜜月阶段,滴滴承诺帮ofo拉来软银的投资。

20177月,就在阿里领投的7亿美元融资后,就传出银软要投资ofo的消息了。

20178 月,ofo宣布将与软银旗下公司合作进军日本市场。

 

软银18亿美元投资意向

在程维的撮合下,软银孙正义和戴威曾在美国、日本三次面谈,最终敲定18亿美元的投资意向,但前提条件是ofo11月之前达成3000万日单量的成绩。

据说,当时关于软银投资ofo的新闻稿已经写好,通稿上写的融资额为18亿美元。

 

为了达成目标,ofo开始疯狂烧钱扩张,比如花2000万元给卫星冠名,花1000万元请鹿晗做代言人,小黄车的广告几乎席卷了北上广的地铁站和公交站牌,并开展免费骑、一元月卡等活动。

201710月,ofo宣布日订单突破3200万,同比增长超过31倍,并进入了全球16个国家,超过180座城市。

 

滴滴系高管进驻ofo后反目

滴滴答应拉来软银投资的条件是:接受滴滴高管进入ofo

刚传出软银投资的消息,滴滴系高管就进来了。

ofo的内部人员说:戴威年轻,不知道为什么让他们提前进来了。

 

滴滴系三名高管20177月进驻ofo,最高职位是ofo执行总裁,由滴滴品质出行事业群总经理付强出任,另外两名分别是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和滴滴财务总监Leslie Liu,分管ofo市场和财务部门。至此,ofo的执行总裁、首席运营官、财务部、市场部四大关键要位都已被滴滴系人员占领。

 

滴滴说:作为坚定的战略投资者,滴滴非常愿意为戴威和ofo这样的优秀创业者提供助力。付强和柳森森都是滴滴发展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优秀管理者,相信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能为ofo的后续发展添砖加瓦。

戴威说:欢迎能力强的人来到公司,大家一起来产生化学反应,带动整个公司进步。

 

但滴滴高管来到ofo后,迅速把持国内业务、市场运营、财务等核心部门,毫不客气地在高管会上直接否定戴威的提议,包括不同意他收购小蓝单车,ofo创始团队被滴滴架空的传闻也不胫而走。

 

滴滴系反客为主的举措让创始团队大为光火,最终在201711月,戴威冲着电话那头的付强发怒:滴滴的人都给我离开ofo

至此,付强团队离开,从滴滴成为第一大股东到决裂,ofo仅用了4个月时间。

有传言说,戴威之所以敢将滴滴高管赶走,是得到了阿里的承诺。

 

Ofo的员工承认:滴滴强势的同时,在产品、技术和管理上都比ofo团队专业得多。但他们要得太多了,我们肯定不能答应啊。

 

软银的融资泡汤

另一方面,据说软银在20179月已完成尽职调查,但到201712月传出软银已放弃投资的消息。

传言说,因为戴威赶走滴滴系高管,惹怒了滴滴,直接拒绝在软银的投资文件上签字。

也有传言说:滴滴团队到来ofo后,很快就把ofo的底牌摸得清清楚楚,以ofo管理混乱、内部贪腐严重为由阻挠软银的投资。滴滴对此进行了否认。

也有人说:ofo不断被曝出内部管理混乱、贪腐严重、制度缺陷、戴威被架空等负面消息,让软银最终放弃投资。

 

2.8 与摩拜的合并被否

由于共享单车烧钱太快,现金流几乎只出不进,财务前景堪忧,还曝出挪用押金的消息。

到了2017年下半年,共享单车各家账上都是巨额的亏损,摩拜和ofo的投资人力推合并。

 

201710月开始实质性接触,但合并谈判只进行了一个多月,11月中旬合并之说终结,据说是不愿意放弃公司控制权的戴威行使了一票否决权。

 

2.9 阿里继续加持ofo

阿里在与ofo免押金骑行的合作中,已看到ofo的巨额流量吧?

可之前10亿美元的融资流产,更早的7亿美元融资也曾遇阻,阿里想将ofo纳入自己的阵营不容易实现吧?

 

阿里收购朱啸虎股权

ofo和摩拜的合并不成后,201712月,阿里以1.2亿美元购买朱啸虎的大部分股权,阿里在ofo的持股比例约为10%,并获得朱啸虎手中的董事会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但后来阿里否认有一票否决权。

 

ofo从阿里借钱续命

与摩拜合并不成、软银放弃投资、阿里的融资流产、与滴滴闹翻,被传出挪用押金丑闻,ofo几乎弹尽粮绝之下求助于阿里。

为了绕开滴滴的否决权,只能通过抵押共享单车借款,ofo获得阿里17.7亿人民币的借款。

 

有投资人说,在戴威否决摩拜和ofo合并时,阿里对ofo的投资承诺已经明确,资金分两步走,部分已经到账。

所以,阿里的借款原是计划之中?

 

阿里领投8.66亿美元的融资

在向阿里借款后,由阿里领投的8.66亿美元E2-1轮融资,终于在20183月获得滴滴的同意签字。

 

此次8.66亿美元的融资采用债权和股权并行的方式,包括之前的抵押贷款。

此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灏峰集团、天合资本、蚂蚁金服与君理资本共同跟投。

这是ofo至今为止拿到的最后一轮融资,而这次融资和20177月的7亿美元融资同样估值,都是30亿美元?与朱啸虎201712月卖股权的估值相同。

就是说,ofo的最高估值已停留在20177月阿里领投时?当时各种负面传闻都还没发生,ofo与滴滴也还在甜蜜中。

 

戴威说:拿了这笔钱后,将在全球化上大量投入,还有物联网、用户体验方面进行投入。

都这环境了戴威没意识到风险吗?还要在全球化上大量投入?是不是也太盲目乐观了?

 

2.10 滴滴收购 ofo无果

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摩拜20184月已以27亿美元卖身。

资金告急的戴威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与滴滴谈收购。

此时离阿里领投的8.66亿美元才1个月,是形势转变太快?还是戴威反应过于迟钝?

 

20185月,滴滴方提出收购方案:

由程维出任ofo的董事长,戴威和创始人团队可以留下来,但要被派去做相对边缘的出海业务。

经过和各方股东1个月的谈判,戴威同意了滴滴的方案,放弃独立发展,首度同意交出ofo的控制权。

但在协议签字之前滴滴反悔说:在尽职调查后,滴滴认为ofo的资产质量变得太差。

 

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戴威在今年7月再次松口,主动找到滴滴同意被收购,但滴滴的态度反而不再那么积极。

 

20188月,在股东的推动下,滴滴提出新的收购方案:

新董事会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2名成员由滴滴任命,1名成员由戴威所在的创始团队任命,2名成员由滴滴以外的其他投资者任命,还规定只有滴滴指定的董事会成员拥有一票否决权。

包括CEO等在内的所有关键岗位必须由滴滴提名、任命、替换或解雇。

此方案意味着,ofo的创始人戴威人等将被踢管理团队。

就算是如此方案,在签字前滴滴又以“董事会未同意这一方案”为由撤回了方案。

 

有人认为:ofo和滴滴就收购一事有过多次接触,滴滴不断降价,每谈一次价格就要折损一次,滴滴意在拖延时间以更低价格接盘ofo

也有传言说:ofo的报价从40亿美元下调到25亿美元了,又降到20亿美元以下,据说还降到5亿美元甚至2.5亿美元以下。

 

而滴滴说:从未有过收购ofo的意向,也承诺未来将继续支持其独立发展。

也有滴滴内部人士表示,他们被ofo的债务规模给吓到了,不敢接手了。

824日滴滴顺风车遇害案爆发,滴滴更是无暇顾及于此。

 

也有人说:阿里和滴滴谁都不想让对方捡便宜,滴滴与阿里互相拖着不签字,ofo收购案被搁浅。

 

2.11  戴威的反醒与自救

20183月后ofo再无新融资,而被滴滴收购案也在20188月搁浅,加入阿里阵营的传说也没了踪影。

Ofo2017年最火,成为“新四大发明”之一;到2018年资本避之,用户抛弃

从天堂跌落地狱,前后仅隔数月, ofo也许是由盛转衰速度最快的公司了吧?

 

其间,ofo裁员、押金难退、转投区块链、尝试卖身、关闭办公室等真假负面消息层出不穷。

供应商、合作方起诉ofo还款的数量在增加,至今已达到数十起。

201810月,传出“”ofo开始准备破产重组方案”的消息。

201812月,更出现巨额的押金挤兑风波。

 

戴威的反思

20183月戴威与张颖的对话中,戴威说公司已有3000多人,但管理制度跟不上。

比如有员工说:每一轮融资完都有新高管加入,一个领导来就招自己的团队,原有员工被边缘化,公司出现冗余。

还有员工曝出内部管理漏洞,员工可通过报销、虚报数据等拿到比正常收入还高的钱,而ofo也多资曝出含腐传闻。

 

戴威曾说,去年在融资节奏把握上过于乐观,20179月、10月,国际资本排着队要投,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缺钱。

比如软银的18亿美元融资、阿里领投的10亿美元融资都是那个时候传出来的。

Ofo的员工说:钱太多了!花得疯狂,比如花费1000万请鹿晗当代言人,花2000万元冠名卫星,为每个员工购置价值2000元的升降桌,还打算数千万欧元赞助环法车队

因为投资人说了:你的任务是跑到市场第一,钱的事你不用管。

可后来软银和阿里的融资都泡汤了,又与滴滴闹翻,ofo被资本市场抛弃,应了那句“乐极生悲”的话吧。

 

20181219日发布全员信时,戴威说,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没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20183月,好不容易拿到阿里领投的8亿多美元时,戴威还说在要在全球化上大量投入。这乐观是不是也过于盲目了?之前阿里、软银的融资受阻,就感觉不到有风险吗?

 

Ofo的自救

20186ofo开始从澳大利亚、德国、韩国、西班牙、以色列、美国和日本退出。

国内的多城市也开始撤退或大幅缩减,频频传出ofo关闭办公室、裁员等的传闻。

戴威也说了,现在1分钱要掰成3分花。

 

Ofo20184月成立B2B部门,内部实行 “全员B2B”计划,鼓励所有岗位人员去找广告合作。据说在20186月,营收已超1亿。

也许行动太晚了,虽如此还是走到今天的局面。

 

竹子想:据说哈罗用户已达1.6亿,ofo的用户是不是也过亿?

粉丝几千万的微信公众号估值可达数亿元,还有估值38亿的微信公众号。

ofo这么多用户,是不是可以找到其他自救的途径?

 

假如让交了押金的用户转成类似虚拟股的股份受益权,可享受同比例股份分红和增值。

用户用100多元去赌ofo的未来,他们会接受吗?

也许可以解开退押金的困局,还可以拉拢数以亿计的支持者?

 

三、ofo的投资人

ofo2015年成立到20183月,共完成10轮融资,据说累计融资金额高达150亿元,背后站着滴滴、阿里、小米、蚂蚁金服、DST、中信产业基金等近20个明星资本。

 

曾有入职ofo的公关人员问戴威:这么多投资人,哪些比较重要、需要我具体维护。他说了四个。

是哪四个?我们不得而已,下面是四个对ofo较有影响的投资人吧?

 

3.1朱啸虎从站台到抛弃

朱啸虎于20161月投资ofo后,帮介绍了很多著名的投资机构,并为ofo引入滴滴的投资。

戴威曾说,朱啸虎的这轮融资是ofo最重要的一轮,成为ofo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从拿到金沙江的钱后,ofo的扩张就开始了。

戴威说:在朱啸虎投资之前,ofo完全是一个在校园内自己进行一些小实验的创业项目。

朱啸虎他们投资后,就变成了要做一些事情的创业公司了,朱啸虎帮介绍了很多著名的投资机构。

 

朱啸虎多次为ofo站台:

20169月,朱啸虎曾说,摩拜布一辆车,ofo 可以布 10 辆。成本低是王道,90 天共享单车的战争就会结束。

后来眼看90天解决不了战斗,朱啸虎改口说:一年解决战斗。

 

20176月, 朱啸虎和马化腾为各自投资的共享单车站台。

 

在推动与摩拜合并无望后,201712月,朱啸虎将股权出售给阿里和滴滴,退出ofo

朱啸虎说:最讨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的创业者。

但之前朱啸虎投资ofo后曾说:过去十年,我们一共投了两个大学生创业公司,一个是张旭豪创立的饿了么,另一个是戴威创立的ofo

这两个人都非常特殊,虽然刚刚毕业,但都非常成熟,有天生的商业敏感性。

 

有报道说,朱啸虎投资1000万元,以估值30亿美元出售,收获两三亿美元,不到两年时间20-30倍的回报。

Ofo现在的困局,几乎套住整个利益链条中的所有人,用户要不回押金,供应商索债无门,股东可能血本无归,ofo公司和高管团队债台高筑,唯一的大赢家是朱啸虎。

 

还有人说:当初鼓吹三个月回本,ofo高举高打、猛铺规模,最终杀敌800,自伤1000,都是朱啸虎鼓吹的,他们误导了ofo团队。

 

朱啸虎说:我们投资人,能投的企业是一年之内能赚回来的企业,我们最希望是六个月能赚回来的。两年才能赚回来的,这个商业模式就是庞氏骗局。

 

朱啸虎投资的饿了么,在合并了百度外卖后,又以95亿美元卖给阿里,朱啸虎说:感谢阿里巴巴,让财务投资人全身而退。

 

科技自媒体老道消息说,朱啸虎是那个敢在一个人3岁时就大胆投资,然后大声告诉全世界这就是姚明的人。而至于这个人什么时候能真的成为姚明,根本不重要,也不是朱啸虎需要关心的,反正长到5岁就被其他人买走了。

 

有人说:作为一个无利不起早的财务投资人,赚钱是朱啸虎的本分,无需指责他什么。创投名利场,只有投资人,哪里有天使呢?

 

3.2 经纬从支持到沉默

20166月,经纬领投ofoB轮融资,金沙江、唯猎资本跟投,后来经纬又在CD轮持续加码。

 

经纬创始人张颖自己说:当时戴威本来跟其他家谈的,对方希望ofo不要和经纬签。

我们觉得这个案子非常有潜力,能赚很多钱。那天晚上见完戴威后,同事把戴威锁在了我们办公室,没有给他吃饭、喝水。当晚就签了投资意向书,并拿下一席董事席位。

据说经纬投资的估值还比别人低,这也许是品牌或人格魅力的作用吧。

在公开场合,张颖还对戴威说 “打败摩拜”,引起场内一片哗然。

 

张颖曾说:很感谢戴威接受了经纬的投资,这是滴滴快的之后的又一个神话,这个公司未来可以成为几百亿美元的公司。

20183月戴威与张颖的对话中,张颖还说ofo是行业绝对领先的企业。

 

张颖还说:北大学生会出来的年轻创业者的成长,远大于40多岁的职业经理人。

戴威成熟不太浮躁,成长速度很快,对很多东西的思考也让他很佩服。

还说:戴威对于非常讨厌的东西,会克制压抑着不表现出来。

 

3.3 与滴滴从甜蜜到反目

滴滴投资ofo后,ofo一片欢腾,以为 ‘爸爸’来了,‘大腿’来了。

在资本狂热的2015ofo融资艰难,到了资本寒冬的2016年,ofo却在融资道路上一路狂奔,这也许有滴滴助力的效果吧?

 

Ofo与滴滴的“蜜月期”,戴威以导师和知己来看待程维,几乎逢人就赞美这位“给钱、给人、给资源”的“贵人”,程维也毫不吝啬地给这位年轻后生指导,与戴威分享创办滴滴初期的心得。俩人称兄道弟,在办公室经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20173月《中国企业家》专访戴威时,他反复提到程维说:在战术打法上程维给我的建议很重要,毕竟滴滴打过那么多仗。

时隔三个月后,戴威说他和程维的交流越来越多:我们很多理念很一致,比如用最快的速度一直融资,不要太纠结股权和估值,没有出现过什么分歧。

 

在发展初期,ofo需要滴滴的投资和背书,对滴滴敞开大门。

而滴滴想将ofo纳入自己的大出行布局中,但戴威不想成为滴滴的附庸,更想自己独立发展。

就如曾经的ofo高层说:戴威把程维看作兄弟,程维只把和戴威看作父子。

相互定位上的差异,随着合作日渐深入,矛盾也变得突出。

 

有人说:之前ofo拼命想跟滴滴搭上关系,后来急于摆脱这种关系。

在与滴滴出现矛盾后,ofo希望引入阿里的融资削弱滴滴的控制权,把它变成纯财务投资人,可惜并未成功。

 

或者是知道ofo意图引入阿里资本对抗滴滴,滴滴自己做了青桔,还接手了小蓝单车。

据说ofo与滴滴有竞业协议,ofo不可以做网约车。可竞业协议没有说滴滴不可以做共享单车么?

还是滴滴太有经验,戴威太没经验了?有时候真是一个条款决定生死哦。

 

3.4 与阿里的若亲若疏

Ofo20174月获得蚂蚁金的战略投资,有人说这次融资只有1000万美元,因为戴威不想站队,双方首次合作浅尝辄止。

20177月阿里领投7亿美元融资,传闻说这次阿里的投资只有3000万美元。

 

后来ofo与滴滴反目,戴威希望引入阿里制衡滴滴,但阿里提供的回购滴滴股权案被否。

当时阿里应该是想积极介入的吧?根据20183ofo的官宣,自ofo实施芝麻信用免押金一周年,累计免押近3000万人。

而芝麻信用平台截至2017年底,各个行业累计所免除押金的用户数是4150万。

就是说,仅ofo一家就占了芝麻信用70%的用户数,ofo对阿里的战略意义很明显吧?

 

有报道说,2017922ofo上线微信小程序,惹蚂蚁金服不满,但官方进行了辟谣。

事实上,ofo的小程序是比较晚上线的,竹子曾想过用ofo,因没有小程序不想下载APP就放弃了。

马化腾曾说:共享单车被当作支付的推广工具了,可怜了其余小股东被锁死。

 

传闻说:戴威得到阿里的承诺后,否决ofo与摩拜的合并,赶走滴滴系的高管。

在戴威的同意下,阿里通过购买朱啸虎的股权获得一席董事席位,持股10%

后来ofo资金紧张,与滴滴反目后只能寻求阿里的资金支持,此时就算ofo不想站队也难了吧?

 

在摩拜被收购前,戴威陪同蔡崇信手握近20亿美元,企图阻止美团收购摩拜,并进一步达成ofo和摩拜合并,并但未成功。

201844日美团宣布收购摩拜后,戴威在群里说了句“真的很可惜”。

 

有报道说,阿里曾有意让哈罗单车与ofo合并,也向ofo递交了几次并购意向,但被滴滴否决了。

而现在ofo节节败退,哈罗单车在三四线城市市场占有率比ofo要高,对于阿里而言,收购ofo仅仅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了吧。

再说,有滴滴的否决权在,阿里就算心有余也力不足吧。

 

有人说:当摩拜没有声量后,ofo成了阿里的意志和滴滴的意志之间的竞争,滴滴和阿里都是成熟而世故的那种公司。

 

3.5 错过腾讯投资

报道说:20165月,经朱啸虎牵线,戴威和曾主导腾讯投资滴滴案的腾讯投资合伙人夏荛已经认识,腾讯很大可能会在ofo B轮融资进入。

 

但在ofo要不要入城的问题上两人产生了分歧,夏荛曾三次劝说ofo入城,均被戴威秒拒。

戴威认为ofo的校园模式基本跑通且开始盈利,这给了他足够的自信。戴威认为腾讯在投资ofo上有顾虑,说:要不然腾讯C轮再投吧,让经纬先进来B轮。

 

但是,在ofo拿到经纬领投的B轮融资一个月后,腾讯转投了摩拜的C轮,此后领投了摩拜的DE轮。

 

有人评论说:错过腾讯投资,错过进城的最佳时机,在竞争的关键节点,ofo陷入了被动境地,把行业老大机会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摩拜,戴威和资本的关系也进入了微妙的阶段。

 

四、创业者与投资人

4.1 同投异梦的股东

Ofo背后站了众多知名投资人,各种投资人有不同的诉求:

财务投资人希望:快速投入抢占市场,逼着头部一二名合并后独霸市场,抬升估值后出手。

战略投资者希望: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要控制权、要听话,否则另宠他人。

创始人则想要:独立发展心。

各路人马相互穿插,新仇加旧恨,还有滴滴和阿里的纠葛。

戴威这个27岁的年轻人, 面对一群经验成熟、手段老道的资本高手,怎能摆平?

 

201611月起,ofo就多次传出戴威被架空的传闻,戴威说:从201611月张严琪加入ofo后,每次出国都传说被架空了。

 

ofo20173月的D轮融资,被投资人曝出:

夸大融资金额,都是老股东顶一下,硬想把估值顶到10亿美元,新投资人不敢跟进。

 

曾是ofo公关部的人说:我刚得知一个坏消息,半小时后媒体就爆出来了。

股东太多,利益方太多了,到后面不只是竞争对手搞我们,而是我们的资方搞我们。

 

ofo陷入困局后,无论是急于出手的小股东、意图压价的收购方,还是对价格不满的当事方,都在试图通过制造有利舆论,以达到自身目的,Ofo可以算绯闻最多的公司了吧。

 

许多投资人希望能通过滴滴或阿里的接盘尽快从ofo中退出,但长久以来的舆论干扰,可能已经对ofo收购案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各方持续的相互试探、多轮博弈,更是让这一笔原先被认为是既定事项的收购交易越来越充满变数。

 

4.2投资人求钱创业者追梦

ofo由盛转衰,有人指责戴威幼稚、自私、固执,在ofo身价尚高时否决与摩拜的合并,将自己的权益凌驾在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之上,葬送了ofo的机会和未来。

第十七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几乎被投资人开成了ofo的“吐槽大会”;摩拜投资人、红杉资本的周逵则含蓄地批评戴威缺乏“CEO的格局和胸怀”。

 

有人说:风险投资越来越变成一场无聊的堆钱游戏,他们娴熟地操纵这一切,越来越不把创业者的感受和梦想当回事:你能拿到我的钱是你的运气,我完全可以去扶持别人。

戴威高估了2018年融资的机会,低估了投资人的心狠。

 

20173月时戴威坦言:我不是一个擅长融资的人,我的判断主要基于双方的价值观是否有认同感,但这不是一个常规的融资办法。尤其是在B轮融资的时候,我们选择的甚至不是价格最高的那个,而是和公司的感觉最像的那个。

 

有人说:任何一个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创始人,站在戴威的位置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资本在下注时,看中年青创业者的创造力、勇气和梦想。

想套现走人时,创业者的勇气和梦想却成了固执、自私、不识抬举。

资本要投资一个听话的、乖巧的提线木偶?还是有勇气坚持梦想的创业者?

 

2017年“架空传闻”时,《中国企业家》曾问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谁把它做成功?”

他的回答很坚决,“不。我把这件事情做成,比什么都重要。”

 

有人说:戴威的最大错误不是固执,而是轻信。

相信了资本说:3个月就能回本的商业模式。

相信资本说:“钱的事你不用管,你的任务是跑到市场第一” 的承诺。

 

可竹子想说:如果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你确定自己有能力做好CEO么?

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怎么领导企业往好的方向发展呢?

我们在给创业者设计超级控制权时,也会因人而异。

有配得起的能力和品德,才给设计超级控制权,否则会害了其他人哦。

 

五、掌握控制权的九大骗局

5.1 假的绝对控制权

传说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是有没有设计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稍加设计持股67%就没有控制权哦。

比如下面案例中的中审公司,持股87.5%的股东没有控制权,因为公司章程规定需全体股东表决通过。

 

类似的案例,在竹子写的那本书里还有多个:

比如森林公园公司持股70%的股东无控制权,需要持股100%才有绝对控制权,因为公司章程做了规定。

新雅乐房地产公司,持股90%的股东无控制权,需要持股100%才有绝对控制权,因为公司章程做了规定。

保力公司,持股90%的股东无控制权,需要持股100%才有绝对控制权,因为公司章程做了规定。

远大智能,持股89%的股东无控制权……

 

5.2 骗人的最优股权结构

专家说73是最优股权结构,但在竹子写的书里,森林公园公司的股权结构就是73,但却闹至公司僵局而被法院判决解散公司。

 

世上并不存在最优结构,只存在合适与否,比如下面文章中17家成功企业的5种股权结构,没有一种是专家说的最优股权结构。

你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还是专家的高论?

 

 

再说,股权分配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并不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

想融资、拿投资人的钱,不用出让股权么?员工股权激励不用股权么?

各方都需要股权,难道为了保住最优股权结构不融资?不做股权激励?

股权设计、股权分配,不是套公式的简单数量题,如果是,让5岁小孩做就好了,何必这么麻烦呢?

 

5.3  AB股的无力时

说到公司控制权,好些创业人一来就说要做AB股,好象有AB股就有金刚不破神功似的。

 

其实AB股也有其局限,并非万能,在竹子研究过的多家AB股公司中:

在美国上市的拼多多,黄峥持有10倍投票权的特权股,如想拥有超过2/3的绝对多数投票权,则持有特权股的比例不能低于17%

 

在美国上市的京东,刘强东持有20倍投票权的特权权,如想拥有超过2/3的绝对多数投票权,则持有特权股的比例不能低于10%

 

而在香港上市的小米,雷军和林斌持有10倍投票权的特权股,如想拥有超过3/4的绝对多数投票权,则持有特权股的比例不能低于24%

 

这种普通的AB股并不能确保掌握控制权,当创始人的持股比例低于某个数时,将可能失去控制权,这或许也是阿里没有采用AB股制度的原因之一吧,因为马云的持股比例已经很低了。

 

其实,有一种比AB股更能确保控制权的方式,比如史玉柱为收购游戏公司设计的境外特殊目的公司。

我们也提供了一个比AB股更有效掌握控制权的公司章程模式,不过好象大家并不太感兴趣而已,倒是AB股更受追捧。

说明:高明的营销,比有效的招数更容易让人相信吧。

欢聚时代董事李学凌说:国内的律师事务所一般都不太专业…

其实不是律师都不太专业,而是你懂得分辨谁更专业吗?

 

5.4 合伙企业未必有控制权

竹子曾分析过蚂蚁金服的股权设计,通过合伙企业的多家持股平台,马云可以持股1%控制公司。

 

 

有很多专家宣传合伙企业的作用吧?普通合伙人持0.01%就有控制权?

其实未必,有限合伙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有的只是执行权(就是干活的权利),不是决策权。

 

合伙企业法第60条规定,在有限企业那章没规定的,适用普通合伙企业那里的规定。

按普通合伙企业的规定:修改合伙协议、向外转让合伙份额除合伙协议另有规定外,须经全体同意。

 

所以,没有设计的合伙协议,并不是执行合伙事务的普通合伙人说了算哦。

想掌握决策权,仍需要有设计的合伙协议,并不是做执行事务合伙人就必然有控制权。

 

5.5 一票否决权非万能

ofo的案例中,有三方或四方有一票否决权,多方有否决权的利益冲突难以协调,成了今天的局面。

 

而且,有否决权只能阻止事情的发生,却无法让事情往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

有决定权,才可以让事情往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哦。

 

对于不负责企业经营的投资人来说,有否决权就够了。

但对于负责企业经营的创业者来说,只有否决权是不够的,有决定权才能掌握方向哦。

 

5.6 脆弱的一致行动协议

一致行动协议,是A股上市公司常见的做法,有人是为了真的掌握控制权,有人是为了符合关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而为之。但是,一致行动协议是比较脆弱的。

 

比如20102月上市的蓝色光标,五位创始人各人持股不足10%,五人加一起共持股47%。五人在2008 年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为加强约束力又于 2010 年签补充协议约定:违反协议要付1000万元的违约金。

 

这么重的违约责任,是没有人违反了。但是,有人减持了。

2017930日,5人的持股比例从47%减少到了19.42%,已减持大半。

反正都要减持了,干脆解除一致行动协议,改为委托投票,5人共同控制变成1人控制。

就是把投票权委托给你,你爱咋控制就咋控制吧,反正我要把股票卖掉了。

 

5.7 同股不同权与A

有专家说,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无法上A股,所以不建议采用同股不同权设计。

可是,你确定你能走到上A股那步吗?

比如现在的ofo快被否决权杀死了,离上市还远着呢。

 

第一阶段有控制权,才可以走到你想走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股东不同,也许无法保持第一阶段的强控制,可你已完成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任务了不是吗?到第二阶段再根据情况调整咯。

 

控制权在不同的阶段起不同的作用,不一定要一成不变。

作为创业者,可以在每个阶段尽最大努力掌握控制权,不要因为上A股不能用同股不权就从一开始就不用,否则可能连A股的影子没见到就死掉了,还谈何上市?

 

比如如果滴滴没有ofo的否决权,如果戴威有决定权,也许阿里就进来解救ofo了?

也许阿里进来后可能更强势,那就再想其他办法解决咯,先过了临死这步不是么?

想引进明星股东做背书,就要做好与狼共舞的准备哦。

 

再说,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接纳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A股,也许不久后就改变了呢。

 

5.8 融资有FA就够了

有人说,我们融资有FA(财务顾问),不用担心。

可是,难道ofo的融资没有FA么?为什么是今天的局面?

摩拜的融资没有FA么?摩拜的团队也没有控制权哦。

这些明星公司的融资,不仅有FA,还是很知名的FA吧?

 

财务顾问负责对接投资人和创业者两方,你让他帮创业者设计控制权么?那可能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哦。财务顾问如果这么做么?他以后还怎么跟投资人混饭吃呢?

再说,就算财务顾问愿意舍弃投资人而帮助创业者,他也要有能力做出超水平的设计哦。

面对那么多专业的投资人,还有如此精明的滴滴,一般水平的设计是很难避免ofo这种局面的。

 

5.9 控制权不能挣钱

滴滴程维曾说过:每一次谈判,每一个条款都可能决定公司的生死。不要心疼钱,要找好的中介。

 

创立赶集网后又创立瓜子二手车和毛豆新车网的杨浩涌也说:合同条款的妥协可能是致命的,带来的伤害可能比10%的估值还大…

 

BiUP创始人刘勇说:2015年我带领的热酷也经历了一票否决权的灾难,导致热酷无法顺利拆除VIE架构转回国内资本市场,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红利。

 

 

虽然控制权有时候可决定生死,但控制权并不能帮忙赚钱,所以很多人都不重视,更不愿意为此花钱吧。

比如我们收费10万做公司章程,大部分人都觉得贵,毕竟认识控制权重要性的人只是极少数。

连万科那样的明星公司创始人都被出局,而第二次创业的李想的汽车之家也无力对抗资本入局,何况还是学生的戴威乎。

 

一位匿名创业者告诉腾讯《深网》,年少不知道董事会席位意味着什么,当时融1000万美金后多给了投资人一个董事会席位,后来他作为创始人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

 

戴威创业时还是个学生,据说在ofo早期融资时,戴威方的律师在审核投资条款时发现经纬创投、朱啸虎都有着一票否决权,为了公平起见,也给ofo创始人团队增加了一票否决权。

所以,戴威的否决权并非有意设计,纯属意外得来?

 

20183月,张颖与戴威对话时说:

开始融资的时候,条款都不砍。当时就觉得,投资人都投钱了,太感谢了,还谈什么条款。

后来觉得也是对公司不负责任,太弱势了。后来融资时,对公司或员工有益的,是非常坚持的。

 

 

有报道说,ofo20177月宣布成立党委,戴威当选为党委书记,联合创始人及核心高管当选党委委员。此用意之一是希望在董事会之外设一层决策机构,以保证公司控制权。

其实,这种做法只能唬住内部员工,对投资人是没有用的。

 

想掌握控制权,还需要充分运用法律的规则加以设计。

特别是面对精明的投资人时,更需要高水平的设计才可能保护控制权。

欢聚时代董事长李学凌转的观点说:国内的律师事务所一般都不太专业

其实各行业都有水平高低,不是国内的律师都不专业,是你有没有找到那个足够专业的人呢?

 

六、投资人与控制权的抉择

有意识的创业者想要控制权,而有的投资人不想给,或投资人自己就想要控制权。

 

连续创业者张现伟说:更希望找到不要一票否决权的资本,一个项目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哪一条路一定是对的,所以这个一票否决权给到投资人本身是不合适的。

而张现伟的一些创业者朋友,有很多接受了投资人的一票否决权才拿到融资的。

竹子想说:就算不得已给一票否决权,也可以设具体的条件哦。

 

 

经纬创投的张颖说:在融资过程中,如果创始人很强,数据很好,他又知道怎么去周旋,他想要什么都能达到。

 

不久前上市的蔚来汽车,股东包括:腾讯、IDG、红杉资本、高瓴资本、愉悦资本、百度资本、顺为资本、今日资本、联想、华平投资,淡马锡、TPGGICBaillie GiffordLone pine,中金、国开行、招商银行、兴业、中信资本、华夏基金等51家机构,股东结构比ofo还要复杂。

上市后本斌的持股只有14.5%,上市前李斌团队只占11位董事中的4个席位,李斌并没有占优势,但蔚来汽车没有有曝出股东纷争,好多投资人对李斌的评价还挺高的。

 

李斌说:不去主动找投资人,很多投资人都是来找我们的,想多投一点。

真正重要的就是信任,不说假话忽悠别人,你说话算数,大家当然就觉得OK

 

所以,想在精明的资本面前掌握主动权,还有自己实力够硬。

有能力带着公司做出业绩,增加谈判的筹码;同时还要诚信、不自私,自己人品正才能吸引同样气质的投资人哦。

 

 

回到ofo的故事,朱啸虎投资时对ofo可以说是救命稻草,他要否决权难以回避。

但经纬是抢进来的,如果戴威懂得把握,经纬的否决权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幸好传说经纬很尊重创业者,也没用否决权影响ofo的发展。

 

滴滴是打过大仗的,对控制权有深刻认识,而且投资ofo又有自己的战略意图。

如果创业者想独立发展,这样的投资人和融资协议都是需要非常慎重把握的。

可惜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对戴威而已,ofo走到今天自己也得到非常大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