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梁传勇的空间 > 博客
折腾的作用
2017-09-20 08:59:18 | 折腾 , 创业
 
      有一位创业的朋友,最近忧心忡忡地跟我说:“公司太大了,快要到五百人,这可怎么得了。大多数同事我已经不认识,人浮于事的现象开始出现,很多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层出不穷。我很担心,这家公司会丧失创业的锐气,变成一家我不喜欢的公司。”
这是创业者中,非常普遍的心态。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看到那么多大组织,不论管理得多好,普遍的规律是:组织越大,效率就越差。这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事,为什么呢?
        最简单的解释,是因为科层制——也就是组织划分成了层级的结果。层级一多,信息传递的速度就慢。比如一家跨国公司,总部在纽约,亚太部在新加坡,中国总部在上海。那北京分部想要做一件事,把方案拟好之后,一级级报告打上去,要经过冗长的程序。要等好久,批复结果才能下来,你说还能有竞争力吗?我们公司很早之前遇到过这种事。和一个跨国公司合作,他们在文案上错了一个字,居然用五天时间才改了过来。其实更要命的还不是效率问题,而是科层制带来的目标扭曲。你想,一个组织都会有自己的目标,但是只要划分成层级,就必须把大目标分解成各个层级去做的小目标。可是,小目标加起来,并不一定就是大目标,甚至还会和大目标冲突。比如,公司要的大目标是又快又好的发展,但是分解给各个部门的小目标,也就是KPI,只能是销售数字之类的东西。这就难免出现寅吃卯粮、恶性竞争、透支未来,甚至是弄虚作假等等情况。
         吴伯凡老师在「得到」App的订阅专栏《伯凡·日知录》里,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向老天爷许了一个愿,今年一定要挣到100万,求老天爷保佑。有一天,他父母去国外旅游,他突然看到一个新闻,说飞往某地的航班失事,把他吓坏了。尽管他知道,那未必是他父母乘坐的航班。因为更吓人的是,如果他父母乘坐的飞机一旦失事,他可以拿到保险公司的赔偿正好就是100万。这个人当时就觉得特别恐怖,如果老天爷真的用这种方式完成了KPI,让他许的愿梦想成真,他等于是拿父母的命换了100万。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他父母安然无恙,不过给了他一个教训,许愿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美国人有一句谚语——许愿要谨慎,当心它实现。平时一家公司在搞KPI,在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的时候,其实就是许了一个愿。如果这些小目标真的实现了,没准合起来反而是一个大灾难。有个词叫“合成谬误”,就是这个意思。问题来了,组织一大,科层制不能不要;而有了科层制,效率又会下降,怎么办?其实,现代企业的科层制问题,中国的政府组织早就遇到了。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复杂性上,中国历来的政府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层制组织。在历史上,什么科举制、流官制、监察制等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而当代中国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更成功一些。总体上讲,一方面,中国保持了中央高度的控制力和全国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很有活力。经济学家张五常不就说嘛: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原因。这其中的经验是什么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随时用非常规的任务、事件,来打破专业分工,打破大组织的运行节奏。在常规的行政运行中,科层制会把所有问题都转换为科层问题,也就是变成起草文件、传递文件、逐级请示批示、制定编制预算等等。这方面一个经典的笑话就是——有人问,精简机构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案是,新成立一个精简机构办公室。这么做的好处是,一切都有了规矩。但坏处是,时间一长,科层制会被自身的逻辑困住,渐渐丧失活力,导致整个机构的行动能力下降。但是,中国地方政府的实际运行,往往不是这样。比如,前些年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管你是园林局的,还是计生办的,不管你原来的分工是什么,每一个层级,甚至每一个公务员,身上都背有招商引资的任务。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胡来吗?不是。这种打破专业分工,为全体组织树立一个天字号的首要目标,这是地方政府活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比如2010年,为了争取富士康工厂落户郑州,河南省、郑州市是倾尽全力,那简直就是一场“招商引资运动”。当时的省主要领导直接推动,郑州市长领衔项目领导小组,各个局、办、区、县一把手亲自抓,只要涉及到引进富士康项目,到处亮绿灯。富士康来郑州办事,是由地方官员提供贴身服务的。比如,进出口企业办理海关注册登记证书,从富士康的工作人员走进海关的那一刻算起,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拿到了证书。在厂房施工时,都是三班倒,24小时不停。为了鼓励加快进度,项目建设指挥部还开展了竞赛活动,对一等奖的获奖单位奖励15万元,二等奖奖励10万元,等等。当时有一位河南官员就说,“富士康的事情已经不是简单的招商,而是政治责任。”这样的话,在政府系统内经常能听到。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什么意思?就是说,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这个任务是压倒性的,原来的分工、边界、规矩,都要为这个目标让路。这样的事情很常见。有的地方政府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甚至要求所有干部放下工作、上街扫地。在一个阶段内,打破固有的官员分工,围绕目标,各人按照临时确定的任务全力以赴。概括来说就是:反制度、反常规、反专业。这和科层制那种制度化、常规化、专业化的特性,恰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科层制的一剂解毒剂。
        这一招,在公司里也经常用。比如,我们公司CEO脱不花就经常讲,一个公司保持活力的最好方法,就是阶段性地集中力量打硬仗。什么是硬仗呢?就像我们公司每年办的跨年演讲,原来的分工就一定要被打破。不管你是一个内容编辑,还是一个程序员,在跨年演讲这个核心任务中,可能要临时承担用户服务、现场验票、维持秩序、发放物料等等工作。一场硬仗打下来,原来不熟的人也熟了,分工的界限打破了,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折腾,但却能起到恢复机构活力、遏止官僚主义的作用。
今年我在湖畔大学上课的时候,马云就说过一句话:“公司有两个时候要学会折腾,一个是好的时候,一个是走投无路的时候。”
        比如,阿里巴巴有一段时间发展特别顺利。他们就让各大部门的领导人轮岗,原来管这个的去管那个。你说我干得好好的,这是干啥?对,干得好好的,才要把你调走呢。这可不就是折腾嘛。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任何大组织,永远要面对一个两难问题:既要保持科层制,又要遏制科层制。既要向分工合作要效率,又要不断地打破原有分工,防止组织的僵化。 
      摘自罗振宇《得到》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