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梁传勇的空间 > 博客
斯多葛派哲学的安心之法
2017-09-14 09:24:23 | 斯多葛 , 哲学

      有一个古老的哲学学派,叫斯多葛派(Stoicism),近年来在美国非常流行,有人写文章、写书介绍这个哲学学派的心法,也有很多人可以说是在按照这个学派的指导自我修行。 

      斯多葛派哲学要求我们做一个坚忍、坚定、不轻易动感情的人。Stoic 这个词,在英文中可以做名词,那就是指一个斯多葛派的信徒,或者说叫“斯多葛者”;也可以做形容词,形容一个人宠辱不惊,坚忍。比如我曾经看到有文章形容奥巴马是个 stoic 的人,意思就是说他作为一个领导人,遇事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像特朗普有时候给人感觉有点一惊一乍,那就不太可能用这个词形容他。斯多葛派,在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有了。

        匹格里奇刚刚出版一本书,叫《怎样成为一名斯多葛者: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在这篇文章中,匹格里奇只说了斯多葛派的一个小内容,称之为“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 意思是说,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而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你听这句话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呢?基督教里有个类似的说法。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曾在19世纪30年代写过一段《宁静祷文》(以下是维基百科收录的洪宋弦的译文):

        神啊,

        请赐与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其实犹太教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国科大前任校长朱清时也非常喜欢这段话,曾经用来勉励学生:“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类事。”而据匹格里奇考证,这段话的意思,最早恰恰是起源于斯多葛派哲学。2000年以前,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说过一段这样的话。所以这个宁静祷文的本意,并不是出自基督教,而是出自哲学家。所谓“可以改变”,就是“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中的“你能控制”。

       匹格里奇把“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的效果称之为“爱比克泰德的许诺” —— 如果你真的能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将两者区别对待,那么你在心理上,就会是不可战胜的 —— 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匹格里奇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有一次在罗马坐地铁,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偷把他身上的钱包偷走,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小偷拿到钱包转身就跑出了地铁车厢的门,然后门正好关上,匹格里奇无可奈何。钱包中不仅有现金,还有他的证件,信用卡。丢了钱包非常麻烦,他得花很多时间去补办各种证件,挂失信用卡 ,简直想想都让人头大。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反应肯定是非常恼火,会痛恨小偷、还会责备自己怎么就没把钱包看好,可能未来几天的情绪都受影响。但是匹格里奇因为已经修习斯多葛派哲学多年,他遇到这样的事儿就能够很好地面对。匹格里奇就想,小偷把钱包偷走这件事,是我不能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钱包已经丢了,那我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面。我能控制什么呢?我可以选择好好度过这一天。本来匹格里奇已经和家人、朋友约好当天晚上要一起看个演出,然后一起吃顿晚餐。结果他根本不受丢钱包这件事的影响,该看的演出、该吃的饭一点没耽误。匹格里奇的弟弟就对他的反应非常羡慕,说你钱包丢了居然没当回事儿,情绪还很好。这就是“心法”的作用。事情还是这么个事情,仅仅是因为你面对它的态度变了,你整个人都可能不一样。

        “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可以让我们面对小事从容不迫。面对大事,就更厉害了。

        匹格里奇举了一个越战时期美军战斗机飞行员的例子。这位飞行员被越南人俘虏,在战俘营待了好几年,期间面临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但是这位飞行员也修行过斯多葛派哲学,哲学帮助了他。飞行员想,肉体上的折磨是我无法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我安之若素就好了。但哲学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消极的人 —— 他也关注到了自己能够控制的东西。飞行员本身是一个高级军官,领导其他的战俘,就是他能做到的 —— 结果他抓住机会组织了一次抵抗运动!更进一步,匹格里奇说,如果你能够接受“斯多葛派控制二分法”,那么你的个人目标,就应该从“外界目标”,转换为“内部目标”。

       什么叫“外界目标”,什么叫“内部目标”呢?

       比如说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个升职的机会。你准备好了简历,列举出了自己取得的各项成绩,把简历交给老板,希望能拿到这个职位。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获得这个职位,那就是一个“外界目标”。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可能你的竞争对手表现更好,也可能老板不喜欢你。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界目标上,你就会有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匹格里奇说你应该选择的是一个“内部目标”。你控制不了外界,但是可以控制自己。你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尽自己所能,写一份最理想的简历。有了这个控制二分法,你设定的是内部目标,那么对于不能控制的最后结果,你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最后结果不管是什么,你都可以坦然接受。就算没拿到这个职位,任何愤怒的情绪也是没必要的,多余的感情只是自我伤害。

        想通了这一点,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这样。

        参加一个比赛,你要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打一场漂亮的比赛,而不是能不能赢得比赛。你喜欢某个人,想获得对方的爱,那么他/她怎么对待你是你无法控制的,但你能控制的是你对他/她的态度,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一场政治选举中,你无法控制哪个政党会获胜,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一票,你可以帮你支持的政党做宣传。

       匹格里奇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你就没有什么敌人和对手,因为你关注的是你自己,你不会去指责任何人。为什么斯多葛派哲学在今天仍然受到欢迎。这大概是因为它没有脱离实际,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克服焦虑情绪,宠辱不惊,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但是中国传统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一句成语,叫“无欲则刚”。说如果你能消除自己的欲望,你自然没有焦虑。佛教似乎也是类似的说法,要求我们去除欲望。但我们普通人怎么可能消除欲望呢?我参加一个比赛,我当然想赢!我马上就要上场了,教练看我紧张,过来跟我说你要消除取胜的欲望!这可能吗?消除欲望这个要求实在太高了。斯多葛派这个心法就实在得多 —— 并不是没有欲望,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但是你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这部分上。“控制二分法”,可能是斯多葛派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心法。我们应该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并且有勇气去控制。这不是什么宗教鸡汤,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哲学思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遇事就能从容大度,处变不惊。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称REBT)认为,所有因情绪引起的困扰都是不必要的,也是可控的。我们的不良情绪,不是由外界直接触发,而是来源于我们的信念,也就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述,就是A×B=C。A代表事件或困境,B代表信念,C代表你的情绪。当B是一个非理性信念时,我们就会产生不健康情绪(如焦虑、愤怒等)。这时,可以通过D(质疑)来与之辩论,认清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之处,重构一个理性的信念,来看待问题。要点是:1.无条件地自我接纳;2.无条件地接纳他人;3.无条件地接纳现实。这个方法将有助于你解决情绪的困扰。    

       一切精神痛苦都是不必要的

       1.要学会区分情感和情绪,情感上的痛苦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特质,也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度沉溺于这种痛苦,或者是夸大这种痛苦,就会给自己造成情绪问题。

       2.情绪问题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所以也可以由我们自己来控制。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导致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原因不是外部刺激本身,而是你应对刺激的“信念体系”。焦虑公式:A×B=C(A代表不利事件,B代表信念体系,C代表情绪。在A既成事实不可更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B,来改变C,也就是不良情绪的大小。具体步骤是通过D(质疑),来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非理性信念的特质

       1.主观

       典型例句:“因为我非常希望做好这件事,所以我一定要做好这件事”;

        2.夸大

       典型例句:“有一个人在我心目中很重要,我必须得到他的重视。否则,就说明我是一个差劲的人,我今后的生活就没法过了”;

        3.极端

        典型例句:“人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我,如果他们不这样,那他们就是坏人,应该被诅咒,被惩罚”。

        针对非理性信念的疗法

       1.无条件地自我接纳;

        2.无条件地接纳他人;

       3.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现实生活。  

        理性情绪的练习方法与细则

       1.积极地驳斥不合理的信念;

       2.当遇到诱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先解决情绪问题,再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情绪、行为,三者互相影响,所以可以通过行为练习,来逐渐习惯并掌控情绪;

       4.勤加练习,持之以恒,不要害怕退步。

        金句:

       1.人的一切精神上的痛苦和严重情绪紊乱,都是不必要的。

       2.不管你的处境有多恶劣、遭遇有多严重,你实际上总是可以拥有控制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并最终战胜你的不良情绪。

        3.“心想事成”固然是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在现实中,“心想”就能“事成”,这个概率其实是很低的,我们如果过分执着于这个愿望,总是用“应该”、“必须”、“一定要”来想问题,就会陷入到非理性的信念里,给自己的情绪带来麻烦。

       4.建立一个有效的理性信念,我们需要做到三点:1.无条件地自我接纳;2.无条件地接纳他人;3.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现实生活。

       5.最终你需要明白的是,无论是你自身的缺陷,还是外界的不尽如人意,这都是人与世界的天性,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而我们可以做的是:我的情绪我做主。

      摘自万维刚《高手》及阿尔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