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喻德武1的空间 > 博客
老套路+新套路——人力资源部要守正出奇,才能百战不殆!
2017-08-21 11:23:54 | 人力资源 , 套路
8月18日下午,我受邀主持了《第一资源》主办的2017中国人才峰会深圳站金融分论坛,现场参加的都是HR。

论坛快开始的时候,几乎还有一半的空位,我担心下午人来不齐,效果不好。但开始一段时间后,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人坐满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快结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离开,可以看出来,现场听众意犹未尽,可见分享嘉宾干货多多。

第一个分享嘉宾王BQ先生,分享了公司与员工之间交易结构的设计模式,引来了现场听众的响应,这说明王老师把准了HR的脉,找到了HR的痛点。

王老师举了好几个案例,让人耳目一新,比方说,他反驳了“人力资源部是变革引领者”的说法,反驳了诸如“员工满意度、人力成本降低率”这种考核人力资源部的不靠谱的指标,这些具体的点上我是非常赞同的。

当然,有些观点我不是特别认同,比如说劳动力定价不好定,这是事实,但不代表不要定,不能因为这个问题难,就想方设法绕开,用设计交易结构的方案来替代或解决,这样的做法是很有问题的(后面我会详说)。还有对管理的认识,王老师的观点是“管理是反人类的”,理由是“人不喜欢管人,也不喜欢被人管”。但不喜欢并不代表不应该,也并非代表不合理啊,“究竟何为正确?”这才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还有,王老师说的究竟是反人类还是反人性?一字之差,意义有别。这个让我想到以前看过陈春花教授的一篇文章,她的观点是“管理反人性”,二者可谓不谋而合,通篇观察,陈教授和王老师举的例子,都很有道理,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是人性?”你所定义的人性难道就是“不喜欢”和“不爽”?人有时对管理有厌恶或者抵触情绪,这是自然反应,但更多的时候,是在管理过程当中获益和成长,这种成长所带来的快乐绝不是一时的“爽”所能替代的,管理一个企业,不是“你爽我爽大家爽”,而是要成长——企业成长和员工成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员工不仅有快乐,不仅有喜欢做的事,也可能会有委屈,有很多不喜欢做的事,但不喜欢不代表拒绝去做,真正追求目标和结果的人,要有职业化精神,这是基本要求。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西方管理学有了X理论和Y理论,后来又整出了个Z理论,这些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但在实践过程中又觉得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理论是泾渭分明的,现实往往是混沌的。以为把厌恶、贪婪、懒惰这些人性的侧面当作全部的人性,恐怕也是过于片面、失之偏颇吧?那么,依据这种理论假设,设计相应的交易结构和制度规则是否可靠呢?如果其用意是要疏导“人性”,其指导原则是满足“贪、嗔、痴”,这样的好处的确尽可能的避免了组织冲突,提升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但恐怕从根本上背离了创立一个企业的初衷吧(愿景和使命),甚至最终要翻车——过犹不及!(法家为了防范恶欲,而实施严刑峻法则是另一种极端)

既然老师喜欢说案例,那我也举个例子吧:

公司让我每天去坐班这件事让我不爽,这样太不够“人性”了,最好能在家里“远程办公”多好啊,只要给结果不就行了?!但后来我发现,我在家里根本没法办公,整个氛围都不对——缺乏工作气氛,很容易偷懒。

我觉得吧,管理确实可能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违背了人性化原则,但我们不能脱离具体事情来谈管理的对错,也不能据此判断管理符合人性还是违背人性,这不是绝对的。

任何东西,我们不能只看手段,还得看目的,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是为了制约员工发挥才能、防范员工“争班夺权”,那这个出发点和目的就有问题了;反过来,如果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员工技能,打造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你能简单的归结为管理违背人性?

所以,我认同王老师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方法,但是对于他给出的结论不太认同。我们做管理的,不能仅为了符合人的本能去做规则设计,不能总是想着让大家躺着挣钱(哪有那么好的事?用脚指头想想),而是要适当的“折腾”(人才是折腾出来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性要疏导,但不能纵容,人的需求要满足,但不能过度。王老师的很多案例和观点,引来了HR的点赞,说明他提出了很多好点子、好创意,而且按照人的大脑结构,几乎人人都喜欢听故事和段子,HR也不例外,但故事听完,面对自己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解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提出的方法和套路不具有普遍意义,当然,我不是以此来否定王老师。其实对于商业模式和交易结构,我也研究过一段时间,包括朱武祥老师、戴天宇博士写的书,我都看过,也很有收获,觉得角度很新,很多具体案例让人拍案叫绝,但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些案例中的方法是不是具有可迁移性?是不是与时下流行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有本质上的想通之处?恐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大道至简,但简单当中又蕴含了复杂。

问题在于,再好的商业模式,也需要核心能力支撑,那么核心能力来自于哪里?对于规则和体系还不健全的组织来说,主要还是依赖优秀的人才!所以,对于HR们来说,真正的难点不在于如何定位人力资源部,而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人?如何识人用人?这不仅需要学问,也需要下功夫,需要一辈子去琢磨,绝对不是设计一个交易结构万事大吉!

针对任何的方法论或者创意,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保持开放的心胸,不能非此即彼,不能因为新的出现了就把旧的推翻,不能因为企业是经济组织就一切都往钱和交易上扯,那不就纯粹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关系了吗?一个企业,除了赚钱,也要有“理想主义”,否则所有的人只会关注眼前,只会在乎一时的得失和短期效益,如果这样,一个组织就失去了根本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基于此,我认为一个好的HR,那些岗位说明书、职位评估、薪酬系统设计、KPI指标等“常规套路”还是要玩的,只不过在玩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和变化,不要生搬硬套,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正”,“正”是基础,是系统和流程搭建;同样,要站在老板的角度,有商业思维,从交易的角度思考问题,看是否找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说到底这是具体的“策略”问题,比方说,卖一支笔,通常情况下,销售都会说我这只笔如何如何好,有多高端,甚至编出一个美妙的故事,但都很难逃脱自卖自夸之嫌。在电影《华尔街之狼》里,主角是这样把一支笔推销给对方的:“请帮个忙,在这张餐巾纸上帮我签个名可以吗?”这就是“奇”——创造寻求,不走寻常路。

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样的,除了正常的套路,也需要奇招,否则怎么能快速的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做管理工作,有时候需要巧劲(比如王老师所提供的方法),有时候则需要打攻坚战,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怕麻烦就不作。不能只有正,没有奇,也不能只有奇,没有正。

守正出奇,才能百战不殆!

喻德武新书《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已上市,当当等有售。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0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