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疯帽子磊的空间 > 博客
互联网初创团队,如何招揽BAT 的大牛们?
2017-06-21 10:24:33 | 初创团队 , BAT , 互联网 , 招聘

在初创团队工作和在BAT 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在BAT 这种成熟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严格的流程,每一个职位都有严格的界定。做管理的人,不用事必躬亲。而在初创团队,即使是当技术总监,每天的工作也要从写代码开始。与此同时,还要对接产品经理,因为产品规划决定了技术团队的方向。对接之后,身为技术总监还需要评估是否能够实施。有时候,创始人想做大而全的产品,希望功能特别多,但是产品和技术却需要做减法,所以技术总监还得对此进行判断、沟通、磨合、碰撞,因此技术、情商必须兼备才能够胜任。

无论是从薪金、环境,还是从职业风险和职业前途的角度来讲,初创团队都无法和BAT 比肩。但是,各类创业团队从BAT 挖人,在互联网行业却是常事。那么,创业团队拿什么去吸引在BAT 工作的大牛们呢?

首先,尽量选择那些相对资深,体力尚存,有3~5 年BAT 工作经验,发展空间遇上瓶颈的人。

其次,换一种吸引方式。

对待BAT 大牛不能像对待一般的候选人那样围绕理想画饼,或者围绕现实问题提解决方案、列举条件,而应该从大牛们的自身困境出发,恳切说服。

比如可以这么说:BAT 的大牛们,如果继续留在原有职位上,一年后能够升到什么级别?两年、三年之后呢?主管还是其他?收入会增长多少?工作方式有什么改变?在团队里面的定位是什么?这一切都有轨迹可循。在BAT 里面,他们或许能够把工作做得又深,又透,又扎实,但是广度不够。

为什么来创业团队呢?和BAT 有迹可循的职位和薪资增长轨道不同,创业团队是零——刚开始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但是,试想,原来在团队里,当你想要实现一个计划或者创新某个产品时,需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申请、报批、等待,有时候等到激情都消磨殆尽,批准的手续还没有下来。创业团队不是这样,创业团队让你第一时间就能够和联合创始人一起,将所有的想法付诸实践,或者至少可以做到不断去磨合和碰撞。

或许刚开始并没有特别好的候选人和你一起去打磨,但是没关系,创业团队能够提供非常好的平台,让你不停地实践你的想法,一方面是试错,另一方面也是鼓励你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实践现实中看起来不可能的事。

这样的说服,很容易打动那些内心早有创业想法的人,让他们不忍心放弃这样的机会。如果能够在初创团队里遇到一个特别懂他,能够给他空间,让他在初创阶段尽情地去磨合、碰撞的创始人,他会很感恩,甚至很激动,感恩于知遇之情。

假如这个初创团队有一个技术大拿作为合伙人,BAT 的大牛们会更愿意加入。过去大牛们在BAT 工作的时候,仅以职位和技术水平来论,他们可能根本无法与这样的技术大拿比肩,甚至连话都说不上一句。现在来初创团队,一下子就有了能够每天相处在一起取经学习、一起创业的机会,这种机会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诱惑。因为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点点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术,进而挖掘出自身更多的潜力。

不仅仅是技术部门,初创团队想从BAT 的运营、产品、HR 部门挖人也是一样。面对那些想要实现内心想法,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BAT 大牛,只要初创团队能够给予他们施展的空间,他们就很容易心动。空间、自由、理想、未来,这也是初创团队对BAT 大牛们最大的吸引力。

(博主注释:BAT,B=百度、A=阿里巴巴、T=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

注:以上内容出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创业,请从会用人开始》,Lisa杨莉 著


作者简介:Lisa(杨莉)

真聘创始人兼CEO、真格基金人力资源顾问。曾任罗德公关人力资源负责人、高朋网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真格基金人力资源总监。

拥有8年外企高管经验,4年创业经验,对搭建公司、人才架构、互联网产品有独到的见解;独创驻场HR服务,担任真格基金人力资源总监期间,对400多家被投企业提供投后服务的支持,实地考察若干家公司后,驻访过上百家创业企业,为其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2016年,基于成熟的一站式投后HR服务理念和实践,获得真格基金天使轮融资,成立ZhenHR真聘。

 

内容简介

人力资源是创业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无数企业虽然拿到投资,最后却因“人”而死。不会选择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这些成为了限制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HR的进阶高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上限。本书事无巨细,小到如何招聘实习生,大到搭建企业文化,解决创业路上所有与“人”有关的问题。通晓本书,HR将进阶成为处理疑难杂症的高手,零管理经验的创始人将不再为“人”的问题头疼,小团队将化身霹雳独角兽!

(更多相关内容,可关注此博客后续内容;或关注“蜻蜓心理”微信公号,《学点用人课》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