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团队引导师赵磊的空间 > 博客
赵磊:究竟什么是结构化研讨?
2017-04-27 06:36:58 | 结构化研讨 , 会议

  最近总是听朋友们谈论结构化研讨、结构化讨论的名词,一时心血来潮就问了几个问题,可能我这些问题太简单了,大家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却没有一个人回答。


  我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结构化研讨?什么是结构化?适用哪些范畴?好处有哪些?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想了想,可能大家对这种浅层面的内容不太感冒,就像我上次想请个老师给我讲《道德经》一样,被人家奚落说《道德经》还用请老师教是一样的。


  于是, 开始在书柜里找答案,还真发现了一本书,书名是《结构化研讨:参与式决策操作手册》,不过有些失望,通篇都是讲怎么操作,却也没有定义。


  于是,请度娘来帮忙。终于搞明白了什么是结构化:“结构化方法(SD方法)是一种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它是由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它的基本思想:把一个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分阶段进行,而且这种分解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使得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


  (我以为标示为红色字体的词句应该是这段话的精髓。)


  为什么是个过程?


  那什么是结构化研讨呢,这个才是今天的重点。那我来做个定义吧。我以为结构化研讨,即团队分阶段、分层次地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对话,并就成果达成共识的过程。


  在结构化研讨的模型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要素:


  1.逻辑结构: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清晰的焦点问题,即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什么话题,要解决哪几个问题;第二,明确的会议目标,即我们是务虚会,还是问题解决?预计会议结束的时候,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第三,会议的成果是什么?这里面达成的成果,一定是可量化的、可准确描述的、可用于指导会议后落地践行的。第四,会议的决策策略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决策?一人决策、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还是其它决策方式?

  2.流程结构:基于整体逻辑结构,为了达成会议的目标与成果,我们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流程设计?先讨论哪个部分?再讨论哪个部分?是从易到难还是从难到易?先分析现状还是直接讨论原因?各流程环节之间的关系如何?该流程能否最大限度的保证团队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

  3.内容结构:每个流程环节中要讨论的子问题是什么?每个子问题讨论的预期成果是什么?这些讨论成果与总目标的关系如何?


  4.对话形式:在对话中应用什么样的方法、工具?采取一对一、一对多还小组对话为主?采用头脑风暴、团队共创、小组讨论还是其它的什么样的工具?如何创建安全的对话氛围等等都是这个部分要考虑的问题。


  我经常看到很多伙伴谈到结构化研讨的时候,会片面也理解结构化研讨就是讨论的结构化形式,比如常见模式为:“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实,这种模式仅仅是结构化研讨中的一个方面,真正的结构化的研讨,应该从会议逻辑与流程出发,最后才会考虑到现场的讨论形式。毕竟现场的讨论形式是要为成果服务的。


  5.参与角色:会议将邀请什么人来参与?参与者依据什么进行分组?分组的目的与总目标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各组中都将设置什么角色,分别的职责是什么?主持人在整体研讨过程中的责任是什么?如果出现意见冲突等突发情况,谁负责提供专业性的意见?


  结构化研讨的好处

 

  从以上的描述,大家可以看到结构化研讨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 过程可控:由结构化研讨是按照一定层次对问题进行分解后展开的,相对一般讨论来说,不会出现大范围跑题的情况,过程是可控的;


  2. 时间可控:结构化研讨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个环节的讨论时间预先进行了设计,针对不同的问题会匹配相对应的时间,保障了整体研讨活动的时间安排;


  3. 成果可控:由于结构化研讨,在开始之前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成果预期,所以只要不出现大的偏差,会议结束时成果是可以达成预期要求的。


  4. 平等对话:结构化研讨让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言,这一点异于其它的讨论活动。现在很多会议还是一言堂或者“嗓门大”的会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大多数人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构化研讨却给了所有参与者平等发言的权利。

 

  实际上,在我经历过的众多会议中,凡是结构化的会议一般来讲都会取得不错的成果。那些具有议而无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跑题严重、时间拖沓特点的会议,往往是结构化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