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团队引导师赵磊的空间 > 博客
赵磊:聊聊为什么难以达成“共识”
2017-04-10 17:53:01 | 共识 , 管理者

  如果请你从下面的三个图中选一个代表“共识”,你会选择哪个?

  我猜你选图1,因为你现在是理性的,你同意与他人的意见应该求同存异,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我们应该就相同的部分达成一致。

  现在说说图2,其实这才是大多数人在对话沟通过程中真实的情境,A代表了你,B代表了另外一方,我们每个人认为的达成共识,其实内心是想说,我的意见包含了你的意见,我的观点代表了你的观点,你的观点不过是我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于是以我的观点代表共识,那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夫妻两个经常会因为琐事争吵,甚至于因为意见不统一最后闹的不可收拾。我们总是希望让对方认同我的观点,让TA认同观点是我意见中的一部分。可惜,对方的内心与我们一样,就是图3的样子,TA也抱着同样的想法。互不退让之下,结果是我们大家都能够预测到的。


为什么

 1.不同比相同多: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家庭的亲兄弟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在组织中每个人都有鲜明的特性,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不同的生活背景、差异的经历,这些都促进了每个人之间的不同;

2.找不同比找相同容易:人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先从否定对方的观点出发,以便于加入对话、引发重视、呈现观点。这么多的不同点,随便说上一两个,马上就能显出与众不同;

3. 自信的认为已经听懂了:很多时候,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完整听完对方的阐述,而是听到中途就打断对方,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听到的信息引发了脑海中对过往经验的联结,产生了“我已经了解了、我已经知道了”全貌的假设,实际上很可能听到的只是自己想听到的部分,并不是事相的全相;

4. 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示价值:很多伙伴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在很多工作坊现场表现的特别充分。当我邀请在场的伙伴用提问题的方式澄清主题的边界与内涵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少有伙伴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而是更愿意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用问题的格式表述,听起来也像是在提出观点和建议;比如,他们会说:“我们有没有考虑用这种方式进行尝试呢?”这实际上在提出具体的建议,而不是通过问题开阔思路;

5. 容易陷入非对即错的二元论中:当一个假设存在的时候,我们笃定地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而其它伙伴的意见是不够完善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对方想法的缺点上,而忽略了对方想法中创新的部分。于是,当我们不是以认同的方式开始,而是从质疑开始的时候,继而进入全盘否定,一场争论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远比盲人摸象复杂的现状

  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那是因为长期阅历、经验、学识带给我们的价值。即使大家看到的是同一件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我曾经在工作坊中做过这样一个测试:

   我邀请在座的20位伙伴,向其它伙伴讲出他在这个房间里观察到了些什么,结果有18位伙伴直接谈的是他们的感受与思考,他们说感觉今天的气氛很好、今天感觉大家的很轻松、感觉没有什么不同啊、不知道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等等;只有2位伙伴说,今天我们有20位伙伴,其中男性有8位、女性有12位,有10个伙伴是戴眼镜的……

   通过这个小测试,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观察其实是不一样的,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人们仿佛更愿意用我觉得……来表达,而不是我观察到……。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这个现象的出现,使得其实每个伙伴的维度层次是不一样的,有的伙伴是从客观观察出发、有的伙伴是从个体感受出发、有的伙伴从逻辑思考出发、甚至还有的伙伴从看到的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出发。

  我们发现在实际工作情境,所面临的困境远比盲人摸象复杂的多,因为正常人所接触到的信息量远比视障伙伴们的多很多。同时,在参与者意见表达的背后,更多的时候还可能隐藏了另外一层,那就是他们自己当下真正关注的内容,可能并没有表达出来。从一定意义来看,实际上那部分信息才是最真实的想法,只有人们能够真诚地面对这些假设的时候才有可能向着达成共识迈出第一步。

  如何才能帮助这样一群各思各话的伙伴们,在对话的环节中达成共识呢?这是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