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manbvv_198的空间 > 博客
研究者:制造业靠什么留住农民工?
2017-05-17 09:55:39 | 制造业 , 农民工
(原标题:制造业靠什么 留住农民工)

歆远

[短期看,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法定劳动时间的工资水平基本和最低工资标准相当或者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应当通过依法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大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等措施,至少要尽快让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在各个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把制造业留不住农民工的势头遏制住]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明显,从2015年的31.1%降至2016年的30.5%.而且,即便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由2015年的27747万人增至2016年的28171万人,也不足以抵消这一下降趋势,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从2015年的8629.32万人降至2016年的8592.16万人,减少37.16万人。

如果拉长视线,可以把制造业留不住农民工的趋势看得更加清晰。

2011年是农民工发展变化的关键年份,从这一年起,农民工总量增速开始回落,与之相伴随的是,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也开始明显减少。2011年到2016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分别为36.0%、35.7%、31.4%、31.3%、31.1%、30.5%,虽然占比始终稳居首位,但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总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已从2011年的9100.08万人降至2016年的8592.16万人,6年间减少507.92万人。

制造业之所以留不住农民工,首要原因是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收入实在太低。

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大多是生产一线职工。2016年底,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在分析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时指出,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历年工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判断。2011年至2016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920元、2130元、2537元、2832元、2970元、3233元,而同期全部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分别为2049元、2290元、2609元、2864元、3072元、3275元,其月均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全部农民工月均收入的93.7%、93.0%、97.2%、98.9%、96.7%、98.7%,虽然总体上看,差距的确在逐步缩小,但是始终没有达到过平均水平。

从增速看,2016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为8.9%,可谓“一枝独秀”,既是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六大行业中唯一的增速高于6.6%平均增速的行业,又是唯一增速较上年提高的行业,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速与上年持平,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5、1.9、1.5和0.7个百分点。

即便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依然达不到农民工平均水平,加之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大多在流水线上工作,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单调、枯燥,而且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在劳动条件本身已处于劣势的前提下,收入方面又没有高于其他行业的优势,制造业留不住农民工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除了收入相对较低的因素外,农民工年龄的变化也是制造业留不住农民工的重要因素。《报告》显示,虽然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2011年至2016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从36岁提高到39岁,而16岁至30岁农民工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39.0%、36.8%、35.5%、33.7%、32.9%、31.9%,从2011年的9858.42万人降至2016年的8986.55万人,6年间减少871.87万人。

那么,为什么说农民工“变老”和制造业留不住农民工有直接关系呢?这是由当前我国制造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主要体现为,相当数量的制造业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最低端,其参与分工、获得利润的优势在于“拼数量”而非“靠技术”,由此导致这些企业的生产要大量依靠处于16岁至30岁这一黄金劳动年龄段的农民工来完成。

对于低端制造业企业来说,黄金劳动年龄段的农民工供给充分是莫大的福音,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工精力充沛,能够适应流水线上高强度、快节奏的重复劳动并且体能恢复得较快。笔者近几年在南方一些城市制造业企业调研时了解到,很多制造业企业不招28岁以上的农民工,因为超过这个年龄的农民工无法完全适应流水线的工作节奏和压力。而且,随着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权利意识更强,期盼有更好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低端制造业企业对他们的吸引力也在显著下降。

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撑这些低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是由年龄决定的农民工的“身体红利”。但是,随着农民工的逐渐“变老”,这种“身体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这说明,农民工的“变老”,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风险进一步凸显:很多制造业企业并没有顺应农民工年龄的变化及时进行转型升级,一旦黄金劳动年龄段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它们就会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这些年来一些制造业企业发展陷入的困境、面临的难题,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在美国已经喊出“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更应加快。随着农民工不可逆转地“变老”,要加快步伐、早日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制造业就必须尽快转型,从依靠农民工“身体红利”向依靠农民工“技术红利”转型,把大量农民工培养成技术工人,用农民工的技术提升来弥补其随着年龄增长不期而至的身体劣势。

但是,把农民工培养成为技术工人,做起来很难。农民工技术技能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自身稳定的职业预期作为坚实保证,而这种稳定的职业预期包括但不限于稳定的劳动关系、逐步提高的劳动报酬、更能赢得尊重的社会地位等,而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条件,恰恰是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面临的普遍困境。如果大量制造业企业没有将农民工培养成技术工人的主动性,而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又没有学技术的积极性,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那么,如何激发企业和农民工双方推动提升技能素质的内生动力?这就必须做出顶层设计,对制造业长期依赖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进行釜底抽薪。今年3月,《人民日报》刊文《中国制造业有能力创造新辉煌》提出,已经成长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不能放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上了,而是要把劳动力成本上升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动力。

应该说,在国家层面,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制造业要培养造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明确的价值取向。不论是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从宏观层面提出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还是去年年底教育部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在具体操作层面提出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都充分说明国家已经把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上。

当然,要把这些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应有具体操作层面相应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撑。短期看,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法定劳动时间的工资水平基本和最低工资标准相当或者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应当通过依法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大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等措施,至少要尽快让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在各个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把制造业留不住农民工的势头遏制住。长远看,还应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让农民工在城市中能留得下来、生存下去,进而实现自我提升。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当尽快提升包括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在内的产业工人社会地位,让掌握技术的产业工人成为有社会地位、受人们尊重、能体面劳动的群体。

(作者系农民工问题研究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