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梁传勇的空间 > 博客
《相由心生,读面识人》系列二:相主神 神形相辅
2017-03-02 13:26:33 | 领导 , 人才
  《达摩相法》中提到相主神,神有七。藏不晦 藏者不露也,晦者无神也;安不愚 安者不动摇也,愚者不变通也;发不露 发者发扬也,露者,轻佻也;清不枯 清者神逼也,枯者清而死;和不弱 和者可亲,弱者可狎;怒不争 怒者正气也,争者戾气也;刚不孤 刚者可敬也,孤者可恶也。

  这里的神,不是人们常说的“精神”,而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状态,是由人的意志、个性、学识、修养、气质、体能、风度、神态和社会阅历等构成的一种综合体,往往通过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特别是被称为“心灵的窗户”的眼睛表现出来。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这里所论的“神”,不会因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貌有美丑,肤色有黑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

  “神”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而空空地存在,它肯定有所依附。这就是说“神”为“形”之表,“形”为“神”之依,“神”是蕴涵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与“神”的外在表现紧密相关。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阳和月亮,日月之光放射出来普照万物,但光又是深藏在日月之中的东西,它放射出来就是光。这就说明:“神”藏于“形”之中,放射出来能为人所见,如光一样;“形”是“神”的藏身之处,但又与“神”有着千丝万缕、分割不开的物弦关系,“神”必须通过“形”来表现。这种复杂的关系,说明日常观人时,既要由“神”观“形”,又要由“形”观“神”,二者相反相成、相辅相依,不能完全割离开来、单独地看。

  神相除了观察最重要的眼神外,还应观察言谈举止、处世态度等。一个人如果言谈举止从容淡定,处世积极,处变不惊,则便是上佳的神相。而一个人如果唯唯诺诺,神态委靡,喜怒无常,易慌易惧,则为低劣的神相。 神相在相术中是非常重要的,相术界认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相貌,而是精神气质。相貌毕竟天生成分多,而精神气质则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人可以没有优质的面相和形相,但不可以没有优质的神相。

  曾国藩评鉴江忠源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他本是读书人,后成为湘军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1848年,江忠源开始办团练,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还早三年,而曾国藩也是1853年才开始办团练的。江忠源办团练,是为镇压新宁县的青莲教起义。青莲教首领雷再浩率众起事,江忠源率乡里团练,一役即将雷再浩剿灭。由此江忠源授七品知县,往浙江任职。

  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读书,因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北京,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见面后,两人谈得很投机,曾国藩也赏识江忠源的才华。江忠源告辞时,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直到他走出门外。

  曾国藩对左右人说:“这个人将来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尽节而死。”

  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后,1852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奔赴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帐下,准备狙击节节胜利的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后,从北京给江忠源写信,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认为他投笔从戎“则非所宜”。他还动员朋友劝阻江忠源,认为“团练防守”即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广西,就是“大节已亏”。曾国藩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江忠源投笔从戎,旁人以为是他“爱人以德”,不愿文员夺武,但是否与他认为江忠源“会悲壮尽节而死”有关呢?可惜曾国藩未在书信、日记中提及此事。

  江忠源与太平军的第一次作战就大获成功。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重创太平军,太平军早期领袖南王冯云山即牺牲于此役。江忠源因此以善带兵而名闻朝廷。随即,江忠源乘胜追击,连战连捷,声名显赫,终由七品知县迅速升迁至安徽巡抚。1854年,太平天国勇将、翼王石达开率兵迎战曾国藩湘军。江忠源防守庐州,被太平军围困,城破,江忠源苦战力竭后,溺水而死。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会“立名天下,当悲壮尽节而死”,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注视良久,肯定与察神有关,“文人先观神骨”意义非常。

  任何一位领导人,在考察人物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禀赋。不如此,不足以成就大事。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领导人必须会鉴别人才,然后才能组建强有力的核心首脑集团,带领社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神有余的人一身正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有干大事、做大官的风范,他们一生运势极佳,前途一片光明,生活富贵,也容易受到众人的尊敬和仰慕。而且,这样的人一般身体都比较健康,能长寿。可以说,神有余是神相中的最优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