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zhijie的空间 > 博客
有一种精神,让人坚强地活下去
2016-10-25 11:37:43 | 精神 , 活着

                    /郑志杰   

          

前段时间,我在央视频道看到一位老军人回忆长征的纪录片,他说长征是当时令世界震惊的事,中国工农红军爬过一座座雪山,走过一片片草地,趟过一个个泥潭,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战士们相互搀扶着艰难行走。他还说道在行军过程中,粮食短缺是面临最大的威胁,饿着肚子就无法前进,战士们为了走完剩下的路程,甘愿啃树皮,嚼草根,挖野菜,甚至还吃牛皮腰带。为了鼓舞士气,将士们还自编了一首《牛皮腰带》歌,大意是这样: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也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煮鲜汤;有菜有汤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长。他们用乐观的精神笑对艰苦的人生,在现实极大的反差条件下,产生无穷的力量,产生出美。


战士们伤病缠身,没有充足的治疗药物,不知有多少英雄在那白雪皑皑和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老军人用沙哑的声音回忆这些,他激动不已,不时地用那布满创伤和历经沧桑的双手,拭擦眼角的泪水。


雪山在变,草地在变,红军的长征路在变,但是雪山草地上凝结的精神却永不变。它像是一座高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照亮着每一位中华儿女,深入他们的生活,指引他们的思想。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非常平凡的劳动者余师傅,现已经60余岁,他向我讲述了自己30年前的创业故事,当时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帅小伙。他跟随父辈学了一门烧菜手艺,其父辈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厨师,烧的美味,自然愈来愈受欢迎。据说乡民各种喜事争相邀请他到家中掌厨,哪怕40桌酒席也不是问题,预约排号都得提前一个月,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子承父业是种习俗,余师傅自夸到从小就精明能干,父辈很是欣慰。父辈把各种烧制技法、调料秘方统统传授给他。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传承。掌握厨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拿练刀功来说,至少得花半年的时间去练习,学好家常炒菜得花1年,川菜需要2年。看似简单的做菜,里面的学问很是讲究,只有做到了色、香、味俱全才算一名好厨师。他整整花了3年时间,坚持了下去,练就一身好厨艺,做了一名厨师。他靠的是坚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犹如长征精神吃得了苦头,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对衣食住行都有更高的追求。对于饮食方面顾客不仅要求菜肴美味,还要舒适的环境,接待客人要体面。余师傅敏锐地察觉到新的商机,萌生出开设酒店的念头。


80年代,他想要开办酒店可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在现实面前,资金远超出预算,民间借贷利息高,在这陷入僵局之时,余师傅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对自家的三楼层进行装修,这样能省下一大笔费用。他拿出所有的积蓄投入到酒楼的装修中,置办设施、楼面装潢、选优质食材供应商等事项紧锣密鼓地展开,家人寄予厚望,期待装潢一新的酒楼,能够带来不错的回报。


有时候事与愿违,在酒楼开设前4年生意还是红红火火,后来就陆续出现顾客赊账的现象,平日熟悉的企业老板都是签单月结,有些企业老板不专注自己的实业,喜欢投机倒把,结果投资失败,欠巨债纷纷逃跑。等余师傅知道消息后,为时已晚,这样的客户就有30余人。可想而知,一年的利润就这样化为泡影。苦心经营的酒楼资金链就出状况,酒店难以维持,为此家人们时常起争执,要不要继续开办酒楼。


当时,余师傅很苦恼,似乎在他心中早有答案。他独自在厨房默默地擦亮每一把厨刀,收拾每一个锅碗瓢盆。他走出门时宣布酒楼关掉。整整创办了5个年头的酒楼,就此停止运营。余师傅在这5年的时间,每一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唯恐只有身边的家人能体会。


酒楼关门,要另谋出入,总不能坐以待毙。什么生意才能直接变现,不赊账?正当家人百般焦虑之际,余师傅又一次站出来,不如我们在菜市场上租间店面做熟食生意,以我的手艺肯定没有问题,这生意不赊账。有人说“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一道窗”。殊不知,这想法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余师傅感慨道,那做熟食生意有30余年,带着家人一起吃了不少苦,收入也是可观。只不过挣的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


30年,一如既往地专注一份事业是极不容易,只能用工匠精神来形容。余师傅做的熟食(卤肉)在乡镇是耳熟能详,甚至有朋友出国都来他这购买带去送人,真可谓美味传千里。


2010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品尝到余师傅烧制的熟食,使我难忘终生,或许听了他的故事缘故,这味道的无法形容。我为了探究这美食是如何烧制,我在周末就时常光顾他的店铺,久而久之就和他熟悉了。


余师傅告诉我这些食材都得提前一天准备好。比如,卤牛肉,原本牛肉是生的,一整包冰冻着。首先大约花30分钟左右自然解冻;再就按照尺寸7*5cm切成一块一块,最后就要放在开水汆烫一下,捞出洗净晾干。他说牛肉加工还没有完,只能说是半成品,第二天凌晨2点起床,迟了就赶不上烧制的最佳时间,通常要用专门烧好的牛肉卤汁来制作。余师傅告诉我,做熟食生意的人都知道,这卤汁越熬越有味,不断添加打理调料,据说有保存2-3年的陈卤汁,这种卤汁可是“活宝贝”。


烧制卤制品火候的掌控是非常关键,这时间误差要控制在分秒内,就像牛肉烧制时间过长会变软,烧制过短就会生硬,失去嚼劲。火候的把控能做到恰到好处,才是衡量好厨师的标准之一。


余师傅每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生病感冒都得坚持凌晨2点起床去开店。如果不起床,每天等候顾客就会失望,忠实的顾客就会慢慢地流失,去其他店购买,生意自然就会变差。


他回想这30余年来,几乎没有间断过。大年初一也好,国庆节日也罢,哪怕子女结婚那天也从未断过,做生意靠的是信誉和口碑,这点很重要。的确是这样,现在的很多企业老板不讲诚信,最终把企业带到了失败的迷途中。


2014年的夏天,我来到余师傅的店铺购买熟食,由于周末家里来客人,我一看店铺没人在守着。我叫了几声,没人回应。我想他应该在后面的厨房干活,跑到厨房,果真他在里面忙。这里面放置了3个大型煤球炉,室温预计有100摄氏度,一股股热浪迎面而来。他满头大汗,衣服早已渗透,看我来了就急忙放下活。走,到外面给你切盘牛肉和熏鹅,他知我最喜欢吃的是这两道菜。


在这样酷热高温的条件,他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总是面带微笑,感觉很亲切。60余岁的他没有留下丝毫的岁月痕迹,他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我深感敬畏。


记得2015年的中秋节,在这重大节日里他店生意异常火爆,我答应余师傅5点起床到店铺里帮忙。我走在街上,天还没亮,感到丝丝凉意。大约20分钟的路程,到达菜市场。那些主妇们(顾客)早早围在店门前,人越来越多,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我好不容易才挤到店里面帮忙。


主妇们在嚷嚷着,老板给我来块牛肉、老板给我来盘手撕鸡、老板给我来斤鸭舌、老板、老板……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回响在夜空。


我很少在菜市场上遇见这样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店铺前有5人在干活,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细:精明的小姑娘专门收钱找零,动作利索的小伙装袋打包,刀功娴熟的老板娘切菜,邻居负责看守…….我充其量就是个“打酱油的”。


我无意间注意到余师傅,他有个绝活,凡是经他手掂量过的食物,能马上精准算出斤两,简直比电子称还准,这也太不可思议了。我观察了许久,顾客时常不信他的测算,总以为吃亏了。顾客拿着食物往电子秤上放,顿时失望了,也只好作罢,用崇拜的眼神看了余师傅,笑着走了。这点使我更加对余师傅感好奇。


从凌晨5点直到10点左右,顾客依然络绎不绝。中秋佳节,家家吃团圆饭,大伙都集中在这一天购买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自然也是人之常情。


等顾客稍微少许,我数了数摆在店门前橱窗里的卤制品,共计20余种,如牛百叶、羊排、烤鸡、羊肚、排骨、熏鹅、猪蹄等等,一股香味扑面而来,一眼望去油光闪烁,实在让人着迷,看的我垂涎欲滴,恨不得全部搬回家品尝一番。


身为80后的我,听完余师傅的故事,我感触颇深。从他身上看到了诸多温州创业者的身影,他们拥有专注、果勇、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不要总是羡慕他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我们要懂得他人付出多少汗水。长征精神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一直在我们身边延续。


.......................................................

 作者简介 

郑志杰

HR大军中的一份子

十年人力资源管理

国家企业培训师

中人网专栏作家

简书博客 http://www.jianshu.com/users/84d72d0ec752/latest_articles

尊重原创,转载请通过留言索取,未经许可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