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们以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来考察使用价值剩余,进而分析超额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论》里的经典案例,比较容易理解。但这样的案例和理解有点狭隘。
回忆一下我们对使用价值的定义,其含义是“商品满足使用要求的特性和特性组合”,相应的,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基础是“特性量”,“商品数量”只不过是把所有特性和功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增加,可以不是数量的增加,而只是性能的提高、质量的上升、功能的改进,甚至是品牌的保证。比如英特尔CPU的主频,记得我电大毕业时还只有33—66M赫兹,现在的主流产品已经超过3G赫兹,核心数由单核增加到四核,这同样是使用价值量的增加。又比如过去的手机只能通话,现在已具备了一些电脑的功能,这也是“特性量”的增加,与数量无关。
下面,我们从特性量的角度来说明“超额剩余价值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剩余”。先把“剩余使用价值”的定义列于下:
剩余使用价值——相对于同样固有价值量(相当于劳动过程的全部消耗量,归根结底是劳动量)的社会产品,个别劳动过程产品使用价值的增量。
还是用以前举过的例子。在分析增鲜调味品品质时,有一个“鲜度”的特性,这是一个相对特性,表征单位数量产品的鲜值。一般假定味精的鲜度为100。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出现了鸡精。假定鸡精刚研制出来时,鲜度为200。换言之,使用同样数量的产品,鸡精的鲜味增加了一倍,即鸡精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了一倍。
先考察生产过程。假定味精的社会固有价值是15元/kg;而生产这种新产品鸡精的固有价值是20元/kg,增加了5元。折算一下,同样15元投入,可以生产0.75kg鸡精,鲜值为200×0.75=150,比味精增加了50。
|
总消耗 |
对应 |
产出的使用价值量 |
社会水平(味精) |
15元 |
→ |
1kg味精,鲜值100 |
个别水平(鸡精) |
15元 |
→ |
0.75kg鸡精,鲜值150 |
差额 |
0 |
|
50(鲜值) |
我们看到,单纯从数量上看,味精与鸡精的使用价值量没法比较,因为它们是同类却不同种的商品。但从“鲜值”这个特性量上,两者的使用价值量就可以比较了,在同样投入的情况下(也就是商品的固有价值相同的情况下),鸡精的剩余使用价值为50。
再考察交换过程。我们曾经分析过,根据商品交换的基本矛盾,买者将会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对这款鸡精作出价值判断。如果味精的价格是15元/kg,那么该鸡精的转化价值就是30元/kg(相关分析见《买者如何度量商品价值》一文)。
|
生产过程 |
交换过程 |
||||
|
总消耗 |
对应 |
产出的使用价值量 |
使用价值 转化为价值 |
价值量 |
超额 剩余价值 |
社会水平(味精) |
15元 |
→ |
1kg味精 鲜值100 |
15元/kg 15元/百鲜值 |
15元 |
15-15=0 |
个别水平(鸡精) |
20元 |
→ |
1kg鸡精 鲜值200 |
30元/kg 15元/百鲜值 |
30元 |
30-20=10元 |
折算 |
15元 |
→ |
0.75kg鸡精 鲜值150 |
30元/kg 15元/百鲜值 |
22.5元 |
22.5-15=7.5元 |
差额 |
0 |
|
50(鲜值) |
15元/百鲜值 |
7.5元 |
|
上表把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一并列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从消耗到收入的转化情况。作为新产品,鸡精刚开发出来时,是不存在社会价值的,要么按固有价值(20元/kg)交换,要么在市场上以味精的社会价值和鸡精对买者的使用价值为依据,把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30元/kg)。当然,一般会是两者之间的某个数。但不应该低到固有价值,因为如果与固有价值相等,企业就没有超额剩余价值,新品开发就部分失去了意义,站在这一角度上,企业开发新品的动力将消失。
(顺便说明一下,鸡精的使用价值并不全在增鲜,还有风味的改善。作为案例,我们做了简化,但实质不会改变,即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表格的最下一行是先计算剩余使用价值,再转换成超额剩余价值;而最右一列是直接计算使用价值转化的交换价值,补偿所有消耗量后的剩余,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超额剩余价值也可以视为商品的市场转化价值对(个别)固有价值补偿的剩余。转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固有价值的一种,且仅适用于某一确定的商品;前者则是由使用价值转化而来的赋予价值,并可以把同类不同种商品联系起来,比如鸡精与味精,社会价值在其中起到一种媒介作用。
最后,当鸡精产品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后,其社会价值也将形成,由新产品带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将归于零。
一起来讨论:
大家对电脑和CPU性能的提升应该耳熟能详。不妨从它们性能(即使用价值)的由低到高,市场价格的由高到低,体会超额剩余价值从形成至消失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