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之一:中南海墙边撒尿事件
央视等众多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2013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一些参赛选手“随地解决”尿急问题,在中南海南侧东围墙下撒尿。撒尿者,中外选手都有,人数不少,有男有女,场面可观。
老李的观点:
有点儿尿臊味,风吹一下就没了,有点儿尿迹,雨淋一下,用水冲洗一下就干净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来年墙根花草还会长得更茂盛,更娇艳。5.12地震后,随处可见移动式厕所,大部分都是把下水道井盖拿掉,然后把移动厕所放在上面,一个活动的策划,不仅仅是活动的影响程度,更重要是为活动的参与人员提供的服务,不得不说,主办方对此却有欠妥之处。我偶尔跟伙伴们组队到义乌各大夜市,包括央视报道过的宾王夜市,试问哪一个夜市上有厕所?曾有一次才员兄来义乌看我,酒过三巡之许被憋的难受,楼兄见我们实在够呛,于是找来一台车,对着轮胎也就尿了。大部分夜市餐饮更是如此,前门吃肉串,后门大小便。
参赛选手那么多,难免会有一些肾脏不够健康、膀胱不够坚韧的人。叫他们憋尿,等于要他们的命。众所周知,生理底线是难以服从道德底线约束的。憋爆膀胱,有生命危险。如果生理底线接受道德底线约束了,命也就悬了。当然,那就达到了理学家要求他人的境界:性命事小,尿墙事大。因此,不能不说,央视评论员太无知,太残忍。
事件之二:星巴克的一杯咖啡
继苹果之后,美国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似乎也陷入了舆论围剿。有专业财经媒体刊发调查报道指出,星巴克在国内存在暴利,一杯星巴克美式咖啡的物料成本仅2.6元,但售价却达25元。除了售价高之外,另一个指责是,在美国西雅图星巴克店里标价折合人民币66.7元的马克杯,在中国却要卖100元。随后央视新闻频道用了大量资源对此进行全视角的曝光。
老李的观点:
在竞争的市场中,对单个厂商而言,成本其实是相对次要的东西:产品好,利润再大也卖得出去;产品不好,价格低于成本也无人问津。而所谓产品好,影响因素却是多方面的。
星巴克的成本,央视对上游供应商成本做了剖析,于是乎判定星巴克的成本也就5元钱,但凡有经营过餐饮行业的都知道一个专业词汇——“翻台率”,如同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容积率”是一个道理,我也去过星巴克,所以我发现“喝星巴克”的目的,其实不是一杯咖啡,大部分都可以点上一杯咖啡,然后坐一个下午,看书、约会、讨论问题,这才是去星巴克的目的,国内的餐饮行业,大部分都不能提供与星巴克一样的服务,比如你到义乌匆忙客点上一碗汤,然后坐一个下午试试。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这也表明了,人们去星巴克主要不是为了喝咖啡或舒适地喝咖啡,而是为了实现一种身份,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化为某个消费群体特有的集体无意识般的消费行为。然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喝星巴克”的身份识别、身份象征的作用。这当然就是品牌的力量。
正所谓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星巴克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文化体验,出售的是一种身份标准识别。这就决定了星巴克的稀缺性,进而确定了它的市场地位,以及这个地位自然会带来的高定价能力。简而言之,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不过,品牌力量只是整个冰山的一角,水面之下的东西更加深刻。本质上而言,星巴克出售的是一种关于文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根源在于一个更加强势的文化。强势文化会让品牌产生高端的感觉,就如同麦当劳刚到北京,有人把它当做一个高档餐厅,选择在里面举办婚礼,也有中国合伙人的那位,被大学开除后在麦当劳教英语。
强势文化本身并非无中生有,其根源在于强势的产品与技术,如同义乌的几个本土品牌一样,无论你怎么做,你就只是卖袜子的,衍生一个品牌,无非是换了袜子的包装而已。
所以:去向那个打败你的人学习,直到你变得比他更强!设定外企进入国门的门槛,而不能是“JQK”,更不能“勾进来,圈住,然后K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