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胡明博客的空间 > 博客
历史是什么?——《极简欧洲史》读后
2013-11-06 10:08:55 | 历史 , 欧洲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诗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

 

历史究竟是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待历史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又取决于我们在哪里。我们的空间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看法。

 

读欧洲全史,不可不同时参照中华史;读欧洲近现代史,不可不同时增加美国史。

 

想到中华历史,眼前总是一副华彩乐章。中华历史,一气呵成,哲学主流是儒,兼有佛道,政治追求是天下国家一统,天下归一,民本君权。

 

儒家或中华文明的内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诸如差序格局等,皆仅为人道而已,惟天地人三才,才是儒家真义。天行健,乃天道;地势坤,乃地道,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人道。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比欧洲文明若何?欧洲者,对天和地采取索取的态度,而对人,在经历了历史性的讨价还价之后,确立了人道理性的法治,但与儒家不同的是,欧洲的人道和理性或许不适用于非欧大陆?否则,如何烧得圆明园?

 

中国自古有天下观,讲究天下国家,这里包含了三个层次。中国历史是追求集中和稳定,实现集中和稳定,为集中和稳定付出代价,当然也取得红利的历史。欧洲则不同,其历史是分散和竞争的历史。中国引入竞争则强,竞争本在春秋战国时是中国人的常见之物,但秦汉以降,却慢慢淡化,直到明清,居然闭关锁国。

 

中华历春秋战国之分,而有强秦大汉之合;历三国两晋南北朝,而有大唐;历五代十国而有宋元明;历清末民初而有所谓伟大复兴。中华历史,天下国家是核心,历经几千年而不变,世上独有。

 

欧洲的经历古典时期、古罗马至中世纪,历史似乎停滞,及至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欧洲的文化集聚了强大的势能,接着工业革命轰然爆发,其力量极为强大,释放至今已有三百年,经历二次大战而仍能恢复,可见一斑。不过,欧洲的这股势能,已经释放殆尽,目前在引领世界方面已然乏善可陈。在上世纪中叶,欧洲的引领地位让位给美国,至今。美国的势能,到本世纪中叶,就将满百年,目前已见略有疲态。当今世界,中美欧三足,其势出于相持之中,谁都没有绝对优势,换言之,都尚没有凝聚起各自历史上曾有过的那种分合之势。

 

欧洲的历史是基督文明史,夹杂其他,不断混合,但似乎走了“中庸”之道,其多元性或许略胜中华,但又不比美国。欧洲基督文明的核心是征伐,其历史上似乎从未停止,而今却不得不停止,我感觉,欧洲的动力似乎一下子缺少了大半。中华的优势是统一,而欧洲统一的前景难测,统一从来都不是欧洲的主调,也从来都不是欧洲文化的精神。欧洲在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时期,大力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仅就文辞而言,的确普世,但这远远只是追求,而不是现实,至少可以认为,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全世界还做不到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须知,这三样,都需要强大的物质作为基础,尽管这三样也会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推进不是首要的,因为人不是生产力的奴隶。

 

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而言,欧洲的确有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比如“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该条等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明确了权属,把财产分清楚,就等于把责任、义务和风险,以及它们的治理职责也分清楚了,这种分权分治的思维为日后欧洲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读欧洲历史,我感觉,其古典篇章辉煌,其数理传统在其历史中可谓一以贯之,到中世纪后期,数理传统加上生产力的现实需要,催生了欧洲近代科学,至二十世纪,更发展到“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该点,与***的思想相同,不同的是,***的提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窃以为,欧洲可以教给中华的莫过于此,而且也已经完成了。中国在五四以后,极力西学,尤其是欧学,上至政治,下至平民,对于推动古老中华再次辉煌功不可没。然而,欧洲却似乎日渐保守,走向其历史何方?

 

凭心而论,我不觉得欧洲的文化或者精神对于古老中华的伟大复兴有什么助力,因为单就精神层次而言,欧洲并不比中华深刻。欧洲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早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欧人也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正统历史。问题提,中国是否总结出或者提出真正有益于欧洲的文化赠与?早前提出的作为“和谐”,不能也不会为欧人接受。那么,什么是中华文明中的真正价值和真精神呢?

 

书中说,希腊人的观点是,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同时基督认为,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而同时期的中华先贤则认为,世界是“易”的,是“非常道”,而不是可道的,虽然简单,但却不是容易表达的,中华先贤只认为上古时代是道德最高的时代,后世道德下降,应该修身,而不是拯救。相比而言,中华先贤,更为博大宽容,更为自信。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古代的墨家,在技艺方面造诣颇深,不在希腊之下,且相同点甚多,但却在汉初逐步消亡。

 

中国传统是作君子,《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说的是,中国的君子温文尔雅,礼貌恭敬,这才是修习品德的基础。而西方传统,或者说,欧人传统是作绅士,而这个绅士,从《极简欧洲史》得知,来源于武士,即武士持刀剑保护女人,而且绅士们动不动就决斗,以武力解决问题。中国的君子则反求诸己。幸而中国有武术传统,保留了血性。读《极简欧洲史》后,才知道以后不要随便说人“绅士”,因为真正的绅士,不仅仅彬彬有礼,更会与你决斗,后者断不是我辈中国人所为啊。然则,我辈中国人就如此没有血性吗?这是一个思考题,是历史出给我们的思考题。

 

欧洲是强社会,弱政府,“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政府权力必须有所限制。这一传统贯穿欧洲整个历史,让欧洲付出了没有大一统国家的代价,但却在后世催生了共和民主政体,以及工业革命的经济。没有大一统,是欧洲的宿命,“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是欧洲的宿命。其他文明只有单一传统,不是这种具有三重元素的大拼盘,……,欧洲的血统没有一个可以成为‘家’的地方。”可以说,欧洲不可能产生林肯,也不会有南北战争,林肯或者是美国人,或者是中国人,但恐怕绝不会是欧洲人。欧洲习惯了分分合合,比如苏联整合中东欧国家,再分裂为独联体,南联盟,科索沃,从欧洲人的角度看,分裂不是需要上帝来拯救的事情,而是关于世界是不是清楚表达的逻辑问题。

 

中华文明则恰恰相反,中国自始至今,都是天下观,强国家。值得思考的是,没有大一统的欧洲却有了世界观,他们和世界其他地方对话的语言是贸易、殖民和掠夺。世界从欧洲学到了很多技术,付出了被殖民和掠夺的代价,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