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1 18:04:32)
前几天看到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有一个研发团队创造出了“烹调机器人”,凤凰卫视邀请了国内一大帮名厨门坐在一起品尝机器烹调出的美食,并探讨这一饮食文化的变革。其中有提到,烹调机器人的发明,开始让中国餐饮走向标准化。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餐馆世界闻名,不仅是其色香味都很全,关键是很难做,一般人是做不出来的,特别是习惯了油5克、盐2克、菜25克还要计算卡路里的鬼佬们,学死他们也不会明白,中国的餐馆怎么就这么复杂呢?油少许、盐许、还有那些作料、那些香料、先放后放的,还没吃,人先晕了。
不光是这些,我们自己也碰到了麻烦。老祖先们留下很多流传千古的文章,文章中当然少不了饮食的描写,那个东西真是描写的天花乱坠,看得人是垂涎欲滴。那还说什么,赶紧做吧,问题马上就来了,做也能做出来,但吃起来怎么就不是那个味呢?为什么?油变了,盐变了,食材也大都改变了,同样的东西用北京的水做跟用珠海的水做,出来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很多的美食也就此失传了。
现在好了,有了机器人,程序一输进去,都是标准化的,想要什么菜来什么菜。不用担心做的艰难,不用担心放油放盐的问题,不用担心是否会失传。总之是一切都解决了。是吗?都OK了吗?我看也未必,因为随后的相关报道说这种东西主要用于军事后勤、学校食堂等众多人吃饭的地方。这种地方对食物的要求只有两点:一是快,机器人肯定比人快;二是卫生,都是消毒过的机器,绝对不用担心做饭不洗手的问题。至于可口不可口,众口难调,喜欢吃多吃点,不喜欢吃咱也没办法。
这就有问题了,看来烹调机器人要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想到这里,不禁对这个发明产生出许多怀疑。它真如介绍的那么好用,那么神奇吗?对付没有口福的外国人,估计还凑合,但对我们这些嘴已经养的很刁的国人来说,长期让我们吃一种味道的东西,恐怕没有一个肯拍胸脯说,我可以的。试想,有几个说大锅饭好吃的?那是这个发明真不行吗?还是我们这里出了其它的问题?我想,答案就是:标准在做怪。
你看,饮食是一个很好说明国人不讲标准的例子。我们做菜的大师傅,放油放盐从来就是跟着感觉走的,反正就那么多,问急了就一句,感觉来的;什么菜应该放什么食材,也从来就不是固定的,相同食物的不同吃法是需要不同的作料的,甚至食材入锅的先后顺序,都会影响到食物的味道和功效。国内的很多餐馆都是靠特色起家的,普通的一个鸡,在中国可以有N多种吃法,更奇的是,你用鸡来做特色,我也照样可以,谁也不用抢的谁的生意。
中国医学的瑰宝--中医,也是不按常规出牌的。最好的中医医生,必定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中医是越老越香,因为老人的经历多,经验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而中医最重要的就是要经验丰富。好的中医没有一二十年,是绝对成不了气候的。中医也跟饮食一样,有秘方,有个别的独特之处。所以就有什么风湿病专治,心脏病秘方,甚至艾滋病秘方都有。
回到我们最初讨论的标准问题上来,大家应该就知道了,为什么国人对标准特别头疼。没有标准,怎么办都行;有了标准,有了依据,执行起来却是举步维艰。因为我们的两大国宝:饮食和中医都是不讲标准的,所以标准在国人的脑海里压根是百度不出来的。从小就喜欢吃熟食的人,长大了你要求他吃生食,估计是打死也不干的;周围都是一个不讲标准的环境,你要是特立独行,估计也难混下去。
西方人讲标准化,所以搞个KFC,还有一个麦当劳,扫荡全球,所向无敌。靠的是什么,标准,还是标准。现的企业管理都在使用ISO质量体系,这也是一个标准的体系,是国外开始推行,然后慢慢传到中国来的。其实我们自己是不喜欢标准的,如果不是来自世界的压力,如果不是要走向世界,如果不是被逼的,中国的企业打死也不会搞什么ISO体系管理,因为标准太严格了,一板一眼,国人是最不喜欢这一套的。
回头再看看,为什么我们的绩效考核总是做不好,大概根子也在这里吧。难不在难在标准的制订,标准为什么难制订,大家都不喜欢固定的标准,所考核来考核去,只是考到表面,考不到骨子里去。留下一堆表格、公式,却只能在那里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