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篇幅不长,只有90分钟左右,使用了近似于纪实手法,也没有宏大场面,但是依然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影片所展示的场景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反映着当时的中国情境,但其中的人文意义却昭示了至今不变的文化内涵。为了行文方便,按照文化的观察点,将笔者所感受到的文化内涵逐一列举,如下:
1、无论是周总理还是伯夷村的人们,都是企业文化中的有机组成,
2、周总理的领导和个人魅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人也不能代替全体,
3、毛主席起着最后决定人的作用,周总理提出毛主席显然是高屋建瓴,
4、企业中的大方向是全体人员认可的,但具体途径一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5、即便是老党员,即便在那个年代,人性也不能做到完全无私,也会谋私,
6、历史记忆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篇章,刘邓大军和老太、郭百岁等人的历史过往,是文化的重要符号,是文化传承的无形纽带,
7、特定事件往往是突显文化价值的关键点,是发扬或者重塑文化的关键点,
8、人的最基本需求,比如吃饭,往往是关键,不论文化的其他方面多么炫目,
9、文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用正式文本和正式程序不可完成的方式,起到沟通和凝聚的作用,
10、后来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也改变了文化,这种改变在某些方面是根本性的,
11、中国人的儒家传统和基本的价值观,依然不变,这些东西是中国人人性的核心,历经千年的塑造,不会在短时期内改变。
12、只要核心正确,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大家也都是支持的。
电影所展现的上述12点,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企业文化,理由有二,一是,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带着社会文化的基因。企业是社会的组织,企业文化一定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关键特征;二是,企业的所有成员,首先是社会成员,首先是社会文化的塑造者和参与者,也要在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中实现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对企业文化和文化建设做出结论和认识,如下:
1、员工的根本需求不能忽视,不能因为追求企业目标而忽视了员工个人目标;
2、没有员工的发展,不立足于员工的发展,企业不会有未来;
3、促进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发展,不能简单粗暴,不能太“唯物”,要有点“唯心”;
4、老板变成企业家,个人之事才能成为众人之事,才能成为员工共同的事情,否则劳资之间的小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大问题;
5、企业的员工一定是五湖四海,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化,要对人心存尊重,要营造好人的心性空间;
6、企业文化的落实点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