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姜宏的空间 > 博客
机制激活 快乐创造:青岛啤酒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2013-04-02 16:20:41 | 青岛啤酒 , 人力资源管理 , 姜宏
       “用我们的激情酿造出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活创造快乐。”这是青啤公司的使命,相对的,人力资源的使命要与公司使命相匹配。员工快乐了,才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啤酒给消费者。所以,我们人力资源的使命就是以机制激活人力资源,营造和谐发展氛围,为员工创造快乐。内部客户的满意度,就是我们人力资源的最高目标。

  ——姜宏女士

  公司战略助推HR新变革

  青岛啤酒(600600)(以下简称“青啤”)的品牌历史悠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较大,可是“帆很大,船很小”,30万吨的产量规模远远无法支撑这样的品牌。于是,1998年,我们制定了“大名牌”发展战略,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扩张。实际上,这样的并购也给公司的管理带来了难题。

  随着公司战略的调整,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应运而生。公司在整合其他职能部门的同时,专门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总部,当时我是第一任部长。原有的人事部门权利非常大, 涨工资、发奖金、提干部,极少同用人部门商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而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这样,人力资源管理总部在2002年率先提出由“权利部门向服务部门”的角色转变,从流程上打破调配制,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选人上也打破身份制。2004年,我们全面推行了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人力资源的一些用人理念,包括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机制,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等,在这一年全部建立起来了。

  2005-2006年,是人力资源管理年。人力资源管理总部提出了现在的使命——以机制激活人力资源,营造和谐发展氛围,为员工创造快乐。在这个使命下,我们又提出职能部门要由“裁判员”转向“教练员”。这一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可能感触较深,过去职能部门工作方式往往为批评、考核、要求基层,而不是自己提出工具、方法。因此,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转换首当其冲。同时,“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的人才观也借此建立。2005年开始,我们搭建起了全公司的人力资源队伍,并召开了首届人力资源年会,并持续至今。

  2007-2008年,是青啤的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年。这一时期,“一横两纵”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了,它横向关注公司HR政策、制度、流程、机制建设以及核心资源配置、整合与能力提升;纵向实施基于业务链、个性化、快速响应的人力资源业务管理。“一横”即公司总部,“两纵”即营销和制造系统的人力资源体系,由公司总部的人力资源直接进行业务管理。

  HR管理系统通过固定的会议保持沟通和结构化的运营,具体而言有周例会、HR的经理月报/月回顾会,每个季度还有营销的HR回顾以及制造企业的HR运营回顾,当两个中心有需要沟通解决的问题时,拿到公司HR季度例会上讨论,最后还有HR年会。会议主要有四个主题,即战略执行回顾、共享最佳实践、关注数据运营和畅享沟通渠道。每次会议上,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拿出具体工具方法,下面所属的HR部门结合各分公司的战略灵活运用,但政策和制度方面必须执行公司的策略。另外还通过E-HR系统、内部网、知识管理平台、FTP平台等沟通交流。

  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2007年青啤建立了公司的管理学院,全面进行培训工作。

  2008年至今,青啤开始施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战略性人才管理、领导力的开发、战略性绩效管理等等。

  青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导向上,有以下三点:

  ——从战略导向上,通过人力资源一体化的推进,有效地支撑青啤组织变革和战略目标的落地,为青啤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比如,两年前我们就要思考公司下一步大规模扩张时,所需的人才储备,包括我们工厂整合人才的落地等等。

  ——从业务导向上,为价值链各环节高效运营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融入价值链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HR解决方案。

  ——从经营导向上,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包括提升员工的能力、效率,关注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回报等等。2008年时,我们制造部门加上派遣员工大概有2.7万人,很多兼并的制造企业都是30、40年代的企业,本来500人的工作量,现在却有800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工厂进行约束?我们提出了“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劳务替代、业务外包、标准配置”的方针,每月都对制造企业跟踪各项指标。将老企业中一些不在岗上的人员进行全部盘活,或上岗或通过依法协商解除,在2008-2009年,大约清理盘活了800多人,给公司带来的人力成本投入的价值是在2000多万。

        搭平台建机制,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青啤的人才观其实很简单,就是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把员工的能力、素质、特长等与岗位相匹配,让他们的能力和价值在青啤得到充分的实现。因为合适永远是动态的,所以任何员工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都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我们遵循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关键是“适人适岗,优势互补”。

  选对人,做对事

  对员工的选拔,我们奉行“对内广造、对外广招”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尽管希冀能将全球优秀人才都能笼络到青啤,但“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我们为员工提供全员竞聘的平台,做到公平、公正、公示,“学历为资格,能力为标准,悟性有潜力,发展看业绩。”公司内部的所有空缺岗位,都会发布到网上,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岗位的资格要求自愿报名,实现“内部招聘日常化,外部选聘职业化”。原来内部岗位空缺的调配方式,转变为了内部招聘形式,并且成为青岛啤酒(行情,资讯,评论)内部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这种公平的竞争平台,不仅在一定程度了激活了青啤的人才存量,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人岗匹配、适人适岗,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晋升的通道。

  培养,基于业绩潜能的开发

  在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上,青啤将人才的开发和职业发展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鼓励员工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

  双重职业发展阶梯:在青啤,为进一步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通路,我们建立了成熟的双重职业发展阶梯和职位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专业人员(专业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营销人员、制造人员等),根据青啤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如针对专业管理人员设计了专员、业务主管、高级业务经理等职位;在技术通道上,针对研发人员,设计了助理研发师、研发师、首席研发师等序列;在制造通道上,针对技能人员,设计了技工、助理技能师、技能师、高级技能师、首席技能师等序列,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是技术专业,职业发展目标是技术专家、岗位专家,这就避免了优秀专业员工只能通过担任行政管理职位(职位有限)才体现自身价值,从而留住人才。很多员工特别是年轻的员工,走到专业职位之后,这套体系对他们的激励非常大。

  立体化学习平台:我们在2007年特别创建了青啤管理学院,涵盖了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开发、专业培训学校(包装、酿造、动力、采购和物流)、营销培训基地(微观运营、大客户、KA等实战培训基地)等,成为“技能训练营,知识加油站,智慧孵化器,心灵修道院。”其中,青啤管理学院里的老师都是内部兼职培训师,针对不同级别的员工,他们的课程可能是创新型、应用型或者是总结型。当然,人力资源部对于各培训师也有专门的评估,并会给予诱人的课时费,因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级人才培养机制:青啤建立了基层人才库、区域人才库和中央人才库,完成了基层人才培养、区域人才共享、总部人才集聚的三级人才培养机制。基层人才成长起来后,可以去营销和制造两大中心发展;优秀的区域人才,既可以进入总部的人才库,也可以进行区域流动。1996年,我们收购了西安汉斯公司,目前整个西北区域的大量人才都是从这个基地培养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从青岛总部向外派出人才,区域内也会实现人才共享。

  对于总部的人才,我们根据他们的特长赋予了一定的职责和岗位。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公司还实行了刚性的“3年可轮,6年必轮”的轮岗制度,在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关键岗位业务流程的规范运作和职业行为的相互监督。

  能者上,庸者下

  青啤基于BSC+KPI的绩效管理机制,可以浓缩成六句话——上岗有竞争、任职有评价、在位有考核、晋升靠能力、激励看业绩、淘汰没商量。

  人力资源管理的使命贯穿到了各项工作中,比如希望员工在青啤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就要发挥他们的潜能,而这首先需要相应机制的引导。因此我们推行了全员目标责任管理,上到总裁,下到普通员工,层层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年度目标,并且都需要量化。各季度都会进行回顾,关注目标完成情况,然后在青啤的年报后,再根据各部门目标完成的结果,来决定人员的奖励、升职、降薪或是淘汰。

  我们在刚开始并购企业的过程中,有些管理者属于“拔苗助长”,未通过选人标准就送到了舞台上,尽管有些管理者舞技糟糕,但公司却没有对应的淘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总部成立以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了“淘汰机制”,因而才能激活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2003-2004年,通过业绩考核,免除了九位子公司的总经理职务。

  具体而言,在确定干部是否合适其岗位工作,有“一评两考”的制度,即业绩考核、组织考察、民主评议。有了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结果可依,公司就不必被人情所困。对于业绩不佳、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干部,让其进入颇具青啤特色的“待岗中心”。待岗期间,公司提供相应的培训等支持,员工的薪酬会有所调整。若是六个月不上岗,则自动转到一级待岗,领取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对于考评结果确实不适合本岗位的,就会启动自动免职系统。

        薪酬激励,体现价值和创造

  青啤内员工的薪酬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基本薪酬、绩效薪酬、成长分享和特别奖励。基本薪酬体现的是岗位价值;绩效薪酬体现的是能力及业绩结果;成长分享是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长效机制,也称为“金麦穗”计划。2008和2009年,青啤的效益增幅较大,因而我们在正常激励机制以外,提取公司每年增长的利润部分,对全员进行特别分享;特别奖励是针对年度的战略目标或者重点项目的奖励,2007年4月,我们拿出100万元重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研发人员,由此,也能看出“基于价值和创造”的薪酬体系并不是空话。

  作为一个拥用近4万员工、50多家企业的大家族,我们为了区分不同部门、级别的员工岗位性质,突出岗位和能力及价值,有计划地制定了多元化的薪酬体系。由于公司内的高层执行的是《青岛市国有(集体)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我们人力资源部门无权越线,目前的薪酬体系的目标人群是中层管理者及以下员工。

  第一,引进的高端人才。我们敢于打破现行薪酬体系,实施基于能力和业绩的协议薪酬,真正体现人才与岗位匹配的市场价值。

  第二,中层经营管理者。我们自1999年开始一直实施年薪制,与他们的年度绩效紧密相连。具体分配上为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与特别奖励等。

  第三,营销人才。营销队伍是整个企业的先锋部队,需要抢占市场进行拓展工作,因而我们实行市场化的机制,强调外部竞争。具体分配上为市场岗位和绩效工资,以及市场成长分享的特殊奖励。

  第四,制造岗位。青岛啤酒公司是一个百年企业,具有啤酒操作法和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因此采取操作岗位工资+技能工资+月度奖金的薪酬方案。

  第五,管理人才。主要指职能部门的管理团队,我们形成了对其岗位价值等级的分类。根据这个等级,我们设定了宽幅薪酬,施行管理岗位+技能+季度奖金的方式。

  第六,研发人员。研发人员需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因此除了基本薪酬外,还另加了项目开发的奖金。新机制实施后,激励的作用很明显,每年公司都可以新出20-30个成果。

  第七,简单劳动工。我们对于高级人才执行高端协议工资,对于简单的劳动工相应地也就执行低端协议工资。他们一般是临时性的员工或者是派遣员工,目前派遣工和正式员工在基本工资上同工同酬,只是绩效工资上有差别。当派遣工在本岗位上连续工作三年,并被评为优秀,即有机会转为青啤的正式员工,这对于员工而言应该也算一种激励。

  第八,为青啤做出贡献的老员工,包括内退的、退休的。我们认为,青啤是几代人创造的,而且前几代人的付出多回报少,我们不能忘了他们,对他们仍然有分享机制。

  专业化职业化,锻造优质HR管理队伍

  青啤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每年都会进行HR评比,如优秀HR经理,优秀HR从业者等,评比的依据是我们自创的人力资源Ship-k五要素积分卡,包括业务支持度、和谐度、专业度、知识贡献度和创新度。不但人力资源管理总部要评估,HR所在公司的总经理也要提供评估意见。

  在人力资源队伍搭建时,我们对于HR有下面几点要求:

  首先,HR需要德为先,先做人后做事。做人要讲“品格”,做事要讲“风格”;做人心要“宽”,做事心要“细”;做人要有“进取心”,做事要有“责任心”;做人要学会“悟”,做事要把握“度”。

  其次,HR在工作中要充满激情、热情、亲情和感情。为什么这么讲?青啤作为一个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关注,从招聘开始直到生老病死全过程。很多退休的员工,一家人可能好几代都在啤酒厂,真正地将企业看成家。因此,我们要充满热情,真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每年中秋、春节两个节日,我们都会给退休职工送去啤酒,这个传统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
第三,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要有高度、广度和深度。高度即我们的战略高度要同公司战略相匹配,广度即我们的覆盖面是全体员工,深度是指我们的绩效考核从总裁深入到每一位员工。

  第四,HR要从“裁判员”转为“教练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当“教练”就需要不断研究、验证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最后,HR要当好老板的“防火墙”。员工有了诉求有了意见,HR部门应该挡住,尽量将问题挡在老板门外。当然,问题并不能一挡了之,还要“疏通”。把这些问题和意见,进行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尽量做到不把问题推到老板这里,当好这堵“防火墙”。比如,我们在做校园招聘时,很多老职工就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到青啤工作,但是HR部门在2005年时,就提出了招学生首先招211工程学校的。退休员工不理解这项政策时,就需要我们HR部门的耐心解释。老板有时会开玩笑地称我们HR部门是疑难杂症的专家门诊。

  结 语:

  青啤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愿景则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最佳雇主。不管是“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的人才观,还是为员工设立的发展平台,或者是基于价值和创造的薪酬激励,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让员工“快乐地工作”。我们真正给予员工尊重和认可,因为只有快乐的员工才能创造出消费者喜欢喝的啤酒。我们就是要通过做大“企业”把“人”做大,通过做大“人”把企业做大。

  演讲嘉宾

  姜宏女士:青岛啤酒集团副总裁、“100人”第二届春季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