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个人腾讯微博整理,有删节
前言: @春暖花开 Peter Drucker: 没有什么决策比人事决策更难做出,后果会持续作用这么久。但是总的说来,经理们所做的提升和人员调配决策并不理想,一般说来,平均成功率不大于0.333:在多数情况下,三分之一的决策是正确的;三分之一有一定效果;三分之一彻底失败。斯隆则说,第一次从外部选择经历级候选人成功率只有30%,但第2次则可以提高到50%,关键是不犯第一次同样的错误! 如何提高人事决策有效性? @春暖花开: 研究表明,效果最差的是集体法,“德尔菲”法准确性也在60%以下,独裁方式准确性最高,但备受质疑的是不够民主,决策者须具绝对领导和核心地位。同时:1、对决策结果认同感会降低。2,将影响决策结果的执行,如候选人进入公司后有关人员的配合度可能会较低;3、测评师在下一次测评活动中的积极性降低。 @春暖花开: 群体决策方式则因开放性讨论可大幅提高正确率,但决策过程中应贯彻满意化原则而非最优化原则,一味在测评分数上追求精益求精不可取: 1.群体讨论会加强群体已有倾向,这种倾向有时极端,会降低决策有效性。 2.群体通常比一般个体的表现要好一些,尤其是在一名指定的领导者鼓励全体成员发表见解的情况下 @春暖花开: 群体讨论优势在于:有关决策因成员的参与程度高而易于执行且如果持续采取该方,则群体的整体决策水平会得到提升,个人能力也能因此得到提升。3.群体中最好的成员通常比群体表现更好4.几个人独自使用头脑风暴法比群体会议更为有效。 5.大多数情况下(除了需要决定谁来担任组织最高领导人等情况时),人事决策最后拍板者应是个人而非集体民主投票,即集体参谋,个人决策(有章程明确团队决策的情况除外,如政治局常委会);6.人事决策要避免中庸性质的平均主义。7,对潜力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不要求全责备。 实战案例: @春暖花开#职场微故事#最大区域子公司GM拟晋升集团营销副总裁,J和K都是该区域GM的热门竞争人选,J是另一子公司GM,K则为营运中心副总监,J长期在一线任职,熟悉市场与产品,销售管理经验丰富;K则系统思维和整合资源能力强,善谋篇布局,变革能力强,两人都业绩优秀,都表现和了很好的潜力与进取欲望,你会选谁? @春暖花开: J原也是集团营销副总裁候选人之一,但因资历稍欠,区域贡献不如人,因此调任更大份额的子公司对他是很好的激励;K则是公司8年前老板招聘的10名MT之一,科班毕业,历经门店店长、部门经理、区域经理、董事长助理、中心副总监等岗位历练,但无带领大团队开疆辟土的经历,非常渴望能独当一面以丰富阅历。 @春暖花开: 营销副总裁和HRD共识和商议后,提交给老板的方案是:J接任最大区域子公司GM,K接任J的职务,K的职务由原营销副总裁的副手L平调接任;未料,老板和董事会最后批复方案是:K接任J,J接任最大子公司GM,L晋升接任J。2年后,营销副总裁业绩优秀如期升任CEO,他的职务由J接替,L则接任J! @春暖花开: 问之于老板当时决策思考点,老板:1,人事安排要避免内循环;2,业绩稳定和优秀地区,人事安排要考虑资历因素,业绩偏弱区域、新兴市场和新兴业务要大胆启用新人;3,未雨绸缪,考虑往后1-3年人才梯队;4,任何调整都要能调动多数人积极性,发挥个人长处;5,避免山头和圈子出现;愚听后信服不已! 总结与述评 @春暖花开 旁观者评论:1,用人最低底线是用其长处,避免用其短处;2,破局开局启用新人,维持和稳定多用老臣;3,能岗匹配首先是价值观匹配,也就是意愿匹配;4,适当保持团队竞争以激发活力,但要控制竞争过度甚至倾轧、一边倒的情况;5,HR要持中立立场,履行咨询顾问角色,做决定的应是用人部门LEAR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