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是怎么产生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总结出三种学说:人性说、需求说和道德说,简单概括性很强。吾今反弹琵琶提出谬论——标准设定不合适是腐败的最大根源之一。
耽误大家一些时间了解心理学中两个著名效应——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以考试为例容易理解,天花板效应:所有人在该场考试中都能考100分,分辨不出谁的成绩好谁的成绩差;地板效应:所有人在该场考试中都得0分,也分辨不出谁的成绩好谁的成绩差。
在组织(本文为了涵盖信息多些,国家视为巨大组织、企业视为小组织等)中制定标准时把标准设定的很高,几乎所有在这个组织中的人都达不到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就会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该标准的人“权力”就会凸显,腐败就会随之产生。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但举哪个部门可能都不太好,请看官对照那些腐败者进行分析吧。打个极端比喻,某城市餐馆的门头必须有三丈高,否则就必须罚款1000万(实际中不会出现这种极端事情的),这些执法部门(如果在企业里负责考核者)就可以到任何一家家餐馆进行查封对吧?有的餐馆比较灵活就会通过关系找到执法队伍中的人,给你三万你让我继续营业吧,而且该餐馆老板还必须对这个关系千恩万谢。如果标准定的合理呢?该城市餐馆门头必须2米以上高,否则罚款2万元。这些执法部门依旧可以查封餐馆,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餐馆门头都高于2米,低于2米人进餐馆吃饭已经不方便了,只有少数的餐馆不合格,那么他们想想我被罚2万还不如直接改改好呢,这样这个城市也就会因此而美化,执法部门将得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种现象在腐败中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
在组织中制定标准时把标准设定非常低,几乎所有人都能达到设定的标准,这样最终决策者的权力无限扩大,他无论做什么样的决策都可以说得通,这样竞争者之间就会通过疏通关系得到紧俏的机会。网上曾盛传笑话《一个农民娶刘亦菲的可行性报告》,假如媒体给的标准就是那么低,几乎所有男孩子都能满足的标准,那么最终刘亦菲在选择白马王子时有无限的权力,那么追求她的人自然鲜花、钻石自认不会少的,即使媒体这么大的力量却无法报道她的任何恋爱新闻。政治部门如果制定制度的时候把标准定的很低,那么他们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其他人都说不出什么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那些眼珠子比较活的人可以获得机会。
在组织中制定标准时把标准设定非常模糊,通常见于用语言描述的事情,例如“负责”、“优秀”、“多少至多少的罚款”等等,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两害相权择其轻,很多人会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当然腐败随之产生。换个新鲜点话题讨论——教师体罚学生,中国自古以来天地君亲师,老师批评学生天经地义,为什么到现在就推行不下去了呢?关键是现在的标准更加模糊了,古时老师打孩子有专门工具“戒尺”且只能打学生手心,古时老师打孩子几下是老师定,所以学生都很害怕老师,聪明的孩子会用优美的语言贿赂老师的。现如今的老师体罚学生呢?有很多老师在体罚学生时简直是变态,据说有些体罚学生的老师动机不纯(希望学生家长能够送礼)。我们反观日本两代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和稻盛和夫,他们分别创造了松下政经塾和盛和塾,松下政经塾已培养了包括野田佳彦在内的200多位塾生,其中70位塾生步入政坛,而盛和塾培养了7000多塾生,其中100多位塾生的企业股票上市。这两所塾并非不体罚学生,松下政经塾的教员就拿木剑击打塾生。
综上标准制定一定精准,学校标准制定严格就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同等学校之间比较),企业标管理准制定严格才能成为业内一流企业、国家有严格的法律才会有一流国家。标准制定精准不仅能够杜绝腐败,甚至还会让一个组织更加有力。
举个成功的案例结束吧,我们公司十几年前在生产厂区内全面戒烟,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开始在全厂区进行戒烟怎么都执行不下去,抽烟的就跑到厕所抽烟;然后就进行人性化改革后设了吸烟点而且标识清晰,但是仍有被纪律人员抓到后托关系找人,最后某位高层领导抽烟被罚大肆宣传,结果不到半年戒烟成功,现在我们公司没有不在抽烟点抽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