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如何判定品质部门IPQC配置合理?
某工厂发生生产车间作业员与品质部IPQC打架。HR经过调查,IPQC(In
Process Quality Check制程巡回检验)岗位人数占生产作业人员比例85%强,基本上1.5人作业员就配有1名IPQC,人多事情乱:有些IPQC过于刻板,虽严格按照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执行,但只是一味地与生产人员天天吵架,走进车间,吵闹声不绝于耳,严重影响车间生产氛围;有些IPQC人员对SOP都不甚熟悉,在产品检验上,随意随心检查,心情好时,抛开SOP与产品质量要求,对作业过程听之任之,不去检查;心情不好时,吹毛求疵,故意找茬刁难作业员。品质部员工与生产部门员工由此而结怨甚深,建厂以来每年都会连续发生几起车间员工与IPQC打架的事件,本次已经是今年第6起打架事件了。每出现打架一次,都有不少作业员因不满IPQC行为而辞职,据统计,今年因此而离职的人数比例达61%。
HR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也许解决之道有千万种,但有人从IPQC岗位人数配置上入手,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诸多烦恼。
首先,确立“产品品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品质意识。
在这个品质意识的指引下,对现有生产作业人员进行评估:一看生产作业人员对生产技能、生产工艺、设备操作的掌握程度,二看他们的素质水平,三看生产管理团队对品质的重视程度,四看公司对生产品质的关注度,五要知道“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强化生产作业人员的品质意识与技能。如果生产作业人员的各方面强,则品质人员的配置上较少;反之则多。
其次,分析并掌握IPQC的职能和职责。
IPQC(In
Process Quality Check)岗位,一般在工厂承担的职能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用巡回的方式定时检查和确认各个制程参数、作业变更、使用的标准等是否符合要求,并记录状态和加以控制的检验作业方法。其关键职责有四点:一是首件样品确认、流程确认、作业方法确认;二是从关键工序定时抽检产品;三是巡视生产线并反馈发现的品质问题;四是SPC统计过程控制图制作、跟进。
再次,综合衡量IPQC的巡检频率是否合理。
在综合衡量时,HR一定要到车间现场去测量与观察,与工艺技术部门、研发部门、设备部门和销售部门深入交流,掌握产品工艺的要求:一定要到车间现场去测量与观察,与工艺部门、技术部门、研发部门、设备部门深入交流,掌握产品工艺的要求:
1.看车间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一般情况下,自动化程度越低,那么需要IPQC管理的项目就越多;相反就越少。
2.检查公司的管理制度是否规范、是否根据ISO要求剔除、合并、重排和简化等。要知道,管理不正规,就越需要更多的IPQC。
3.与工艺部门分析生产工序的变异因素。变异因素越多,配置的IPQC就会越多,并且其工作量非常大。
4.考核与评估现有生产作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测评与考核结果较高,那就说明生产作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较高,对配置的IPQC的要求就不会那么严格;相反,对IPQC的要求就很高。
5.检查分析工厂生产以来,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情况如何。一般在产品品质稳定情况下,IPQC的巡回时间可以延长,否则,巡回时间就会缩短。
6.和销售部门交流,分析哪些客户对制程审查的要求是怎样的、对环保要求又是如何的。如果客户对这些方面有要求的话,会影响到IPQC的配置。
作为HR来讲,在考虑以上因素时,可以将这些因素转化成《作业评分表》,通过得分来确定IPQC的巡检频率,举例:
某车间巡检作业评分表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产品生产难易程度 |
1 |
2 |
3 |
4 |
5 |
生产自动化水平 |
5 |
4 |
3 |
2 |
1 |
变异因素 |
1 |
2 |
3 |
4 |
5 |
客户要求 |
1 |
2 |
3 |
5 |
5 |
作业水平 |
5 |
4 |
3 |
2 |
1 |
得分的频率设置表
分值范围 |
频率设置 |
分值范围 |
频率设置 |
5~10 |
频率为35分钟一次 |
16~20 |
频率为25分钟一次 |
11~15 |
频率为30分钟一次 |
21~25 |
频率为20分钟一次 |
设置方法是:若某产品的产品生产难易程度为1级,生产自动化水平为1级,变异因素为2级,客户要求为3级,作业水平为4级,得分为13级,IPQC巡回频率就是30分钟一次。
接着,确定配置IPQC人数。
在方法上要考虑以下因素:
1.设定科学合理的巡检路线,并且固定下来。
2.设定每道工序巡检的间隔时间。巡检的间隔时间必须在合理范围之内,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2小时。假设工厂三班倒作业,分为8:00、16:00和0:00上班,那么,巡检时间应设置上还需要考虑三班倒和交接班因素。
3.确定检查项目。检查项目需要根据生产线情况而定,如果车间里共有4条生产线,每条线检查4个项目,则总共检查16个项目。
4.测量出检查项目所需时间。HR要准确地确定每个项目的检查时间,假设每个项目的检查时间为4分钟,那么每巡回一次需要的时间是16×4=64分钟,这样的作业方式差不多一半时间巡回检查,一般时间用来整理报表,则配置1名IPQC就足够。但假设每个项目的检查时间为8分钟,那么每巡回检查一次,需要的时间为16×8=128分钟,则配置2名IPQC人员就OK。
也就是说,巡检方法有按时检验法和按量检验法,HR要知道哪种方法是最适合产品检验的。不管采取哪种检验方法,巡回时间、检查项目的数量与难度是主要考虑因素。很多企业都是根据巡检与生产作业人员的比例来决定的,举例:
某车间生产作业人员90人,公司规定IPQC巡回时间为30分钟,每次抽检数1个,各种产品的平均检查项目数量为10项,每项须耗时1分钟,那么,设置方法为:
因每个产品需要检查项目数量为10个,每项耗时1分钟,从而得出每个产品需要检测10分钟;因巡回时间为30分钟,也就是当IPQC检查完第三人时,必须回来检查第一个,即IPQC与生产作业人员的比例为1:3。而车间有90名员工,按比例计算90÷3=30人,也就是说需要30个IPQC。
第四、明确IPQC的责任与权力。
如果巡检的IPQC只是发现问题,那么则容易被生产作业人员视为“打小报告”、“揭疮疤”,而IPQC本人觉得发现问题,自己不能处理,感觉没有意思,所以,在这点上,要赋予IPQC足够的责任与权力:
1.立即停止作业:发现的错误导致连续生产不良品时,先停机后通报;
2.要求立即改正:发现违反作业指导书或者操作工艺的情况时,就地马上要求整改;
3.要求限期整改:过程参数不良,控制图显示有问题时,有权要求生产线限期整改;
4.警告:对偶尔违反操作规程,但没有造成不良时发出警告通知;
5.发出纠正措施要求单:对以上要求改正、整改和警告的情况发出纠正单;
6.跟踪效果:在采取措施后适当的时间进行确认结果和效果;
7.通报反馈:将措施事项向上或相关部门反馈和通报。
第五、评估现有IPQC人员,胜任的上岗,不胜任的离岗。
根据历史工作表现数据和采取民主评议进行评估现有人员,同时现场考核QC手法的使用情况,对不能熟练运用层别法、查检表、柏拉图、鱼骨图和推移图的IPQC视为不及格;书面考试与录像考试相结合,测试其对产品工艺要求、制程要求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达不到规定分数者,视为不及格。三种结合起来,评议、现场考核与考试都不合格者,转岗或离职处理。人数不够时,从生产作业人员中发现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熟悉QC手法的人员调岗到IPQC岗位。
最后,确定配置人数后,差异化与班组配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做事特点,如何与生产班组配置哪些IPQC人员就极为重要,一定要做到互补性,实现双方密切配合的目的。比如:当IPQC组做事风格强势时,与之匹配的生产班组的做事风格就稍微弱势一点;当生产班组长的管理风格说一不二时,与之匹配的IPQC组长,就需要幽默、善于协调;等等。
HR在审核IPQC配置上时,品质部门出于本部门利益出发,会隐瞒一些事情,或者消极对抗,或者找上级施加压力,等等,HR面对这些手段时,一定要采取更合适的手法,化解于无形。一旦IPQC编制确定下来之后,只要生产设备、工艺技术要求没有发生特大的客观变化,不要轻易地变动编制。对IPQC的配置上,对于HR来说,决定成败的是:考验HR人员对车间现场与产品工艺要求的掌握程度。如果在这些方面上不精通,则很容易被品质部门忽悠。案例中的HR通过有效配置合适的IPQC人数之后,其他现象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