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徐志群的空间 > 博客
HR困境与心境
2012-05-15 09:20:39
这篇文章写好有段时间,发表在某人力资源杂志,主要分享HR的困境与心境:自我发展、老板沟通、专业提升三大方面问题及解决之道。世界具有多样性,每个人经历不尽相同,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权当抛砖引玉。

作为国内一家中型管理咨询公司的副总、首席咨询顾问,陈建新于管理咨询界浸淫近二十载,业内亦是小有声名。闲暇之余,他在一家知名人力资源网站担任专家团专家,替读者排忧解难、点拨开窍,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管理实践受到读者的追捧。

因一个项目连续忙了十余日,陈总近二周未登录该网站查看读者来信,根据过往经验,开春之季,有不少读者会和他互动。果不其然,五十几封未读的读者来信静静躺在信箱。轻叹一口气,陈总知道今天的休息又是无望,有些信还得欠着。

随着浏览越多的邮件,陈总脸色逐渐凝重,每年年后,不少人都会规划跳槽,同时出现由于这种欲望引起的各种问题。从来邮而言,今年这个问题似乎更集中、普遍。举例:或许某个人在平时对工作难度熟视无睹,但他看到其它企业同岗位同样的效果可以付出更少的努力,从而引发跳槽想法。在跳槽高峰之际,因大量企业提供着职位,这些职业乍看和他自身能力很符合,像是量身定做,于是内心蠢蠢欲动,自我认为离职的机会成本变低。但他又不是下定决定,而是在跳与不跳之间徘徊,所以引发出大量心理问题。如果职业人可以自我排解及激励,则问题效应会渐渐淡化,不会持续;如果自我心态调整能力较弱,又无宣泄出口,则工作成效降低,长时间甚至影响职业生涯。浏览一通后,陈总选择了三封回复:

 

第一封

 

陈老师:

我叫张明城,是日昌月朋服饰公司的人力总监。从事人力资源也十三年了,自认看透了这个行业,但最近却觉得做HRD没意思,年年重复一样的事情。想去做咨询顾问,又怕理论知识不足;想做猎头,又怕自身行业积累不够;要晋升到副总,感觉遥遥无期,不知要如何是好,恳请老师指点迷津。

 

明城:

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信任,告知你的感受。我将尽力和你分享心中所悟!

人力资源从业者协助整个公司员工做职业规划,在外人眼里他们是专家,对职业锚、职业通道SWOT分析、性向测试、人格理论之类的非常熟悉,不应该存在这些困惑。但真实情况是人力资源从业者也是职场大军的一员,同样会遇到职业问题。职业问题不仅初级人力资源从业者会遇到,其余各层级的从业者都会遇到。世界具有多样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这或许并不是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刚进入人力资源行业时,对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自身掌握的信息少,同时公司现状与日常所学有差距,要求人际关系处理强,这类人处在非常迷茫时期。

进入人力资源行业五、六年后,对专业有了较深的认识,有时又觉得薪资比其它部门低,但转行又患得患失,恰逢结婚生子阶段,对经济压力要求大,不太可能异地工作,这期间属于犹豫阶段。

进入这个行业已经十余年了,不仅经历了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公司,职位也到了天花板,遇到的问题就像你说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事情已经不能自己决定了。

每个人在不同职业阶段都会碰到不同问题,很顺利转型成功的职业人是少数的,不少人是转型失败者,但更多是在转与不转之间徘徊。你在这个行业已经是资深人士,贵公司在业内也是知名企业,因此相信你对转型机会成本非常清楚。你正处于患得患失之际。一旦有了转型的想法,心中激情重新燃起,或许为此睡不着,或许为此心情烦闷。我这里仅仅提供两点建议以供参考,期望能将你从彷徨的心态中给予自我清晰定位:

1、 认清自我:

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而言,不必太复杂,三者即可:能力、人脉、家庭支持;

A、 能力:我拥有怎样的能力,是逻辑思维?是言语表达?是资料分析?是创新意识?不同公司经历?专业知识……这些能力能否用至转型后?

B、 人脉:我拥有怎样的人脉,众多HR朋友及公司?众多不同行业的朋友及公司……这些人脉能否用到转型上?

C、 支持:我的家庭是否支持我,家庭是否支持是经理人从事自我规划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30-45岁的经理人对此是最为看重,而其它阶段的相对束缚会少些。

2、 提前准备:

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是老话,亦是良言。

A、定好目标:对企业而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战略、清晰的企业定位、清晰的企业价值观及使命,才能使员工有个共同的目标,不会迷失。对个人而言,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给予自我。

B、做好准备:男人四十岁还是黄金期,正是社会阅历及工作经历上升至一个质变时期,正是精力旺盛、思路清晰时。我举个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咨询顾问。咨询行业非常渴求有深厚的理论、丰富的工作经历、清晰的逻辑思维及良好表达能力的从业人士。你说你的专业不够扎实,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可以重新梳理学习人力资源各大模块、可以寻求众多的咨询案例学习、可以参加众多公开课、可以学习MBA课程、可以介入零售行业各部门、可以介入零售行业整个发展历程学习……这也许会耗费你二年时间,但这两年你会过的充实,两年后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相信自己。

希望对你目前的困局有帮助!感谢你的来信。

你的朋友:陈建新

 

第二封

 

老师:

我最近又顶了老板一次,我已经跟老板沟通好了,从这次清明开始,门店员工的三薪全部以所在城市最低工资计算,他已经答应了。但他跟销售部沟通以后,又把三薪的标准调成700元,就是我们的基薪。感觉跟老板沟通越来越不顺畅,这次门店的管理制度调整,他也叫销售部去完成,而且叫策划部参与,但就是不叫我们,这还是总监会议上宣布的。老板平时也不愿意放权。挺烦的,唉。

                                                           迷茫人

迷茫人:

你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使你解开疑惑,不再迷茫!

古人言伴君如伴虎。放眼现在,跟自己的老板共事,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不可否认,有些人非常擅长此项。我也曾有如履薄冰这种感觉,因此对于你的心情是感同身受。

老板这个层面,并不认为职业经理人一定要专科毕业,具备专业性。在他们眼里,有专业是最好,没专业有能力也可:谁能解决问题老板则欣赏谁,这个人跟部门无关。老板也不认为谁跟的久就喜欢谁,而是谁能带来更多创新感觉,他就喜欢谁;老板也不认为谏言多就是好,而是谁能摸清老板性情,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建议,老板喜欢的就是这个人。

给你两个建议:

1、换位思考:

其实你可以以自己为例:是否有这样一个下属,不管从事哪个模块,如果他能解决问题,你会更认可他。他也许是从事招聘模块,但在绩效考核讨论中他的专业及他的见解,使他在那个时刻表现突出,你会记住他。如果他又在薪酬总结、员工关系处理等方面表现出比专职模块的同事有更好的建议时,你则会逐步认可他。有什么事情你会想到他,会让他参与,而不去管他的出身?所以由部门推向公司管理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做的是给老板不同的感觉。

你还可以回想:你在担任主管埋怨经理不放权时,你是否给你下面的专员放了权,你在担任经理埋怨老板不放权时,你是否对下面的主管放了权。

人力资源部有一个胜任特征模型,今天我们不谈理论,但我认为你可以找一个你认为跟老板沟通非常顺畅且受重用的同事,将他作为标杆,了解这个人跟其它人不同之处。当老板表扬他时,你应特别注意是何种行为受到表扬:

是在会议上其它部门讨论时提了个恰当的建议?

是在老板生日时送了个贺卡?

是在部门工作中引入了某种工具?

还是挽留了一个长期不稳定但技术强的员工?

抑或在某个重大项目表现出很好的组织统筹能力?

……

你要做的就是学习他的行为,用在合适的老板身上,在另一个公司时你会用到。

2、提升格局:

更多从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多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放权:老板在创业成长中,看过无数的企业倒闭与重生,所以他需要谨慎放权。因为我们是职业经理人,犯个天大的错误,最多离职,拍拍屁股走人。但老板不一样,他走不了,下面几百上千人等着他。

比如三薪:我无意替老板辩护,反之强烈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行为准则应符合法律法规。但具体到现实,推动老板的工作也许需要额外的技巧,除了从专业知识跟老板沟通:比如直白的告知老板法律规定之外,我们还可以上升至其它公司、上升至整个行业?比如告知老板某公司员工流失率(或行业普遍员工流失率)、某竞争对手福利(或近似行业员工待遇)等,再对比我们长期实施低端的福利待遇而产生的效果,这样是否更合适?

老板看重创收部门,而非成本部门,这是人性。对于工作推动,不必介怀,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及发展阶段中,不同部门的重要性是不一样。其次,任何一个工种的工作都需要决策者协助,决策者不大力推行,任何部门的工作都难以达成。我们要做的就是获得老板的支持,这点需要你持续努力。

最后我个人认为老板是知道企业症结所在的,甚至与你平级部门的不少负责人也知道。但太激进了,有时企业是承受不了这种折腾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谢你的来信。

你的朋友:陈建新

 

第三封

陈总:

我们公司是一个中型的服装工厂,大概580人左右。我是人事行政部经理,最近的工作让我很不开心,感觉事情做了很多,但没有得到认可,非常累,工作很琐碎,需要大量精力,常常加班。我一直在质疑林正大老师的四个角色理念是否正确:战略伙伴、行政专家、领域专家、公关高手;感觉一个都没有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体现,也不知道怎么体现,最近情绪非常低落,工作也受了影响,不知道怎么排解。

                                                            不知道怎么排解

不知道怎么排解:

你好!

非常感谢你想起我。

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在大量的咨询项目中也在不断的质疑:人力资源在国外发展了很久,但传入国内只是一段时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是配合国外成熟的管理体系、用工环境、老板思维等执行,骤然拿至国内不同企业运用,是否可行。

   人力资源部是后勤部门,是服务部门,这一点你应该清醒的知道。但其实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服务部门,不止人力资源部,只不过服务对象不一。做个比喻,你所在工厂的营销部门,他的客户有可能是批发商,有可能是代理商等。只有更好的服务批发商、代理商,公司的产品才能更好的销售。对于批发商、代理商而言,贵司销售部是服务部门,只有更好的、恰当的并且是控制成本的满足客户,工作才能推进。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人力资源是一种营销活动:把员工当作你的客户,你所要做的就是销售各种想法、理论、方案、体系等,并让客户获得价值,提升客户满意度。

在工作中,每个工种都会遇到困难。不止你委屈,或许你公司的销售人员更委屈,由于企业小,产品没有知名度、福利又差、公关费用也少,也许销售人员跑了半天,客户连冷屁股都不让他贴,坐了半天不见人,这种委屈更大。

人力资源在中小型私企的地位确实不高,主要体现在他的职能、他的价值。相比创收部门而言,人力资源部是成本部门;相比研发部门而言,人力资源部是定性部门,很难量化。但企业终究是要向前发展,随着你的努力:企业的流程会越发完善,企业的架构越发成体系。你要做的就是以下两点,以不变应万变:

1、 努力充电:

多学习人力资源各模块知识,多学习中小企业运作案例,多了解其它部门,多学习该部门日常工作;你应该清楚知道,你不只做办公用品买卖、食堂管理及招聘面试,你还要做更深入的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及成本管控等。你应自问是否了解你企业的运作,是否知道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学以致用:

中小企业有非常多的不足,你不仅要对自己创新,还要在这家企业创新。信息是不对称的,在别的企业、其它行业已经成功运用并落后的管理模式或许在你的企业属于创新,属于第一次运用,正常而言,他应该是成功的。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把听到、看到的成功模式移植到你的企业,你最终会发现,不断的小创新,不断的运营小灵感,最终会汇聚成你企业独有的成功模式,也会塑造你在公司中的形象与地位。

你的价值与地位,体现在你自己的表现。加油。感谢你的来信。

你的朋友:陈建新

 

    终于回复完信件,看着窗外渐渐西斜的夕阳,陈总坚信,人力资源的明天最终会到来:人力资源在中国发展日渐成熟,本土成长的职业经理人也不断增加。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半衰期比其它职业都要长,因此,衷心希望有越多优秀的经理人能坚持前进。

笔者联系方式:cba2001@163.com  欢迎交流。如果有转载的朋友,请尊重我的知识产权,至少先联系我,转载时注明作者姓名——徐志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