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行政策,在某些临界点会产生“年终奖越多,税后所得越少”问题,换言之,用人单位多发给员工年终奖,但员工到手的却少。这个区间就称之为年终奖的无效区间。年终奖的无效区间计算方法如下:
级数 |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1 |
不超过1500元的 |
3 |
0 |
2 |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
10 |
105 |
3 |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
20 |
555 |
4 |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
25 |
1005 |
5 |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
30 |
2755 |
6 |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
35 |
5505 |
7 |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
45 |
13505 |
由上表可知,第1级的临界点是:1500*12=18000元;
第2级的临界点是:4500*12=54000元;
第3级的临界点是:9000*12=108000元;
第4级临界点是35000*12=420000元;
第5级临界点是660000元;
第6级临界点是80000*12=960000元。
把年终奖的金额假设为X,先来计算第一个临界X的区间,也就是说当X超过18000时,有一个区间税后收入会比税前18000时要少,这个区间到哪一个值结束呢?当然是这个值的税后收入和18000的税后收入一样时达到临界区间的上限了。
第一个上限X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X-(X*10%-105)=18000-18000*3%
第一个X=19283.33元
同理,第二个上限X的计算方法:X-(X*20%-555)=54000-(54000*10%-105)
得出第二个X=60187.50元
第三个上限X的计算方法:X-(X*25%-1005)=108000-(108000*20%-555)
得出第三个X=114600.00元
依次类推。
根据以上两步的推算,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的年终奖的无效区间可总结如下表:
级数 |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年终奖临界点(级数起点*12) |
年终奖筹划点 |
年终奖无效区间 |
1 |
X≤1500 |
3 |
0 |
|||
2 |
1500﹤X≤4500 |
10 |
105 |
18000 |
19283.33 |
18000-19283.33 |
4 |
4500﹤X≤9000 |
20 |
555 |
54000 |
60187.50 |
54000-60187.50 |
5 |
9000﹤X≤35000 |
25 |
1005 |
108000 |
114600.00 |
108000-114600 |
6 |
35000﹤X≤55000 |
30 |
2755 |
420000 |
447500.00 |
420000-447500 |
7 |
55000﹤X≤80000 |
35 |
5505 |
660000 |
706538.46 |
660000-706538.46 |
9 |
X>80000 |
45 |
13505 |
960000 |
1120000.00 |
960000-1120000 |
注:在年终奖无效区间内,企业多发奖金额,但员工税后领取的数比未多发少 |
根据现行政策,经过推算可以查找出年终奖的6个无效区间。如果用人单位发放的年终奖在无效区间内,则呈现双输局面,即用人单位多发了年终奖,但员工得到的年终奖反而更少了。因此,用人单位在计发年终奖时一定要避开无效区间。
其实,年终奖不仅存在无效区间,显然还存在低效区间,比如用人单位避开无效区间,向劳动者支付19284、33元年终奖,虽然跳出了第一个无效区间,员工得到的年终奖比18000元要多,但是员工最后到手的年终奖只比18000的年终奖多0.897元。显然,相对于支付18000元的年终奖,用人单位多支出了1284.33元,员工最后到手的只多拿了不到1元。我们可以将相对于年终奖临界点,企业多发奖金额但员工实际多领取数少于多发数的50%的这个区间叫做低效区间。年终奖低效区间的推算方法如下:
我们将员工多领取的年终奖金达到用人单位多发数50%的这个奖金数额设为X
第一个上限X的计算方法是:X-(X*10%-105)-17460=(X-18000)*50%
得出第一个低效区间的上限值是X=20887.5元
第二个上限X的计算方法是:X-(X*20%-555)-48705=(X-54000)*50%
得出第二个低效区间的上限值是X=70500元
第三个上限X的计算方法是:X-(X*25%-1005)-86955=(X-108000)*50%
得出第三个低效区间的上限值是X=127800元
……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推算
级数 |
奖金发放级距 |
年终奖筹划点 |
年终奖无效区间 |
年终奖低效区间 |
1 |
不超过18000 |
| ||
2 |
18000.01—54000 |
19283.33 |
18000.01-19283.33 |
19283.34-20887.5 |
4 |
54000.01—108000 |
60187.50 |
54000.01-60187.50 |
60187.51-70500 |
5 |
108000.01—420000 |
114600 |
108000.01-114600 |
114600.01-127800 |
6 |
420000.01—660000 |
447500 |
420000.01-447500 |
447500-516250 |
7 |
660000.01—960000 |
706538.46 |
660000.01-706538.46 |
706538.47-861666.67 |
9 |
超过960000 |
1120000 |
960000.01-1120000 |
1120000--2720000 |
例:A与B两人年总收入一样都是10.2万元,A每月发放工资4000元,年终奖发放54000元,B每月工资发放3999元,年终奖54012元。
A的所得税为
年工资纳税:〔(4000-3500)*3%〕12=180元
年终奖纳税:54000*10%-105=5295元
合计纳税:5475元
B的所得税为
年工资纳税:〔(3999-3500)*3%〕12=179.64元
年终奖纳税:54012*20%-555=10427.04元
合计纳税:10427.04元
两人总收入一样,由于月工资与年终奖搭配不同税相差:4952.04元
通过上面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现行政策针对年终奖的纳税计算政策的特殊性,为实现劳资共赢,除了需要对年终奖进行税收筹划,以避免年终奖的无效区间和低效区间。其实,年终奖与用工资之间也需要进行合理筹划,以达到节税和劳资共赢的目的。
1、当员工月工资低于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时的筹划策略
例:小王月薪为2000元(已扣除“三险一金”),年终奖为20000元。年终奖有两种发放方式可供选择,具体税负分析如下:
方式一:年终奖一次性发放:[20000元-(3500元-2000元)]÷12=1541.67元,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105。则小钱应缴纳个税=[20000-(3500-2000)]×10%-105=1745元。
方式二:若年终奖分12个月发放,即每月发放1666.67元(20000元÷12),一年应缴纳个税=[(1666.67+2000-3500)×3%]×12=60元。
两种方法对比,方式一比方式二多缴税1685元(1745元-60元)。
2、当员工月工资低于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时的筹划策略
例:若小李月工资11000元(已扣除“三险一金”),年终奖为24000元。年终奖有两种发放方式可供选择,具体税负分析如下:
方式一:若年终奖一次性发放,24000元÷12=2000(元),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105;则小钱全年缴纳个税=[(11000元-3500元)×20%-555]×12+(24000元×10%-105)=945×12+2295=13635元。
方式二:若年终奖分12个月发放,即年终奖每月发放2000元,一年应缴纳个税=[(11000元+2000元-3500元)×25%-1005]×12=1370×12=16440元。
两种方法对比,方式二比方式一多缴税2805元(16440元-13635元)。
综上,年终奖与月工资搭配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根据我国现行的法规政策,年终奖与月薪之间的优化搭配可以总结为下表:
附:年终奖与月薪优化搭配策略一览表
月应纳税所得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级距 |
年薪范围 |
月工资范围 |
年终奖范围 | ||||
起 |
中 |
止 |
起 |
止 |
起 |
止 | ||||
X≤1500 |
3 |
0 |
1500 |
0 |
60000 |
78000 |
0 |
5000 |
0 |
18000 |
1500﹤X≤4500 |
10 |
105 |
4500 |
78000 |
114000 |
150000 |
5000 |
8000 |
18000 |
54000 |
4500﹤X≤9000 |
20 |
555 |
9000 |
150000 |
204000 |
258000 |
8000 |
12500 |
54000 |
108000 |
9000﹤X≤35000 |
25 |
1005 |
35000 |
258000 |
570000 |
882000 |
12500 |
38500 |
108000 |
420000 |
35000﹤X≤55000 |
30 |
2755 |
55000 |
882000 |
1122000 |
1362000 |
38500 |
58500 |
420000 |
660000 |
55000﹤X≤80000 |
35 |
5505 |
80000 |
1362000 |
1662000 |
1962000 |
58500 |
83500 |
660000 |
960000 |
X>80000 |
45 |
13505 |
>80000 |
|||||||
注:1、当扣除社保公积金后的工资薪金总额处于上表中各级次“年薪范围”的起点数与中位数之间时,先确定年终奖的起点数,剩余再按月平均确定月工资数; 2、工资薪金总额处于各级次的“年薪范围”的中位数至终止数之间时,应先确定月工资的终止数,剩余再确定年终奖数额。 |
如:以年薪10万为例,这个数字位于第二档的78000元的起点数至中位数114000之间,应先确定年终奖的起点数,即年终奖应定为18000元,剩余82000元平均确定为月薪数,即82000/12=6833.33元。这样年终奖18000适用的是3%的税率,而月薪6833.33-3500=3333.33元,适用10%的税率,总体纳税额比较少。
作者简介:石先广 上海同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