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傅高义写了一本《日本第一》,可是,现在日本的经济怎么了?有人说:当代经济中国是稳居第一;可是,中国第一以后,会不会一段时间又不行了;又变成说是印度第一呢?所以,第一代表什么?第一有那么重要吗?也许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居于领头羊时,有什么可以贡献给全世界的呢?整个中国发展起来居于领先地位以后,我们的贡献在哪里?
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已经差不多500年了,当代世界经济走到现在也差不多接近500年。这五百年来,我们在器物上是有不少的进步,物质更丰饶了,我们个人也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放大自己。但是越富裕,我们却越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如何自我节制欲望。也许精神上的修炼,以及坚持传统文化的理想精神,才是作为一个人的天职。
今天早上有学员说,韩国前总统自杀了,有人说陈水扁为什么还不去自杀呢?所以韩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其实,陈水扁也想要绝食自杀,可是台湾的法律却不允许,所以领导人出了问题,连自杀的自由都没有。也许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法律的问题,而不是文化高下的问题,何况韩国文化根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展现,这是题外话。
我今天要谈的是全球化下的人事管理精神。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全球化。从历史上来看,全球化目前已经是第三波了。全球化为什么重要?好比流感从墨西哥开始,一下子就传到全世界了,我们都会受到波及,连我们从台北飞到上海,就只因一个旅客发烧,就被隔离了。所以,全球化对每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全球化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全球化的第一波,有一种说法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的,但中国人的观点也许会认为始于成吉思汗的西征,成吉思汗西征把中国的器物带入欧洲,也把欧洲的一些东西引入中国。第二波是郑和下西洋,不过,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使得中国成为海权国家,因为明朝采取海禁政策,对海权没有像欧洲人那样重视。
《地球是平的》作者Friedman则说,第一波是欧陆海权的扩张,第二波则涉及东、西印度公司的东征西讨,以及多国籍企业的兴起。全世界许多人都觉得企业全球化是好事,公司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但对我们学组织学的人来说,是有某种程度的担心,因为组织大到一定的程度,人是没办法驾驭的,这是很危险的,就像这次金融风暴,杀伤力就很大。
目前已经到了第三波,由于因特网的兴起,全球缩小成一个地球村。看起来,中国崛起也是一个事实。可是,问题在于,当中国变成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后,如何去带领这个世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因为如果要我们带领、引领这个世界,我们会把世界带到哪里去?是提升呢?还是沉沦?是开创呢?还是毁灭?这些才是更大的挑战。
谈了那么多,什么是全球化,我们就给全球化下个定义,这是指在科技进步下,人员、商品、资金及信息的快速跨界移动。在这种快速跨界移动的状况下,究竟全球会融合在一起,或是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究竟是地方全球化呢?还是全球地方化?这是当前大家最关心的议题。前者有人称之为全球的加州化,全世界的人都像加州人一样生活,大家都聚集到一个类似的大旗之下,就像“麦当劳的图像”一样,通过复制,实现全球化的扩张。后者是指全球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不但不会变得越来越一样,反而会变得越来越不同。这又叫做 “可口可乐的地方化图像”,就像可口可乐在全球每一个地方的配方不同一样,需要根据当地居民的口味与需要来调整。
上述争论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大家是已经有一些共识,认为在全球化之后,各地文化会更受到尊重,会强化差异,而不是变得越来越相似。也就是说,西方的个人主义在全世界其他地方不流行、北美的领导理论不见得适合其他地方;而且,当欧洲殖民主义结束,美国霸权没落,植根于历史、习俗、语言、信仰及制度的各地本土化,必然会更加抬头。
也许,过几十年以后,全世界的公司不见得完全以英文作为通用语言,可能有许多公司是讲中文的。历史上,以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是近百年来才兴起的。中古世纪最常用的是拉丁文,拉丁文最流行的时候,法文是低俗的;可是,后来,法文变成通用语言;当法国慢慢衰弱时,英文又起来了。现在,不知道英文还能够统治全世界多久,但大家都已经开始学习中文了,就表示中文在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世界通行语言。因此,历史是一直在演变的,也许以后看来,2009-2010年就是一个分水岭。
换句话说,在全球化以后,每个文化都会接触到其他文化,就会突显各地文化的特色与差异。我记得曾遇到一位在哈佛教书的台湾教授,他说他在美国教书很久了,但讲的英文是带有中国腔的英文,所以老美就觉得说:他不是老美,是老中;但回台湾时,台湾的人又会认为他是外省人;来到大陆,又被视为台胞,或者说他是华裔美国人。所以,他说他就像一位东西南北人,每个不同背景的人对他都有不同的想象。换句话说,“我是谁”、“我如何被界定”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总之,在面对不同文化时,我们很容易突显我们跟他们的不同。这种不同,在第二代移民身上,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以英国地铁爆炸案而言,作案的是巴基斯坦的第二代移民,他们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英国人。第一代移民,总是要想办法改善生活,所以想要融入英国当地社会;但是当生活改善之后,第二代移民之认祖归宗的动机就会变得强烈,甚至做出支持基本教义派的恐怖攻击行动。
另一个是中国的例子,当美国的星巴克咖啡,把店面开到故宫里面时,就受到许多中国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故宫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最辉煌的载体,是中国的象征;而星巴克则是美国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代表。因此,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或更恰当的模拟,是当我们说要把中国的连锁茶馆开进法国的罗浮宫时,法国朋友可能会说:噢,你太有幽默感了。同样地,麦当劳、迪斯尼在法国,也都曾经受到很大的排斥。
所以,在全球化之后,某一个文化的象征要进军到另一个文化或地区时,是需要考虑文化是否冲突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是非常多元的,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的特色,应该都要受到尊重,不要将我们的文化要求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种特色,可以由一个笑话反映出来:联合国为了解决全球粮食短缺的问题,征求各地小孩代表的意见,问题是“针对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很多代表举手提问,第一个问:什么叫做粮食?你们一定知道,这应该是非洲的代表;第二个问:什么叫短缺?毫无疑问,这是欧洲代表;第三个代表问:什么叫做请?对,是拉丁美洲的代表;第四个问:什么叫其他国家?是的,这是美国代表,做为一个举世超级强权,常常是没办法想到其他人的。最后一个代表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这是亚洲代表。亚洲是后进者,所以都是跟着做的,不知道自己的主张在哪里?换言之,中国崛起虽然不容易,但也不顶难,因为只要抄第一名的就可以了。以上虽然是个笑话,但却也反应了全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今天在烟台万华参访时,有人问万华的未来挑战是什么?同样地,中国未来的挑战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当没有对象可抄的时候,怎么办?中国自己当老大时怎么办?总之,整个文化全球化的结论是:文化走向更多元,并助长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各地人民要尊重全球不同文化或地区的各自特点;文化同质能够助长不同人之间的凝聚,而文化异质则加深不同人民之间的裂痕。另外,重要文化的光辉也依然灿烂,不会因全球化而消失。什么是重要文化,过去历史学者区分为五大文明,像中国文明就是其中之一;或五大宗教,儒教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则可用科学方法来作调查,再根据文化维度来区分,而可以分成种种不同的文化群。
文化冲突与融合
这种文化特色,反映了每个群体所坚持的价值观与基本假设。例如:人本心理学中,认为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像我们学心理学的,就不会把人当成是一种资本或者一种资源,也不会把人当成是一种机器或工具。这里面的基本价值观与经济学是不同的。另外,许多企业都说他们的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可是,在金融危机下,他们却一下子裁了几千人,他们的以人为本在哪里呢?也许,应该采取有些公司的做法,大家一起共体时艰,集体降薪,而且降薪当然应该从老总开始;员工降10%,高层降50%,甚至不拿钱。其实拿1块钱的CEO很多,因为他有股票有分红,所以不拿钱也影响有限。
所以文化是有一个硬壳,或叫做深层结构,它不容易被改变。像文革时批孔扬秦要消灭传统中国文化,但消灭了吗?不但没有消灭,现在反而成了一个大热门。所以说,革命革了五十年,一觉醒来回到革命前。
就管理实践而言,文化有那么重要吗?有一位CEO说,管理实践中,有95%全球是类似的,只有5%有文化的差异,可是,这5%却主导了95%的管理实践,所以文化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我认为多元文化世界的真正理想,是比较像一个拌上调味酱的色拉盘,而不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应该认识彼此,应该了解对方,假使无法互爱,至少应该学着互相容忍。当每个文化的贡献都能受到珍惜,则差异将成为一起学习与互相滋养的活水源头这,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
那么,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呢?西方的文化特色又是什么呢?中国文化的特色是天人合一,讲融合,讲集体主义;西方强调人定胜天,讲竞争,讲个体主义。(见图一)李安的断背山影片没有拿奥斯卡奖,因为奥斯卡把最佳影片颁给Crash,它一分钟就出现一个冲突,冲突接二连三。可是,李安却把冲突降到最低,总是呈现空阔无比的天,消融所有的人间冲突,但在柔情似水中同样拥有无限的张力,这就是东方的美学。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系统孕育出不同的审美观,展现不同的人生观、宇宙观。可是,我们现在却把这些自己传统的东西都丢了,不想要了。
上次我去天津开会,天津修了一座金碧辉煌的桥,好像是模仿巴黎塞纳-马恩省河的亚历山大桥,但放在中国的土地上,我怎么看都不伦不类,一点都不搭界。我们今天讲创新,不是这样抄袭模仿的,我们不能只是“中国制造”,而不往“中国创造”前进,难道中国人的刻苦耐劳就展现在这方面吗?一天做24小时赚一点微薄的利润,就已经满足了吗?这种抄袭模仿的时代,要尽快让它过去。
关于创意,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举例来说:茶是中国的东西,牛奶是英国的东西,牛奶加入茶成为奶茶,英国人喜欢喝奶茶,所以中国的茶叶就全世界卖;台湾人又加了用树薯粉做的小丸子,就又变成珍珠奶茶,也是全世界卖;汉堡也是一样,是个洋玩意,用米来做就成了米汉堡,在台湾也是大卖!
现在这个时代,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经济理性,我们不好说它已经是穷途末路,但至少已经产生了不少的问题。经济理性的逻辑是:财产私有、利润导向、自由竞争、消费主义及技术优先等,而产生了种种的限制,像物竞天择、贫富不均、人际压力、破坏环境、工作异化等等。比如,我们一直技术更新,干细胞出来了,一段时间后,也许人造人就会出来了,但人造人对人类的前途是好还是坏呢?一直发展与追求欲望的无限满足,是好还是不好呢?这也许会使人类步入竞争至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可是,做生意需要走到这种赢者通吃、输者赶尽杀绝的局面吗?这种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好吗?
以前我在法国一个镇上待了一年,一条街上有三家面包店,其中一家老板特别认真,技术特别好,做的面包特别好吃,另两家就比较一般。所以我大多在好的这家买,可是,一到5月,最好吃的面包店就关门了,因为老板去休假了,只能到其他两家去买。为什么呢?因为这家老板考虑其它两家面包店也要做生意啊!所以,这家面包店老板就提前休假,留人活路。当大家能够互相考虑时,也就能够当好邻居,和睦相处地生活。
这是很重要的和谐概念。我们不要把竞争、贪婪当作美德,认为一定要竞争,一定要利润极大化,才能过好日子,这样做不但不能带来快乐,反而会永无宁日。所以,美国哈佛大学大一新生,最受欢迎的三堂课之一,就是快乐学。有一个研究也说,每月收入超过1,000美元以后,再增加的钱与幸福感无关。这很对,人真正的需要其实不会超过这个标准。
源头还在传统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大家不要把这种金融风暴看成是一种小感冒、独立的单一事件。事实上,这种经济理性的病根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人太健忘罢了!从1550年法国皇室债券热炒风潮、1639年荷兰郁金香事件开始,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风暴,九十年代有1990日本银行体系崩溃、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亚洲金融风暴,然后是2008全球金融风暴,这种风暴的存在已经有500年了(见图二)。所以,从历史上看,全球金融风暴并不是单一事件。如果我们的想法不改变,在中国产生经济危机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经济理性已经把投资变成投机了,有人说,在华尔街,投机最初只是一种感觉,也可以是一种感受;后来变成一种习惯,然后再提升为一种激情。主要的激情就像亚伦的蛇形神杖,会吃掉其他次要的激情,并变得更强烈。最后,这种激情会比愤怒更强烈,比妒忌更折磨人,比贪婪更信心不足,比爱情更撩人心弦。所以价值10块钱的就可以把它炒到1000块,再利用巧妙的手法让大家跟进。可是,没有基本面的股票,不就是一张废纸吗?可是大家却像洛阳纸贵一样地狂买。合理吗?资本市场是这样,在企业组织里又如何呢?
这是几米画册中摘出来的几段话:迭罗汉你喜欢站在哪一个位置?最上的会摔得很惨,最下的会被压得很痛,中间的又似乎不够刺激!或者像人梯;你踩我、我踩你往上爬,大家踩来踩去也就习惯了,希望往上爬的人是我,被踩得扁扁的人是你。这反映了组织结构中的理性逻辑,你争我夺、尔虞我诈,这难道是我们要的生活?
其实,经济理性的限制,先知早就指出来了;这种洞见,韦伯(Weber.M.)在19世纪末期就看出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就像庞大的宇宙,是一个牢不可破铁笼。每个人都必须正视这种严峻形势,而且需要拥有更崇高的理想,才能从铁笼中获得解放,得到自由。这个崇高的理想,就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它是一种禁欲的思想,就是说人类欲望必须要加以控制,否则,资本主义的本质必将助长末代人的出现,这种人除了急功近利、积极享乐之外,将毫无灵魂可言。而这种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却自以为攀上了人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种想法,美国的社会思想家贝拉(Robert Bella),也有传神的描写。他在探讨日本的崛起时,说:财富与权力的无止境积累,不仅不会导致一个完善社会的诞生,反而会从根本上逐渐破坏每一个现实社会所必须的条件。他强调,我亲身遭受过用手段来取代目的、或试图使手段变为目的之痛苦,这就是现代化病状的根源所在。既然如此,应该怎么办?当经济理性或西方的人定胜天逻辑走到一个尽头,接下来要怎么走?我认为也许拥抱华人文化,迈向和谐共生是另一条出路。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一定要用它来取代人定胜天的逻辑,而是说两者都可以并存,彼此互相攻错,截长补短。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展现一种致中和的世界观,这也是中庸所强调的和谐,包含自然系统、空间系统、人际关系等等的和谐,所以有时间的和谐、空间的和谐;身体内在的和谐、外在的和谐;人间的和谐、超自然的和谐等种种的和谐。在讲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类似镶嵌在网中的一个结点,这张网构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解读这张网呢?也许需要掌握两个维度,其中一个叫尊尊法则,另一个叫亲亲法则,两个经纬构成了中国人际关系中的那一张大网,每个中国人都无所遁逃于这张网中。
尊尊就是关心双方的尊卑上下,五伦除了朋友以外,其它的父子、君臣、夫妇、兄弟都有上尊下卑的关系。整个社会是建立在人际伦理基础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尽他的本份:所以父慈子孝,是指父母要照顾子女,子女要孝顺父母;兄良弟悌,哥哥要像个哥哥、友爱弟弟,弟弟也要恭敬兄长等等。所以,每个人都要尽他自己的本份,而不是追逐权力。
具体放到企业来谈,第一是说,这张人际网是可以自由伸缩的,有能力做大的话可以照顾更多人,做小就照顾周边的人,再小,收掉也没有什么关系,尽自己应尽的本分就可以了。第二点,尊贤为大,能力比较好的人,我们要尊重他,让他多做一点事,照顾能力较弱的人;而能力较弱的人则需要听命行事。
亲亲就是考虑双方的亲疏远近(仁),由亲及疏扩展开去,选择适当的交换法则(义),并在交换后做出恰当的反应(礼)。不管是尊尊或亲亲,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就是每个人都要尽本分,强调自我修养。西方常常是透过法律、外在的控制来约束人的行为的,但中国则强调“居仁由义,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基本的观点是讲求仁义,因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生意讲究的是利在义中,并推己及人。
讲得更清楚,做生意的目的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货殖利生,是因为我们做得够好,能对消费者或人类有贡献,对社会有价值,所以才需要经营企业。在商品逻辑中,中国五千年来常常谈的一件事,就是义利之辨,这是指道义与利益何者为先呢?何者较为重要?依照儒家的要求,是强调利在义中,因为先义后利,才能义利两得;如果见利忘义,则两者都会落空。义是正当的行为,一定要利人利己,而不是利己利人,因为利己利人永远不会利人,利己永远利不完。同理,必待有余而济人,永无济人之日。就是说等有钱再做善事,这种善事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且也不见得是真正的善事。
现在大家都说比尔盖兹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慈善家,是这样吗?至少我是不相信的。要所有人把他口袋的钱都掏出来给他,然后再以赚来的钱做善事,这就是全世界第一的慈善家吗?为什么他不干脆直接把软件公开给大家用?为什么他的产品,前后几代都无法兼容?大家一定要抛弃旧版,去购买新版的产品,原因何在?他是真正关心消费者吗?真的关心人类的福祉吗?这是一个企业家的典范吗?如果不是,什么才是一个CEO必须要有的基本修养?
我们说医生要悬壶济世,做企业要厚殖利生,济世与利生才是目的,所以要修身以道、乐群以道、济世以道。也就是说,除了刚才谈的亲亲与尊尊以外,中国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志向,就是立人道于天道,就是要达到像天一样高的境界,所以,中国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止于至善的文化,具有相当大的理想性格。
换言之,领导的根本,就在于德行,其它都是一种手段。领导的德行结构,从诚信不欺、心胸开阔、以身作则等等到兼善他者,都反映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胸怀抱。
什么叫修身以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谈的是个人修养。要如何修养呢?“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好学、力行、知耻,是修身的三种实践。换句话说,当一个企业家不能为社会谋福利时,就应该要知道这是一种耻辱。其次,是乐群以道。作为一位领导人,要激励同仁向上,建立有理想性格的经营团队,使更多人发挥潜力,造福利害关系人。三是济世以道,就是发挥民胞物与的精神,要宽厚待人,能够帮助别人就尽量帮助,并由周遭的同仁、顾客开始,扩大到更广大的人群,例如同仁的家庭、社会的其他人等等,而像天一样地使万物成长。所以,这也许可以称之为天天法则,像天一样地崇高,滋养大地。
如果所有的人都受到这种兼善领导与止于至善文化的影响的话,则每个人应该都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也就可以达到一种没有管理之管理的境界,就是监督控制少,而自主管理多。既然如此,控制人的管理制度就会显得多余,组织就会变得简单,但仍然可以发挥很大的力量。也就是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样一来,领导者将会变得很悠闲,不需要讲太多话,也不需要发号施令,但什么事情却都做得很好,所以百姓皆谓「我自然」。因为大家都做得很好,所以看起来并不太需要领导人。总之,默默无闻、总是做对事情的领导者,是比力挽狂澜的英雄难得。
也因此,我们说整个中国人的和谐观是西方竞争观的极致。就像《老子》所说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处于这种止于至善、力求简单的文化之下,人事管理的精神会是什么呢?组织成员是怎么界定的?组织是什么?管理者应有更好的想象。过去,我们把组织成员当成机器、顾客、员工;现在,我们又把他当成资源,当成资本,这样足够吗?这是我们要的吗?英国的韩第(Charles Handy)说,公司应该比较像一个社区,每个人都是社区的居民,没有高下之分。也许我们也可以说,公司要更像是人间净土,在里面大家是好同事、好伙伴,每个人在这里总是可以各适其职、各安其分,都能贡献一己之力,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总之,这里面总是有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个想象的空间也能让企业文化不断提升,生生不息,并造福人类万代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