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耳朵一新的空间 > 博客
知行合一——从王守仁、曾国藩到胡雪岩
2011-06-28 19:47:23 |

知行合一——从王守仁、曾国藩到胡雪岩

/耳朵一新

 

        上下班途中无事,下载了三部与历史相关系列小说在手机上。以为是打发无聊时光,却也收获颇多。

 

读书偶得

        最先看到的是《明朝那些事》。从第一部始,明朝的历史换卷徐徐展开,明君名臣,忠诚奸诈,勇敢懦弱,强悍隐忍,宦海沉浮,国运兴败,波澜壮阔的大事件,细微入里的小细节,严肃的正史,趣味的野史。一件件,一桩桩,感触良多:一方面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大势所趋;一方面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坚定,有了更多的宽容。在这段几百年的历史中,走过了无数的人,在我心里留下了最深印象的是“王守仁”,总结收获也只四个字:知行合一。

        接着翻阅了与胡雪岩相关的三本小说。文笔谈不上,而行文过程对于主角的认识摇摆不定,导致行为上有些矛盾,同时过分强调官商勾结,对于其经商的技巧落笔太少。虽说如此,收获还是有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冒险精神,做人与做事的关系。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胡雪岩在当代备受推崇,通过这三点对照便豁然开朗了。

        现在在读的是《曾国藩》三部曲。全篇下来,对于曾国藩的成功大体是这样的观点:时势使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书中的曾国藩是一个懦弱的文人,稍有打击便打算投河而死。武战,谈不上谋略,都是以人数占优的打法;为官,从来都是保守退让。如果有什么成功的地方,也仅仅是三方面:做人、行文和选人育人。其实这样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曾国藩,我愿意用“大智若愚”,又或者“难得糊涂”。知自己不善武战,便用可战之人;而对于为官的保守和退让——特别是与洋人打交道上,其实我实在想不出在当时除了“委曲求全”之外别的什么办法,难道为成就个人身后名加速亡国的进程?

 

王守仁与曾国藩

        三套书,互相比照之后,对于许多东西有了更深的认识,紧要处有两个:对时势的把握和知行合一。时势包括两方面:一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二则认清并把握现有时势。譬如明朝舞台上走过的生旦净末丑,不过是在时势之下行为处事;又如胡雪岩行官商勾结之事,是时代的大潮流,经商不是做文人隐士,强调的是入世不是出世;而曾国藩认清了太平天国必将灭亡和洋人强大的时势,所作所为不过是潮流之下保持暗流涌动的权宜之计罢了。

        相比时势这样的宏观概念,知行合一是个人的,是私密的,是每个人行为之细微处,但最终会对个人在时势下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一直都说“知易行难”,实际上真正的“知”也不是那么的容易。王守仁这个官二代少年立志做圣人,经历磨难,似释迦牟尼般苦行之后未得真谛,却在菩提树的宁静冥想中,最终从朱子的格物致知中觅得突破,写下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千古名句。世上自以为知者甚多,但参透者甚少;世间人人行为,但知行合一者屈指可数。王守仁之后,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一人是曾国藩。洞悉人性之后,舍弃奇淫技巧,一把拙剑走天涯。

 

胡雪岩

        王守仁和曾国藩在传统意义上,或多或少可以定义为好人,但胡雪岩例外。或者说,在我的价值观里,王守仁和曾国藩算的上仁义之人,不管有一些出格的行为和不被认可的东东西,但在总体评价上都与一些传统的价值观相符,但胡雪岩例外。

        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角色代入”。阅读的过程,将自己放到胡雪岩的位置,自以为做不到。比如最初对王有龄的资助,比如打资金流动的时间差同时开展多项业务,比如官商勾结。但不得不承认,和王守仁、曾国藩相比,向胡雪岩学习是在行为上见效最快的方式。便考虑换一种思考方式。

        1、官商勾结。

        这是研究胡雪岩无法绕过的坎。在清朝晚期,官权大而腐败。而商为末,要有所作为,官是人人得勾结,勾结者得利。胡雪岩说过一句话:商人的良心是好好赚钱。这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和企业以“利润最大化”的思想不谋而合。正因为此,官者无底线,制度无底线,商人何来底线?官商勾结在当时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胜任力上来讲,胡雪岩的这个能力应该对应到“资源整合能力”,也就是配置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达到目的的能力。这一点在经商者身上要求很高,比如创业的商业计划书会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资金、团队、技术等等。而作为一个职场人,“资源整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方面这与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对个体在有限资源下的战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洞察力、灵活变通、公关能力、营销能力等方面。

        2、冒险精神。

        冒险这两个自贯穿胡雪岩的一生,从最初的赠银王有龄,到事业初端的多项目开展,再到与各方势力平衡,没有一件事不是在钢丝上走,若一端断裂,全盘皆输。很多时候,说起冒险精神都以为是赌博,或者是在红线上走。其实胡雪岩的冒险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足够的信息和自己的商业嗅觉。

      人在决策时的状态可以根据信息量和风险偏好两个维度分为四类,高风险、高信息要求,高风险、低信息要求,低风险、高信息要求,低风险、低信息要求。又由于个体知识、素质和直觉的差异,每个人的决策要求是不同的。胡雪岩应该是高风险、高信息要求的人,这个高信息要求不是要求完美的信息,而是得到胡雪岩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在每次做决策时,胡雪岩都会明察暗访的方式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再加上平常积累得来的商业嗅觉,所谓冒险就不是赌博了。

        这对于当代经商者来说,是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的。风险偏好是个性问题,强求不得,但信息要求关键不是信息量,而是“要求”上,即要求什么样的信息。这需要一个良好的思维框架。而商业嗅觉也是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学习得来的。

        职场人也许面临的决策难度会低很多,但随着职位的提高,决策的难度越来越高,而冒险精神也尤为重要。说实话,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冒险精神的人能在职场这个丛林法则的江湖越混越好。

        3、做人和做事。

        胡雪岩很会做人,也很会来事。在书里面经常说到的是“要把这件事做漂亮”。胡雪岩做人讲究的是底线之上,换位思考。做事讲究的是,别人需要什么,怎么来。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以自己的原则为底线,态度上把自己放低,根据别人需求行事。

        三点之中,有一实践的紧要所在:血性,或者说狼性。“资源整合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的掠夺和占有,冒险是一种决绝,做人和做事则是有自身原则的。没有血性,三者无法做到极致,再如何努力也只是徒有其表。

 

        谈论古文我是不够格的,而对于心学这样一个高深的哲学话题,个人领悟更是谈不上。只是联想到个人成长的话题,以史为鉴,略窥路径。知行合一讲究的是本质,不在于形式。或许我们可以披上胡雪岩的外衣,行王守仁、曾国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