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公开交流平台中都能听到或见到有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探讨,可总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在2010年的汽车行业罢工潮中,许多忠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自身的倒下更加促使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这一自欺欺人的命题。我们是时候审视一下,劳动者究竟应该忠于职业道德还是老板?
忠,其前提是诚实,是心灵上的契约。忠,在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中被异化成为对主子、统治者的膜拜,嘴上高喊着“万岁”,心中却揣着鄙夷。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价值观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诚实,在那个时期就味着牺牲,意味着被出卖。要说在封建时代是孔孟思想主导着国人的主流价值观,那么现在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至少我说不上我们国人现在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但有一点很明显,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的“忠”的人治思维似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源远流长。期望别人对自己忠诚,是深深地烙在我们国人潜意识中的代表性思维。如孩子要忠于父母,老百姓要忠于国家,下属要忠于上司,员工要忠于老板等。忠诚是建立在相互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忠诚本身并无可厚非。
劳动合同制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基于坚实的职业人精神的产物。在中国,几千年文明所沉积下来的人治思维是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得到改变的。人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主子期待奴才们的忠诚。在我们的国人还普遍不识“职业”为何犹物的背景下引入的中国式的劳动合同制就不可避免地遇到种种理念上的冲突。“合同制”,也称契约制,是在主张缔约双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达成合作意愿的表现形式。可这种形式当遇到了满脑子里还充满着施舍与期待报恩的老板时,劳动者就已经处在不平等的境地了。加上新中国教育的长期欠帐,在国人传统的思维中,更多的是诸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从小被灌输的身份概念,而非职业概念。广大从农村进城的劳动者更不知道“职业”为何物。即使是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们亦如此,更何况“农民工”们呢。曾经风光无限的“工人老大哥”称谓被“农民工”一词取代后,“忠于国家忠于党”的无产阶级精神就难于在“忠于家长忠于土地”的农民工们的身上传承了。
职业道德既包含了我们通常理解的职业操守,同时还应包含作为公民的基本社会责任。以我们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职业人作个例比。在职业操守方面,我们应该尽职尽责地充分发挥专业,为老板提供最合适的人力资源规划及日常管理服务,切实做好老板左右手的角色。同时,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又不能盲从于老板。我们要有效地督导老板进行人性化管理,遵守劳动法规,积极地向广大劳动者进行普及劳动法及国家劳动政策的工作。如果同行中有更多的人愿意这样去认知我们的职业角色并身体力行,相信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快就会有质的进步。人力资源人的身体力行也必然有效地推动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意识的提升,并促进老板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于是,基于良好的公民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劳资关系必将趋向真正的和谐。
员工的忠诚应该建立在资本的社会责任之上。当新中国的大地上,天天上演着老板“征服”员工的好戏时,被严重扭曲的是老板们自己的道德与良知。“老板”与“员工”之间只存在着虚空的、没有职业道德约束的那份所谓“格式契约”,而非心灵契约。所以,老板感受不到员工的忠诚就不足为怪了。反过来,请问老板们,当你还不能对自己的道德与良知忠诚时,你拿什么期待你的员工对你忠诚?
在心灵契约仍被尊崇,格式契约还更多只是局限于形式的社会现状下,或许大家会觉得强调职业概念有哗众取宠之嫌。然而,如果我们总是不愿正视问题的本质,天天夸夸其谈于具体的管理工具,而不知该工具的遗传基因,你拿什么来保证引进这些工具的管理效果呢?盲目跟风是做不好管理工作的。所以,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首先让自己心平气和地忠于职业道德,做好该做的事,同时也要求部下要忠于职业道德,而不是天天向自己表忠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劳动者理解“对事不对人”的内涵,让职业人精神逐步在劳动者的心中扎根成长,让尊重职业与劳动蔚然成风,让工人、农民、老师这些崇高的称谓不再是身份标签,而是光荣的劳动者的职业。
请忠于我们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才是对老板和社会最大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