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人本教练模式》一书,颇有启发,加上之前的一些思考,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
姑且把做事(完整的事,而不是事情的细部)分为了三种“力”共同影响驱动,也就是无论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以下几种力量的作用。
思维:源动力。属因的范畴。
行动:牵引力。属道的范畴。
沟通:策动力。属术的范畴。
态度:策动力。属术的范畴。
简单说一下如此划分的理由或者看法。
1、思维:没有思想的人是很可怕的,也是很可怜的。可怕在于受人驱使,不知对错;可怜在茫茫人世,不知方向,不知所措。其实没有思想的人很少,属于极端的情况。每个人的潜能只发挥了一小部分,有人说爱因斯坦的潜能发挥了10%而已。对自我内心力量的不断探寻不该终止,直到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有这种感觉:这个事情不难,只是以前没想做而已。无论你我,都有太多的能力有待挖掘和可以挖掘,换个看自己,现在一次次小的突破就是未来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2、行动:关于行动,关于执行...太多的人讲到了它本身的意义,这个无需多言,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检验一切,严格点说,闭门造成不能算为“做事”。比如把发布这篇文章作为一件事,写出来才算有行动,三个月前的想法充其量能算思考的维度。
3、沟通:一时想不到没有沟通存在会怎样把一件事情完成。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管理沟通已经成为了商(管理)学院的课程之一。此处省略N个字,一是我不太会沟通,二是什么是沟通谁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写这篇文章,此时的文字就是沟通的体现。之所以称沟通为策动力,有效的沟通和无效甚至背道而驰的沟通都是存在的,它能影响事情的发展方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亡国。
4、态度:积极的、消极以及没有倾向的态度在每个人身上不同时刻都存在,态度到底能否影响到事情的过程以及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心态的重要性已经被管理者广泛认可,同样态度影响着事情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还拿发表文章为例,积极的思考可以让文字表达准确些,可读性强些;消极的思考可能导致没有人在读了标题后继续看到你正看到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