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王强博士的空间 > 博客
“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2008-06-05 08:40:23

“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管理就是服务

 

 

传统的管理定义是“经由别人来完成工作”,它赋予管理者“权力”来控制并利用他所管辖的人。基督化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根基立在对上帝主权的尊崇、对人的罪性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上,具体体现为仆人式的领导、企业内外渗透爱心、对权力的制衡、对规则的尊重上。在耶稣那里,对于管理者有更高明的定义——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雅各、约翰两兄弟是加利利的渔夫,他们是在彼得兄弟之后成为耶稣的弟子。他们的母亲是耶稣的姨妈,经常跟着耶稣出去布道,她有一次还请求侄子把自己的儿子在天国里面安排的耶稣的两旁[1]。在《圣经》里是这么描述当时的情景的:

 

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

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我们能。

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

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国以拥有权力的人为领袖去统治人民。但你们中间,却不可以这样。你们中间,谁盼望伟大,谁想做领袖,谁就必须在大家面前毕恭毕敬,做佣人服侍大家。我所以要到世上来,根本不是为了要人家服侍我,而是为了要服侍人家。”[2]

 

虽然耶稣如此教导门徒,但是他的十二个门徒依然互相嫉妒,互相猜忌,他们还是经常发生无谓的争执。有一次,当耶稣领着门徒们走过加利利湖畔时,又听到弟子们的争执。他们争论的问题是:在我们之间,耶稣最看重谁;在即将到来的神国中,谁可以拥有最高的地位。尽管这些门徒已经表示过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上帝,永远跟着耶稣,他们还是不能忘却自己的地位高低贵贱,依然想做领导、当头儿。耶稣再一次这样教导他们:

你们中间,谁盼望伟大,谁想做领袖,谁就必须在大家面前必恭必敬,做佣人服侍大家。我所以要到世上来,根本不是为了要人家服侍我,而是为了要服侍人家。

耶稣等于把“领导就是服务”的真谛向门徒重复了两遍。仆人式领导就是一种高的服侍低的、上级服务关爱下级的倒金字塔管理模式。成都军区刘亚洲将军曾说:西方宗教的神在受苦,人民不受苦。东方宗教的神在享乐,人民在受苦。这就是东西方宗教,最大的区别。要做管理者,就是要做仆人,做真真实实的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帝王。管理的源泉来自威信,而威信来自牺牲奉献。

正如约翰福音12:32:“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领导就是关爱下属、找出并满足下属需求,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自然要牺牲奉献。一旦我们为别人牺牲奉献,我们就能建立威信。建立了威信,我们才是货真价实的领导人。这种领导管理哲学在西方基督教为文化根基的自由、民主国家被广泛运用在政治、经济领域,选举、分权、弹劾、问责、听证等制度就源于仆人式领导。

基督化的管理就是牺牲奉献、关爱下属、尊重人权、基督为门徒洗脚的仆人式领导。仆人式领导在国内基督徒少数企业开始实践开来。如湖南梦洁家纺公司企业文化核心是:在以为基石的付出中成就荣耀。统一的行为规范:1洁身自好;2善待他人;3爱人如己。每个管理者的职责就是真正服务好下属。该公司平一车间7组王三元职员写到:“每个加入梦洁这个大家庭的员工,在其成长过程中,随时都会有人给予无私的帮助,而每个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成员又都以带上一颗真挚、坦诚的心去帮助别人为己任。是相互给予的,正是这样相互之间的无私关怀造就了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执行力最强、全球最大最快的快递公司联邦快递有一个著名公式:P-S-P,员工(People——服务(Service——利润(Profit)。它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关心我们的员工,他们就能为客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而满意度高的客户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业务,从而带来效益。效益再分享给我们的员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一种仆人式领导。联邦快递仆人式领导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员工定位成公司的资产,投资就可以升值。

2SFA—调查(Survey)反馈(Feedback)行动(Action)。对全球每一名员工做不记名调查,请员工对公司的各项情况打分,包括对自己的直接上级以及上级的上级。

3。公司员工每年都要给部门经理打分,以此作为该领导能否获得晋升的重要参考.

 

在耶稣走上十字架之前,他采取为门徒洗脚的动作,最后一次示范“领导就是服务”:

13:2 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  13:3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  13:4 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  13:5 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13:6 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阿,你洗我的脚麽。  13:7 耶稣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13:8 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  13:9 西门彼得说,主阿,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  13:10 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乾净了。你们是乾净的,然而不都是乾净的。  13:11 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乾净的。  13:12 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麽。  13:13 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  13:14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13:15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  13:16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  13:17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翰福音132-17

就此而言,耶稣为一切身为管理者的人树立了一个完善的榜样。这榜样便是任何管理者,都应以服务他人为目的。组织成员看到领导显露出这样像耶稣的特征,他们就会忠心不二、斗志昂扬。并不是说那些门徒永远不会冷却心志,就是使徒彼得也曾经有过跌倒、不再跟从耶稣的时刻。但是,透过耶稣那不朽的爱,彼得终于达到完全忠心、全然委身、不再动摇的地步,以致于上帝可以使用他来勉励那些经历试炼的人。即使在遭受毒打之后,彼得和其他领袖“5:40 公会的人听从了他,便叫使徒来,把他们打了,又吩咐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讲道,就把他们释放了。5:41 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为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5:42 他们就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的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使徒行传)

虽然部分开明的管理者可以例外,但大部分管理者依然习惯于经常使用其权威和权力来“辖制”下面的部属。而耶稣却说,基督徒不应当这样。基督徒管理者要为下属服务,协助他们获得最大的绩效,而且一个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他所服务的对象也就越多,就好像仆人服侍主人一样。人们熟知的政府公务员说自己是人民公仆就是来自《圣经》里的一个要义。

圣经中也提供了反面的案例——管理者不是服务,而是加倍使用权力来控制并剥削下属,结果导致民众背叛他,致使自己的组织衰落下来。下面案例里面的罗波安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就是凡事不听长者的意见,也不听广大群众的呼声,只与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少壮派商议。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这样做是非常愚蠢无知的,根本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组织。

 

所罗门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众人的王共四十年。所罗门死后,他儿子罗波安接着作王。罗波安往示剑去。因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剑要立他作王。

耶罗波安和以色列会众都来见罗波安,对他说:“你父亲使我们负重轭,作苦工。现在求你使我们作的苦工,负的重轭轻松些,我们就事奉你。”

罗波安对他们说:“你们暂且去,第三日再来见我。”众民就去了。

所罗门在世的日子,有侍立在面前的老年人做智囊,罗波安王和他们商议如何回答民众。老年人说:“现在王若服事这民如仆人,用好话回答他们,他们就永远作王的仆人。”王却不用老年人给他出的主意,就和那些与他一同长大的少年人商议,那少年人说:“王要对他们如此说,我的小拇指头比我父亲的腰还粗。我父亲使你们负重轭,我必使你们负更重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我要用蝎子鞭责打你们。”

耶罗波安和众百姓第三日果然来了。王用严厉的话,照着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对民说:“我父亲使你们负重轭,我必使你们负更重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我要用蝎子鞭责打你们。”

以色列众民见王不依从他们,就对王说:“我们与大卫有什么分儿呢?与耶西的儿子并没有关涉。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大卫家阿,自己顾自己吧。”于是,以色列人都回自己家里去了,惟独住犹大城邑的以色列人,罗波安仍作他们的王。

罗波安王差遣亚多兰去以色列人那里去,以色列人就用石头打死他。罗波安王急忙上车,逃回耶路撒冷去了。这样,以色列人背叛大卫家,直到今日[3]

 

结果就是,在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中,只有住在南部的犹大、便雅悯两个支派听命于他。这两个支派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犹太国。其余的十个支派,却并不听命于他,而是将所罗门的一位大臣的儿子耶罗波安拥立为王。他们占据了犹太国国土的北部,继承了以色列的国名。

这样,本来统一的以色列民族,竟分裂为南部与北部,而且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色列民族当然不可能继续繁荣下去了。犹太国和以色列国内部还经常分别更换自己的国王,王朝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后来,各自都走上一段艰难困苦的路程,然后终于相继灭亡。失去祖国的以色列人,重新进入痛苦的流浪时代。

前面这个《圣经》中的管理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管理者没有怀着谦卑的服务心态去领导、去管理,而是采取专制的管理方法,往往会导致员工对管理者的不满甚至强烈的敌对态度。有研究者调研过员工的心态,出现最多的回答是:

“上面的人常常把我们只看作完成工作的工具”;

“老板只要我听话做事,不要我用脑子思考”;

“我工作,但获得奖励的只是经理”;

“他们不关心我怎么想,只关注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管理阶层认为他们有权决定一切,我的工作只是把他们的决定实现出来”。

耶稣非常清楚世俗的管理与领导方法,将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他教育自己的徒弟,不要用权势来辖制、压迫人们工作;领导必须运用他的权威来服务下属。

我们可以按照圣经的精神,为管理下一个定义:

管理就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他们能努力完成工作。

当管理阶层去努力满足下属的需求,不久,他们将会高兴地看到,下属也开始自发自动、热诚而持续地满足经理的需要以作为他们感恩的回报。

耶稣是服侍他人的最好榜样。所以《圣经》呼吁信徒要学习耶稣: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4]。”

 

总之,无论是企业所说的“顾客是上帝”,还是政府所说的“为人民服务”,其中蕴涵的“领导/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耶稣对自己的门徒所说的话语“谁想为首就要做他人的仆人”。封建传统主流文化里则难以孕育出民主、服务的理念。

当今国内企业的管理,主要是以儒家式管理为核心的金字塔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主宰着国内企业文化、影响着社会文化。

儒家思想实际上跟市场经济风马牛不相及,它所导致的企业管理只能是金字塔形的集权管理——圣人至上、唯上不唯下、官僚主义横行、对高层缺乏监督与制衡、视员工为奴隶、视顾客为仇敌。

孔子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在古圣王的盛世, 管理根基建立在圣人的道德上。《论语》寄希望人能成德而成圣,由成圣而主政。而我们知道人是全然败坏的,人的道德是最脆弱的,把企业、国家社会的根基建立在某一两个人脆弱的道德基础上,这就是儒家管理与基督教管理本质区别所在。

基督教认为人的有限性、罪性是根深蒂固的、不相信人可以自己拯救自己。儒家本质上却认为人可以成为神、上帝。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权柄最终交给神一样的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更是把人的自我为主、自我为神、自我为上帝发挥到极致。

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的可能,所以在管理上推崇圣王管理模式,最高管理者惟我独尊、毫无监督、践踏规则,被管理者对圣王惟命是从、阿谀奉承,各管理层欺上瞒下、对上不对下、只会揣摩上面的意思,听命行事,唯老板上级是尊,视顾客员工为敌、官僚主义横行、爱心匮乏、低层员工权利丧失殆尽,最终形成“领导干部帝王化、员工群众奴隶化”的管理局面。

曾国藩推崇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一方面说明他对自己道德修养的严格性,另一方面在他看来中国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圣贤,另一类是禽兽,圣贤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则是禽兽。所以当他成为圣贤的时候,大多数人在他眼中就是禽兽,死不足惜,这句话直接包含的就是蔑视民众、践踏人权的意识,不这样理解我们就不理解为什么曾国藩作为儒家数一数二的圣贤,杀起人来极其残酷,落下“曾剃头”的恶名。圣贤就可以滥杀“禽兽”般的人民,这就是儒家圣王理想的逻辑结果。

儒家的管理到毛泽东那里发挥到极致,毛的语录是:“我就是秦始皇加马克思”、“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服从神何不服从己,己即神也,己以外尚有所谓神乎?”一个自我为神、众人奉他为上帝的管理者会把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糟蹋成什么样子,1978年以前共和国的历史已经清楚的表明了。

封建传统主流文化是很讲究等级差别的。孔子把人分为三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学而不知者。老百姓都属于学而不知者,只能遵循生而知之者以及学而知之者为他们制定的道德规范。少数人被定为圣人君子,被豁免了作恶的可能性,从而置身于法律和众人之上。这导致了对自己很宽松,对别人很严厉。君子们的言谈举止不能传达出平等的相互尊重;而是传达出有权有势的上等人气象。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自由、平等、博爱等现在人们认为是普世价值观的理念怎么可能产生?

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经过我的思考,发现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中不少是来源于封建传统主流文化的腐朽性。例如“官本位”,用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话来说:“官”字有两个“口”,比“商”人就多出一张嘴。话语权就比普通群众要大了。“升官发财”,先“升官”随之而来的就是“发财”。所以中国的古代贪官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虽然这些流传的话属于“潜规则”,但影响大家日常行为的往往恰恰是这些“潜规则”,而不是儒家文化经典里的那些“明规则”。所以就导致儒家文化在中国基层民众那里基本没有市场,只有在部分知识分子那里才有市场。有几个农民家里摆着《论语》的?这与西方社会很多人的家里都有《圣经》形成鲜明的对比。

基督教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按欧洲传统,人们从来没有把世界看成某个帝王的“家天下”,而是看成为上帝的天下。他们在追求人在社会上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更多地是考虑上帝的选民没有等级差别,自然法则赋予人的自然权利是不可剥夺的,由平等的人组成的社会及其制度应该而且必须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他们把统治者看成是人民的代表而不是主宰。如果哪个代表不能体现人民的意志,他们就要按上帝的旨意换一个。欧美人把心灵的信仰与世俗的统治和服从区别开来,有的把上帝作为制约或反对统治者的武器。在英格兰,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奠定了宪政的基础,半个世纪后形成的议会制度使独裁和专制不得人心。追求自由的传统被移民带到北美并发扬光大。 

按照中国的封建传统主流文化,人们把社会看成是某家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人们所追求的不是个性解放,而是如何更好地为“家”效力和服务。人们衡量人格的标准通常以“孝顺”为原则,包括忠君。帝王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保护神,人们也把统治者看成为“父母官”。我们从儒家经典中可以得知,商朝人相信只有商王才有资格向他们的神(上帝,至高的主)咨询,上帝的赐福也只有通过地上的圣王才能降到普通人身上。周朝人则树立了这样一种强烈的信念:一个国家的繁荣或衰落以及人们幸福与否,都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国王是否值得天授神权,也即取决于他们的国王是否具有圣明的美德。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心灵的信仰与世俗的统治分别开来。忍受、服从、中庸、和谐等一些概念成为中国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原则。农民战争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但是不能改变社会的性质。这对中国人在社会问题上的认识上始终不能走出怪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钳制作用。

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儒家文化尽管有诸般的美善之处,但我们看看它几千年的实验期中所结的果子便知道它确实乏善可陈。管理方面,无非表现为“2000年如一日”(历史学家唐德刚语)的官本位、集权压制、唯上不唯下、毫无爱心的管理体制。我们看一种文化,就要看它的本质,而不是它貌似进步的一些枝节末梢。儒家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为主,因为自我为主,所以导致王权专制、官僚主义、崇尚厚黑与权术;因为自我为主,所以没有上帝和天国的参照、对比、督促和更新,所以导致墨守成规和不思进取。

所以说,耶稣首先提出的“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这个现在称之为“领导就是服务”的重要理念,在公共管理领域,对于政府的公务员也是很有启迪意义的。领导需要注意防范各种诱惑,不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短暂的事情,而要记着耶稣的告诫:“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马太福音13:22)对现实世界的顾念,会消磨领导的精力;钱财的迷惑和虚荣的欲望,可以将目标转移。人都习惯倾慕个人利益和权力,对这些诱惑屈从的人太多了。权力来自授予,不可自我骄傲。圣经上说得很清楚:“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彷佛不是领受的呢。”(哥林多前书47)“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乾,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约翰福音154-6

我们今天反复讲“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就很有必要考究一下这句管理名言的最原始出处。它最早出自耶稣这位管理大师之口,在西方社会一直流传了两千年。只要是读《圣经》的人,就会对这句话留下印象。而没有读过《圣经》的人,说不定还以为这句话是当代哪位管理大师的发明哪。



[1]  也许是继承了母亲的性格,两兄弟的性格非常刚烈,所以被耶稣叫做“小雷神”,尤其是哥哥雅各的性子更为刚烈。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以后,门徒们顿时全都躲藏得无影无踪,他却独自留居耶路撒冷,坚持传道。因此,雅各也被国王的部下逮捕并砍了头,成为众门徒中第一位殉道者。这大约是公元44年的事。

[2]  “马可福音”第9章,“马太福音”第2020节至28节。

[3]  1Ki 11:42-1Ki 12:19

[4]  Phl 2: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