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丝丝紫色的空间 > 博客
美国工厂与绝境求生: 全球化潮流下改革获完胜
2019-09-05 09:18:44 | 美国工厂
(原标题:《美国工厂》与《绝境求生》: 全球化潮流下改革获“完胜”)

由奥巴马夫妇旗下制片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声名鹊起,令曹旺德及其创办的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耀玻璃”)成为了中美两国民众热议的焦点。

这部115分钟的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美国制造业的故事。2016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投资10亿美元,建起福耀汽车玻璃工厂,成为中国制造业在美投资最大的企业。

这间在通用汽车废弃的巨大厂房上重建的工厂,为失业率笼罩的小城带来2000多个工作机会。作为美国前总统的奥巴马与夫人米歇尔捕捉到了这一题材。

这是一个产业特例,也是一个观察窗口——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在美国的土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因两国文化不同产生的摩擦、矛盾与冲突也是无法避免。

中国的产业发展也曾遭遇“通用汽车”的难题。其中,国企破产重整的一个例子就发生在遥远的中国西北戈壁,一处代号“四〇四”的工厂。而国内首部企业改革案例纪录片《绝境求生》,讲述的正是民营企业家李建锋如何让这里的上市公司“中核钛白”重生的故事。

《绝境求生》总策划、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认为,这两部纪录片共同的话题是如何处理劳资矛盾。在中美两国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背景下,两个企业家以不同的理念,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处理和应对劳资矛盾。当然结果是殊途同归,都实现了扭亏为盈。

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当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制造业都面临着改造与转型,重要的是携手合力,尊重和激发生产力,而不是筑墙。

扭亏为盈“福耀完胜”

200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俄亥俄州小城代顿市因为工厂的关门一下损失了50%的税收来源,当地有4000多人瞬间失业。

彼时的曹德旺也正有在美建厂的想法。2014年,福耀玻璃在美国落地。全新的福耀玻璃美国工厂为当地创造了2000个工作岗位,缓解了2008年通用汽车工厂关门以后遗留的就业问题。

建厂之初曹德旺就给美国市场设定了2017年盈利2亿美元的目标。

为何在美国投资建厂?与一般制造业相比,汽车玻璃行业情况比较特殊。曹德旺当时曾表示,虽然美国劳动力成本比中国高,但是综合起来土地、能源、税费上的成本较中国低廉。

但是接下来,因两国文化、理念等不同产生的摩擦在相互接触中日渐增多。与中国劳动者相比,美国人在工作上显得相对懒散,对薪酬、休息时间以及工作强度等问题颇有讲究,生产效率、抗压能力似乎都比不上中国工人,但对于自身权益的保障,会积极争取。

纪录片中的一幕是,福耀通过开除消极怠工情绪严重的员工、撤换管理层,雇用更为年轻和愿意加班的优秀职工,完成了大换血。同时福耀为愿意妥协的中坚力量加薪。

2017年11月,美国劳资委组织一场官方投票,代表了1500余名美国工人“自由意志”的投票结果,历时两天终于以“福耀完胜”的结果画上了句号。福耀美国公司自2017年年中扭亏为盈后,连续两年盈利,2017年和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508万美元和2.4亿美元。

8月31日,2019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的人力资源平行论坛上,“美国工厂”成为全场热议的焦点。

会议期间,麦斯特人力资源董事长李妍菲连线在美国代顿的福耀玻璃总经理刘道川。

刘道川认为,在美国工厂自己做得最难、最重要的事,是扮演了中美文化冲突的调解者,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冲突中学习到compromise(妥协),妥协不是退让,而是充分理解对方需求基础上的和解。

刘道川透露,《美国工厂》拍完之后,福耀美国工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销售年均增长30%,利润出现了翻番,亏损的福耀美国工厂历经三年打造,已成为福耀旗下最赚钱公司之一。

李妍菲认为,如果中美两个国家能够在人力资源方面取长补短,是最理想的状态。比如,美国在效率等方面需要向中国学习,中国也要学习美国严谨而规范的工作流程、法律程序;其次,在美国企业,人才发展的路径是被清晰规划的,他们工作的愉悦感会比较强,这是新一代中国劳动力正在对标的,应当考虑新一代人才对快乐、自由生活的追求。

“真正的出路是市场方式”

《美国工厂》展现了美国制造业的困境。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纪录片,讲的都是企业破产重整的故事,其间都面临着劳资矛盾。

作为中国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纪录片,《绝境求生》将观察主体对准了上市国企“中核钛白”,讲述了转型中国下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命运。

上世纪末期的国企改革中,国家大力推进债转股政策,中核四〇四总公司钛白分厂于2001年成为股份公司(中核钛白)。2007年,中核钛白获得中小板上市指标。然而中核钛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下,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总资产从10亿元亏损到一亿多元,一度面临退市风险。

两家民企先后重整中核钛白失败,民营企业家李建锋最终成功入主。但摆在李建锋面前的是破败的工厂、冷漠的工人,更换老旧设备时还引发职工不满、政府调查。对一些职工来说,回到一个“金饭碗”的体制或许更为现实;而政府的一点点不信任也会让李建锋对未来动摇信心。

最为艰难的是,如何说服大股东让步、让能够得到一定偿付的债权人同意重组、让职工配合、让股价平稳、让政府放心……所有压力曾让这位民营企业家双目喷血,晚送医院20分钟就可能没命了。

最终,中核钛白重整计划得以执行,矿区工行和矿区建行两家银行共获得70%的清偿款,近1200名职工不但重新就业,而且领取了平均每人10万元的身份置换补偿金。债权额在600万元以下的160家小额债权人清偿比例达到70%,近1200名职工就业实现了队伍稳定、工作条件改善,中核钛白彻底摆脱了退市、破产命运。

“最终能够有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因为没有输家。”周放生说,国企“事有人管、责无人负”,必须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新的、能承担责任的投资方进来。

在评论这部纪录片时,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邵宁表示,《绝境求生》用电视镜头记录了一个国有企业改革的真实过程,揭示了三个关键因素:第一,对国有企业和职工的深厚感情。负责重整的同志本着对企业和职工负责的态度制定了既保企业也保职工的重整方案。第二,信达公司的不懈努力。作为债转股后的大股东,信达是踏破铁鞋在全国寻找合格的重组方后才获得成功。第三,民营企业家李建锋的个人素质。李建锋接手企业后,真投入、真解决问题,和职工一起克服困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使企业获得了新生。

周放生表示,记录当下就是记录历史,同时对正在推进的企业改革也有现实意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强调,深入推进去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怎么处置呢?一种是行政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应该说真正的出路是市场方式,而这个案例恰恰是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的,当然过程当中是非常不容易的。但经过了市场化的办法,结果就是真正走向市场了。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一个综合性的优势,比如全产业链(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庞大的国内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部分正在不断消逝,有的也正在转化为现在我们面临的劣势。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中国加快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如资源环境,经过30多年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资源环境正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而我们的劣势也正在日益凸显,比如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比仍然不高(重市场轻研发,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体制机制的束缚等。”吴琦说。

吴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向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向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高端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国际竞争力。这需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产业互联网的推动。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