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零点的空间 > 博客
“法典化”你学到的知识,发现学习的捷径
2016-06-29 10:27:57 | 法典化 , 学习 , 知识

 “法典化”你学到的知识,发现学习的捷径

文/赵日磊

知识是价值增值过程中对信息、经验、背景的整合。这一过程始于我们的大脑(这一阶段被称之为“非法典化”的知识),然后通过讨论或文本的形式与他人分享(这一阶段被称之为“法典化”的知识)。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是组织把“非法典化”和“法典化”的知识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这意味着将“法典化”的知识纳入到数据库的管理。(摘自麦肯锡意识》)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与他人分享的知识”不是价值最大化的知识。

由此,我就想到了另外一句话,“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的应用才是力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知识一定是在通过某种形式和渠道与别人分享并被应用于某种场合的时候才会价值最大化,才会形成一种力量。

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求知若渴,不停地搜集资料,不断地建立各种知识管理文件夹。他们经常在与人交流的时候,炫耀自己多么富有,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兆 的文档资料,而且资料都是出自名师大家之手,多么有价值云云。却从来没有看到他们谈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从来没有看到他们谈自己认识问题的框架是什么,也从来没有看到他们是如何把这些知识和自己的工作结合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

书架上的书再多,如果你没有读透,没有记住核心观点并加以应用,那些书也不是你的。电脑里文档资料再多,如果你没有筛选提炼整合并加以应用,那些资料也仅仅是资料而已,不能转化成你自己的知识。

因此,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文档资料,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在于你在筛选、提炼、整合与分享方面做了多少工作。

实际上,一本书几百页,对你有用的可能就几十页甚至更少,或者仅仅某一个观点引起了你的反应。我们知道,大脑是个反应的工具,当你的大脑对某本书的某个观点引起了反应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仅仅琢磨了一下?还是仅仅感觉不错,简单复述了这个观点?如果是这样,你就失去了很好的提升机会。

我的建议是,当你对书中某个观点感兴趣的时候,不要放过这个机会,而是琢磨一下,它能和你以前所掌握的哪些知识关联起来,是怎么关联的,有没有一个结构框架。如果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把以前掌握的知识调用出来,结合新的观点,整合一下,写出来,哪怕只是几百字的小文章,也代表了你对这个知识的“法典化”过程。写出来之后,找机会与朋友同事分享一下。

当然,最好能找到合适的渠道发表一下,当你做到了这一点,你的知识就完成了“法典化”,知识就得到了升值,这些知识既惠及了很多读者,更对你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最终,这些知识通过这些渠道都会内化为你自己的知识。

做到了这些,你以后就不用每次开口都提“某某人说”了,因为这时候你自己就可以代替“某某人”了。

为什么要写出来?

写出来的好处是它可以帮助你梳理思路,理清逻辑,查漏补缺,比自己在脑子里打腹稿好的多,脑子想的东西有时候不完整,不成体系,与人分享的时候也不顺畅,不如干脆写下来,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与人分享。

实际上,那些享誉世界的大师也都在这样做,牛顿都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况我们这些平常之人呢?

我一直都在这么做,而且也的确得到了回报,很多知识都已经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无须用时翻书查资料了。写文章也是这样,只要有个好的想法,就坐下来开始写,手边什么资料都没有,也不需要,因为我的知识都已经被法典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