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李峰的空间 > 博客
用AC技术评估管理人员
2003-12-09 19:10:14
作者:月古 来源:21世纪人才报 日期:2003-01-10

  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如今商业竞争越来越演变成人才的竞争。如何高效率地招人、用人、留人、育人,借助科技手段成为必然选择。AC技术的英文是assessment center,其技术核心有三点:第一,从工作分析开始;第二,综合使用多种测评技术,其中必须包括行为模拟技术;第三,多个测评员同时测评多个测评对象。

  AC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地选人用人、评估员工资质(competency)和诊断培训需求。同时,AC技术本身也是培训、发展的手段。作为国内高端测评技术的先行者,上海人才有限正试图引入国际上通用的AC技术。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该公司测评事业部总经理、心理学博士李峰。

  记者:AC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带来的利益如何体现出来?

  李峰:举一个招聘销售部经理的例子,如果一年之后企业发现这个人选错了,企业的直接损失最保守的估计是这位经理年薪的2倍,这还不包括一年的时间、机会的损失和部门效益的下降。假定他年薪是15万人民币,企业直接损失为15 x 2 = 30万。如果使用AC技术,在10名人选中选拔部门经理,费用是5000 x 10 = 50000元,选错人的概率由90%(假定优秀的部门经理是人群中的少数,为十里挑一)降低到10%,许多企业会选择投入5万元降低至少30万元的风险。

  然而,这只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所做的成本效益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因为优秀部门经理的绩效(例如,以他或她管理的销售团队的销售额来衡量)远远超过不称职的部门经理、甚至是后者的几倍,而两者的薪资水平几乎是相等的(这也是全世界人力资源管理的悲剧),投入5万元,产出的可能是几百万元。这就是测评的经济账。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上海人才已成功开发出一套21项管理人员通用资质模型。您能介绍一下其研发过程吗?它主要针对哪一些企业?在哪些方面会取得成效?

  李峰:主要通过四种方法研发出来:第一,资质文献研究;第二,三百名管理人员问卷研究;第三,20个优秀管理人员的行为事件访谈;第四,多个专家小组讨论。这套模型适用任何雇佣中国人做管理人员的企业。

  我们发现,在国外开发的以外语为语言载体的资质模型很难翻译后使用,除了语言的问题,还有文化的问题。这是我们开发本土资质模型的初衷。我们期望企业使用我们的模型,对其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层管理人员,做一个资产评估。为企业度身定做的资质模型,还可以使企业文化建设由哲学、口号变成可操作、可培训、可管理的行为清单。有了资质模型,招聘、选拔、晋升和培养接班人就有了依据。总之,资质模型是对管理水平的升级。

  记者:应用AC技术进行测评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实施测评的公司和企业的HR部门,以及一些相关部门,如何具体分工?

  李峰:第一步,战略性工作分析或常规工作分析。第二步,建立资质模型,有了资质模型,测评的核心目标就确定了。第三步,设计AC方案,包括准备资质-测评矩阵、时间表、场地设施、测评内容和材料等等。第四步,培训测评员,包括来自上海人才和客户企业的测评员。第五步,施测,一般历时1~3天。第六步,评分汇总。第七步,报告及反馈。第八部,后续工作。

  典型的作法是企业HR部门的人员或中高层管理人员以测评员身份参与。测评对象所在的部门在时间安排上予以协调。一般来说,企业高层越重视,测评进程越顺利。
记者:请你谈谈如何对销售人员、生产主管、HR经理这三种岗位进行资质评估。其中最关键的几个步骤是什么?

  李峰:最关键的步骤是建立资质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研究效标样本。例如销售人员的岗位,研究优秀的和平庸的销售人员,对比两类人的不同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通过对行为的编码,总结出各项资质,反过来再以新的样本检验这些资质是否有区分力。这种方法为归纳法。也有用演绎法的:根据企业的战略,推出人力资源的战略,然后以此确定资质。例如,企业战略是通过变革适应变化的市场,那么什么样的资质能为企业带来变革呢?

  无论对于什么岗位,建立资质模型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岗位不同,企业文化和外部环境不同,资质模型之间会有差异。不同岗位的资质内容会有不同。即使资质内容完全相同,同一资质的权重在不同岗位上也会有不同。例如,HR经理的资质模型里,团队合作可能是重要资质。而在某些行业以独行侠著称的销售人员的资质模型里,团队合作可能不是一项资质,或不是一项重要资质。测评的差异表现在行为模拟的内容,内容必须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工作,更重要的是,必须引发体现资质的可观察的行为表现。

  AC的报告,因提交对象不同和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例如,提交给测评对象的报告和反馈必须注意维护测评对象的自尊;提交给企业的报告必须客观、全面、公正;以招聘或晋升为目的的AC报告重点在于挑选最佳人选,因此总分数的高低和是否录用或晋升的建议最为重要;以培训发展为目的的AC报告,则强调行为的改进,因此必须格外具体。

  记者:要让一次测评真正在企业中发挥作用,除了正确地运用技术,得出准确的结果外,还有没有其他关键因素?比如企业如何认同、消化这种测评的结果,如何根据建议实施培训方案等等。

  李峰:正如您所言,测评之后的“测后”服务非常关键。测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这就好比看医生,没有人是为了做心电图而做心电图的,为的是恢复、改善心脏的功能。我们对于企业的贡献,体现在促使企业以测评结果为依据做出改进。

  记者:AC技术作为一种高端的测评手段,因为其投入成本大,对企业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在运用该项技术后,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您对一个岗位提出了建议,企业也照做了,但是人才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却超出了企业当前的现状等情况,导致了能力与岗位的不匹配。

李峰:我刚才讲到的建立资质模型的方法论,完全考虑了企业自身的素质,不会出现不兼容或副作用。负面影响只会来自滥竽充数的测评。如果出现您所说的人才的经营思想和理念的“超前”,那绝对是一件好事。顺便说一句,企业的“素质”,比如组织结构和文化,也是可以测评的。可以测评的,就是可以改进的。对于“素质”有问题的企业,首先要解决组织层面上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个人层面上的资质。

  记者:由于企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岗位职能、在岗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评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李峰:策略性工作设计(Strategic job modeling)可以使得资质模型体现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推动企业的发展。简单说,策略性工作设计在建立资质模型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企业为了达到发展的目标,需要具备什么样资质的人。例如,一家中国企业设立了全球化的目标,它的资质模型就要体现全球化所需要的资质,例如,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适应性。这样的资质模型不仅给企业的发展,也给人员的成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方向。资质是分等级的。没有人做到任何一项资质都达到最高等级。即使达到最高等级,在岗位上如何更好发挥资质也是一个问题。

  企业的环境可能是快速变化的。适应变化是许多领导人资质模型中包含的一项资质。如果企业的环境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市场的变化会使企业现有业务流程显得过时,企业应首先改变其业务流程,然后对资质模型做相应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