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kushsheng的空间 > 博客
人人成为“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概念革命
2002-11-18 11:06:53
经济学概念史话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工具,是理论大厦的基石。因此,许多严谨的经济学家都特别重视和提倡“抠概念”, 经济学家在具体问题研究和著书立说时,对于各种歧义的、极易发生混乱的基本经济学概念,往往根据其操作性要求和当时研究目标采取取狭舍泛的办法来加以处理。

    但如果“历史唯物主义”地考察,我们就会看到经济学发展史的一个基本脉络:经济学名词术语,诸如资源、财富、生产、消费、价值、货币等,大都有一个从狭到广、从特指到一般的推广和泛化过程。这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进步和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是科学进步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或者说,科学进步和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轨迹,就是用更一般、更普遍适用的方法和体系来替代和包容原先较特殊、只在特定范围内适用的方法和体系。因此,历代经济学家在严肃谨慎地维护基本经济范畴的特定内涵和操作性意义(针对当时经济实践和经济分析技术来说)的同时,大都指出和展望它们更加一般的泛化意义。

    关于“资本”概念,在经济学史上,坚守狭义者要树新古典经济学家庞巴维克了。他为了维护资本概念的“纯洁性”,坚决反对将资本概念扩大使用到“人身的获利手段”方面。但从最初狭义的“物质资本”推广到“人力资本”,最终还是“历史地”发生了。半个世纪前,人力资本理论的开拓者舒尔茨和贝克尔虽很费了一番唇舌和周折,但终还是完成这一“推广”使命。经过数十年的传播和发展,人力资本概念现已被西方社会广泛接受,有关人力资本问题也已成为总统竞选、政府决策、企业竞争和国际事务中公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

    在我国,人力资源概念人们并不陌生,早在195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提出“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按语;现在,“人力资源”的术语也已出现在中央政府文件中,并被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但是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理论远未普及使用,一般人把它作为“人力资源”的代名词,而一些学者在使用“人力资本”概念时也很不尊重学术传统,随意歧解。例如,有一种影响很普遍的说法:并非所有员工都是人力资本,只有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才是人力资本,而普通生产工人及其他人员则属于“非人力资本”。我以为,这种歧解对于人力资本理论在我国推广应用有误导作用,故专以“人人成为资本家”为题试图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科学内涵和外延加以廓清,以正视听。

从资本到人力资本:基本涵义推广解说
    “资本”一词的基本涵义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投资活动而取得的获利手段。凡是预期将来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或收益,而在目前一定时期内付出代价获得的所有物,都是资本。

    资本概念内涵着所有权归属关系,因而有“资本二重性”的说法。一方面,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即资本品或称物质资本,即狭义的实体性资本;另一方面,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所有权关系,这是资本异质性的基本含义之一。

    资本异质性的更重要含义,是指不同存在形态的资本在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资本同质性假设下用一个笼统的“总量”来处理问题是无济于事的;不仅狭义的物质资本是异质的,而且广义的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资本更是异质的。

    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简言之,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有二:它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它是可以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

    首先,与非“人力”的资本比较,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在于:这种资本是体现、凝结和贮存在特定的人身上,与作为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的个人须臾不可分离,并经由这个人形成、支配和使用才能发挥职能;其他任何个人、经济组织或政府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支配和使用并从中获得收益,都不能无视或超越它的载体、归属体或直接所有者——个人而为之。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显著个体性或私人性的资本,个人拥有人力资本属于一种“天赋人权”。这个基本规定性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等非人力资本区别开来。

    其次,与“非资本”的人力(如“人力资产”、“人力资源”)相比较,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为在未来获得预期收益而在目前投资而形成的人力,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产,是可以进行货币计量、会计核算的、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论的“革命”意义:使人人都成为“资本家”?
    首先声明,这里所说的“资本家”是推广意义上的资本家,即“人力资本家”;“人人都是资本家”,说的是“人人都是人力资本家”。之所以如此故弄玄虚绕弯子,主要是针对上述按人群界定“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误导观点,试图“矫枉过正”使然。

    在经济学史的意义上,人力资本“概念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传统主流经济学否定“资本的异质性”,并将同质的(物质)“资本”与“劳动”相提并论,以二者在边际量上相互替代为假定条件来解析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从而产生所谓产出和增长“剩余困境”。因此,昭示“资本的异质性”,从而引出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人力资本”概念,以此解析增长“剩余”,这是“人力资本概念革命”的关键线索和基本意义。

    “人力资本”所相对的“非人力资本”从来就是“非人力的资本”,如物质资本、精神资本或财务资本等,而不是指的什么“非普通生产工人及其他人员”。不错,“人力资本”概念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模式中那个与“资本”相提并论的“劳动”具有根本性质的不同,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这个“劳动”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普通生产工人及其他人员”,前者是同质的、在量上可以边际分割的并与“资本”可相互替代的抽象度量,舒尔茨之所以发明出“人力资本”这个词来替代“劳动”,根本的理念在于推翻传统经济模型的“同质性”假定,提出现实资本的“异质性”,说明在生产和经济增长中“人”与“物”的作用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而且将此逻辑贯彻到底,就“人力资本”自身而言也是“异质的”,但这种“异质性”是“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不是说“人”与“非人”的异质性,张三是人力资本而李四变成“非人力资本”了。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每个活的人体身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借助于家庭、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来实现的。一个人的特定人力资本,需要以这个具体的个人为核心和内在动因,由家庭、企业、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提供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经过长期的抚养、保健、教育和培训等活动,才能最终形成。一个人作为生命个体,其天然禀赋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在后天既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约束下,其人力资本和专业化方向会很不相同;因此,与人力资本形成有关的人类自身生产和投资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突出其人文个性。

    但这种差异性是人力资本性质和存量的差异性,而不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差异性。正如清代诗人顾嗣协有诗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15世纪的丘浚在《大学衍仪补》中说,人力“其体有大小精粗,其功有深浅,其价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钱,其体非大则精,必非一日之功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的“精”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还是普通生产劳动者的“粗”即一般人力资本,都是人力资本,都需要经过“非一日之功”即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前者需要高等教育培训这样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生产来取得,后者也要经过普通教育和日积月累的“干中学”才能形成。“人和人不一样”,但不能否认他们都是人力资本的天然所有这或称“人力资本家”,在这里“人人都是资本家”,只有“大人力资本家”和“小人力资本家”、“甲人力资本家”和“乙人力资本家”的区别,没有“人力资本家”和“非人力资本家”的不同。

    人力资本的资产特性,最根本地体现在它的主体能动性上。因为,人力资本的天然所有者——“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实际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本的资产功能要由这个主体人来“能动”发挥才能实现,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精神创造力”。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这种精神创造力在人与人之间的分布非均衡性是“多”与“少”、“此精神创造力”与“彼精神创造力”的问题,而绝不是“有”与“无”、“是”与“非”的差别。为了大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需要并鼓励在一个人身上进行“附加投资”和“深加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的潜在“精神创造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所谓“2/8定律”,即20%的关键员工创造企业80%的价值。但无论如何你不能就此否认那些附加投资小的一般员工就不是“人力资本”所有者,那另外80%的员工的体力和精神创造力就不是“人力资本”。

    此外,应该指出的是,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天然所有者个人本身绝不能混谈。“并非所有员工都是人力资本,只有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才是人力资本,而普通生产工人及其他人员则属于非人力资本”这样的说法,如果属于说话省略而引起的语误是可以谅解的,假若是就如此这般“理论”的,那就太不应该了。想当年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概念时,遇到的种种责难和非议就正是将“人力资本”的工具性、经济意义与“人”的主体性、生命价值和社会意义混为一谈而引起的误解。在目前国人正学习引进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制度创新实践的关键时期,我希望我们的(特别是“著名”的)理论家们谨口慎言,以免因自己口误而添乱。当然我也希望读者不要只看我那不严谨的“人人都是资本家”标题望文生义而被误导。

相关术语及其他
    在日常生活和相当的文献或学术著作中,“人力资源”、“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都是作为可以互换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但我希望读者在心里要明确三个概念有差别的内涵:“人力资源”概念侧重表达的是人力的实体形态或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强调其稀缺性和有用性以及人力作为一种“既存的”或“外生的”资源应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当人力资源为某一经济实体在财务会计上拥有或控制时,即为“人力资产”,它可以定义为这个经济实体(如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当人力资产是某特定经济主体预先投资而形成、并作为生产经营要素或获利手段来使用,以取得预期收益时,可称作“人力资本”,它强调投资收益回报、价值增殖、所有者权益和人力的个体素质或精神存量的形成和积累。

    这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人力资产”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人力资本概念毕竟有其特殊的使用场合,特别是讨论关于企业产权关系、所有权安排和治理结构调整等问题,人力资本概念是不宜随便替代的。而这些问题关系到企业制度改革的根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关系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每一个内部员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权、人权和长期利益关系,是“大是大非”问题;所以对于“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你说“某某是人力资本,某某不是人力资本”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而是关系到企业这种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特别市场合约”如何“签定”、怎么变革和演进的问题。这也是我之所以“小题大做”写这篇文章之主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