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中人网 > 中人社区 > kushsheng的空间 > 博客
人本方略
2002-11-14 16:41:48
一.人力资本约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及面临的挑战     
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资源禀赋条件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力资源数量丰富,物质资源相对有限,文化资源传统保守。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口多”、“底子薄”、“水平低”。这里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人口多”,社会劳动力在数量上是近乎“无限供给”的,这也是所谓“人力资源丰富”的真实含义;因为人口多、基数大,本来“地大物薄”的物质资源变成“相对有限”了,本来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封闭保守的纷围中积重难返、失去创新活力。从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所直接依存的资源—资本优势转换机制来看,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稀缺的矛盾及其现实解决,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含量,决定和影响着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形成过程和积累水平。“人力资源丰富”对推动生产和经济增长来说,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人力资源丰富意味着劳动要素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就会取得比较优势;但“人力资源丰富”同时意味着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在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条件下,为缓解就业压力就必然要放慢物质资本积累和重工业化进程,否则就会像中国经济发展实际过程曾出现过的“大跃退”现象那样欲速则不达;同时,由于国力和时间所限,数量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队伍往往伴随着质量上的低素质,丰富的人力资源往往难以“深度开发”成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致使传统保守的文化资源在低素质的劳动大军中代代滞存,即使从外来引进现成的知识资本如市场文化管理方法、高新技术等也很难真正实现“本土化”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赋存条件要变劣势为优势,从而主导物质和文化资源向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转化和积累,最终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增长,关键在于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机制把丰富的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力资源”开发转换为具有现实生产能力和知识技能的雄厚“人力资本”。这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在资源禀赋层面所应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从结构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二元非均衡性。少量现代经济与大量传统经济并存而形成明显非均衡的“二元经济”格局,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利益冲突、两难困境和问题的结构性根源。这种非均衡的二元经济结构之形成是由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复杂原因相互耦合并经长期演化的结果,从人本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种二元经济的非均衡性与人力资源赋存特别是人力资本生产和形成在结构上的二元性和非均衡性密切相关,从长期的结构演进动因来看,后者是前者的根本性特征或决定性因素。例如,在产业结构上,传统农业基础不稳固及其对工业化进程的阻滞所造成的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高度化受阻的问题,尽管可以寻找各种技术经济方面的原因,但这些原因说到底都可以归结为大量的低素质或低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在传统农业中长期滞存与有限的高素质劳动力即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集中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部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样一个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个基本矛盾长期没有解决,才使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剩余”支持,从而发生其他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再从区域经济结构上来看,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以及省级或综合经济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性、贫富差距或利益冲突,有自然地理环境、物质基础及社会文化差异等各种复杂因素,但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人力资源赋存特别是人力资本生产和形成方面的区域差异,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根本原因就是在人力资本方面有优势,落后和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落后肯定与其不能有效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积累经济发展所需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有关。

    制度层面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但归结起来,都与产权、特别是人力资本产权关系根本相联。经济制度的实质就是调节人们经济关系的一套公认规则,而任何经济关系归根结蒂都是一种产权关系,都是关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关于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的权能及利益关系,由于人力资本产权的个人决定性或个人自主性特征,使得人力资本产权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中具有比非人力资本更为重要和主导的决定作用。二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实质和主题,就是承认和尊重人力资本产权的个人决定性或个体自主性,明晰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实现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强化人力资本使用的市场激动和约束。在目前改革处于攻坚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制度创新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整个经济体制配套改革顺利推进的突破口,是整个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环节。

二.知识经济,科教兴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经济的社会形态将普遍走向知识化,“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大趋势和基本特征。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自然形成和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数字网络化的通讯系统的技基础上,依托高智能的人力资本主导知识(包括组织制度)创新,以高新科技和社会化教育为主导和支柱带动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和产业经济发展。简言之,相对于传统物本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高度人本化的经济,是智能化的人力资本依托型经济;高素质人力资本的大规模投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形成是知识经济社会赖以依托的重要基础或支柱。

    世界经济发展在国家和地区间是不平衡的。对于大多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知识经济似乎还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而在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知识经济已是经济现实。90年代中期以来的美国,在知识产业带动下出现长达80多个月的“两低一高”(低失业、低通涨、高增长)所谓“新经济”,因特网的“爆炸性”扩张以及微软比尔·盖茨的崛起,已分别成为知识经济在宏微观上的典型征象。据有关研究估计,OECD成员国的知识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率和投入比例相当高,其制造业在1970~1994年间拥有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力就业年平均增长率为0.1%(非熟练者为-0.7%),90年代初法、德、加、瑞典、挪威、瑞士、美、芬兰等国就业人口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分别高达26%,27%,30%,36%,37%,38%和46%不等;而且知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较高, 一项对29国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对美国一家大型制造企业的典型调查发现增加培训费的回报率达20~35%。随着知识产业和知识经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兴起,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格局中将变成“头脑国家”,它们以其在知识创新、特别是培养训练知识创新型人力资本方面的独特优势,主导和支配着尚未进入知识经济而主要从事常规物质生产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即所谓“躯干国家”。这种背景下,曾在本世纪由于“技术堡垒”而长期处于不利的依附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这也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目前同样面临的紧迫问题与严峻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选择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明确在这种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格局中我们的“比较优势”究竟是什么,然后在长期动态的结构演进和制度变迁过程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更替,最终消除相对于发达知识经济国家的“比较劣势”,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谓“比较优势”,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观察,从静态层面看,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使一些国家相应的生产要素相对成本较低,从而取得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动态层面看,由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相应地拥有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就一个国家来说,其比较优势随其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是不断变化、相继转换的。就一国实际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发挥静态比较优势和提升动态比较优势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往往处于两难选择困境。如上所述,从资源-资本转换条件来看,中国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稀缺的矛盾,表现在数量众多的人力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并形成作为现实生产要素和增长因素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正是由于这个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才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着物质资本特别是知识资本的正常形成。换句话说,人力资源数量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水平低乃是其(动态)比较劣势。因此,就目前和短期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发挥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发挥劳动力的数量优势,意味着发展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就开拓长期发展前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而言,避免比较劣势、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在相当大的战略意义上就是要克服人力“低水平陷阱”,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等所谓“知识密集型产业”。这是一个矛盾统一的问题。

  应该看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动态上是内在关联的。发挥目前阶段上的静态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广应用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技术(Proper Technology),普及义务教育和开展初中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及在职、再就业培训,积极利用国际分工和市场空间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及劳务输出;这样在扩大就业、充分利用劳动力数量比较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干中学”积累和提高生产技能 、管理知识及市场经验来不断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同时依靠不断高度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支撑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持续增长,这样就为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和中高等教育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时,如果抓住时机,利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通过模仿、学习、吸取、借鉴、引进和改进发达国家利用很长时间、很大成本“创新”取得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先进经验及失败教训,从而在较短时间、花较小的气力、走较少的弯路快速积累和形成雄厚的高水平人力资本基础,就会顺利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避免在国际分工和竞争格局中的被动地位,由“躯干国家”变为“头脑国家”。可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真义,不在于追求前沿的高新科学技术,而在于利用这种“后发优势”摆脱“ 躯干 ”拖累跨入“头脑”国家行列;这里关键是发展教育大规模生产积累高素质人力资本,因为“后发优势”全赖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的人来“利用”,没有人力资本基础所谓后发的优势就是一句空话。

三.人本方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和问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稀缺所引发的增长困境、人力资本生产和形成的非均衡性阻滞产业协调发展而引发的结构矛盾以及以人力资本产权关系为核心的制度变革问题,在世纪之交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国际分工和市场环境、特别是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浪潮所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大背景下,选择和实施人本型经济发展方略,既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谓“人本方略”,就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基本战略指导思想,依托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积累、调整优化人力资本生产和形成结构以及加快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革,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同时促进和发挥科技教育产业化及其主导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结构优化和制度变迁,以保证在21世纪中叶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说来,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二是调整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优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结构;三是改革人力资本产权关系,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和制度环境。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各国经济增长实践都证明,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因。根据笔者利用中国1978~1996年的历史数据所进行的回归计量结果显示,当年每增加 1亿元的从人力资本总投资(教育投资与健康投资之和投资可带来GDP近6亿元的增加额,而当年每增加1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带来次年2亿多元的GDP增加额。可见,在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贡献,用于教育和健康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推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因。但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效应的长期滞后性和作用间接性,以及传统物本经济发展战略的误导等复杂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本投入来推动,物质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3倍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是教育投资的5~10倍、是公共教育投资支出的10倍以上,结果造成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严重不足,更使其边际收益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若适当减少物质资本投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就会使经济增长更加迅速;若长期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就会对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产生决定性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生育投资等内容,其中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人力资本投资长期滞后和不足的主要领域。因此,加大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以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本方略所关注的战略焦点和重点。

    在结构调整的宏观策略上,首要的是把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突破口和基点,通过加强农村基本和基础教育、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摆正和开拓农村教育服务方向和办学思路等,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其次应预期适应社会需求超前调控人力资本生产与形式,结构调整的人本策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层级结构上,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求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大发展,高等教育要靠放开政府管制多元化发展;(2)在专业结构上, 要彻底转变计划体制下条块对口的专才教育思路,在进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宽厚基础知识、具备应变市场的创新能力为主旨的通才教育基础上,把贴近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第三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如农林、财经、信息、服务、管理等,作为战略重点,通过适当的政策诱导其超前发展;(3) 在区域结构上,政府应通过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缩小和平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差距,同时鼓励各省区、综合经济区或三大经济地带根据区域情况发展各具特色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4) 在类型结构上,要把人力资本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再生产有机结合,逐步改变学校普通教育为主体的封闭型单一教育模式,大力发展新职业技术教育、在职培训、社区教育训练、现 代远程通讯教育等社会化教育类型,并使之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形成开放型、多元化教育发展新格局。总之,为主导经济结构实现合理化和高度化演进,人力资本生产和形成应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实现层级优化、专业拓广、区域协调和类型多元化。

    在改革战略上,首先要紧紧抓住非义务教育产业化这个关键环节,在政府主导下分步骤、有先后、先试点后推广、从增量到存量逐步加大改革力度和提高产业化水平,并注意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如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就会大大促进教育领域的产权安排效率和人力资本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使教育的人力资本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并与社会需求结构很好衔接,从而真正发挥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主导作用。其次,要彻底革除传统劳动人事制度对人力资本市场化流动的阻滞,建立城乡统一、机制完善的包括一般人力资本市场和各个层次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市场在内的完整市场体系。其三,弘扬人力资本产权,既符合企业制度变迁的一般趋势,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因此在企业改革战略指导思想上,应把人力资本产权放在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核心位置,突出人力资本产权的主导能动性质和作用,让各地群众在一个相当宽松的制度创新环境中大胆地创、大胆地试,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企业制度模式。